李丽
在交流与写作的过程中,为了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关联词。然而,在使用关联词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句子的结构、逻辑关系和具体语境,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谈谈在使用关联词时易出现的三种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搭配不当
关联词能在复句中连接分句,并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如转折、假设、并列、递进、选择、因果、条件、承接等。一般来说,关联词都是配套使用的。如果平时只注重死记硬背,对与关联词相关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对形态相似的关联词不加以区分,可能就会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问题。例如,“尽管课间休息时间教室里多么嘈杂,他都保持着认真学习的状态”。不难看出,该句混用了表转折关系的“尽管……也……”和表条件关系的“不管……都……”,产生了关联词搭配不当的语病。我们可以将其改为“不管课间休息时间教室里多么嘈杂,他都保持着认真学习的状态”。
混用关联词也会使句子出现语病。例如,“万一要是这个方案失败了,你们就立刻执行备用方案”。很明显,句中套用了两组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分别是“万一……就……”和“要是……就……”。“万一”和“要是”都表示假设。将两者杂糅到一起,就会出现关联词赘余的语病。我们可以将其改为“万一这个方案失败了,你们就立刻执行备用方案”。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使用一些关联词时常常会加字或减字,看似不影响表达,实则可能会产生语病。如“刘燕之所以成绩突出,因为认真学习,方法得当”。该句的语病似乎不易被发现,但仔细分析,“之所以……因为”这一关联词少了一个字,应该将其改为“之所以……是因为……”。可见,关联词是不能随意加字、减字的。
二、位置有误
关联词的位置有误也容易使句子出现语病。这种语病多出现在表转折、递进、并列、选择、因果等复句中。避免出现这类语病,我们可以使用一个通用法则,即“同后异前”。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分句共用同一个主语,那么关联词就位于主语之后;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位于主语之前。当然,我们不可死记硬背,还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判断。如“虽然他上课不怎么听讲,但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句中的“上课不怎么听讲”的主语是“他”,“每次考试都得高分”的主语也是“他”,两个分句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要把关联词“虽然”置于主语“他”之后。又如“她因为喜欢唱歌,所以大家都选她参加歌咏比赛”。前一个分句的主语为“她”,后一个分句的主语为“大家”,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我们需将关联词“因为”提到前一个分句的主语“她”之前,改为“因为她喜歡唱歌,所以大家都选她参加歌咏比赛”。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但强调的重点或对象不同“。由于研发能力有限,这套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比其他品牌的差,就是运行速度比其他品牌的慢”。该句为选择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这套系统”,但前一个分句强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后一个分句强调的是“系统的运行速度”,叙述的重点不一样,因此要将前一个分句中的“不是”置于“稳定性”之前,即“由于研发能力有限,这套系统不是稳定性比其他品牌的差,就是运行速度比其他品牌的慢”。
三、逻辑不通
在运用关联词时要注重逻辑。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判断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避免出现前后颠倒、不合常规的问题。如,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连接的两个分句,在逻辑上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先到后的顺序,即后面一个分句强调的意思要比前面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具体可以联系语境去分析。如“新桃色新闻的泛滥不仅把新闻带向了流量和算法的深渊,而且肆意愚弄了大众,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该句的前后两个分句都强调了新桃色新闻带来的危害,但从逻辑上讲,“把新闻带向了流量和算法的深渊”要比“肆意愚弄了受众,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的危害程度更深。因此,我们需将前后分句的位置对调一下,改为“新桃色新闻的泛滥不仅肆意愚弄了大众,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而且把新闻带向了流量和算法的深渊”。又如“只有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从而完成生产任务”。该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调动积极性”属于行为层面的内容,“提高思想觉悟”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意识决定行为,“提高思想觉悟”才是“调动积极性”的条件和前提。因此,需将原句改为“只有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生产任务”。
总之,我们在表达与写作的过程中不可直接套用关联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关系、逻辑关系,避免出现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