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云军 徐路勤 许楠 管陈雷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20)
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融合发展的时代,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各行各业用英语交流和互动的场景屡见不鲜,学习英语对于提高个人就业机会和增强社交能力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英语教育与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学、中学和小学英语教育各有其侧重,主要表现在:(1)大学英语课程强调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2)初高中英语教学更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英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学习、沟通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和技能;(3)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高度重视英语教育教学,各年级、各层级虽有侧重,但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应用英语的方法和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目标与过程之中。
在探讨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理论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陈琦和刘儒德认为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社会和教育环境对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意向、目标或意愿等形式,并对学生学习起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作用[2]。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意愿也备受关注。学习动机不仅影响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制定,也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树立产生影响。适时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与其英语学习成效关系密切,呈现正相关性[3]。英语学习动机还表现为学习者渴望获取英语知识和提高个人英语技能的强烈意愿,是学习者自觉能动性的具体展现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是学习者英语学习过程中最为强大的动力因素。
目前,基于学习动机理论展开的研究大多集中阐释了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分类方式:(1)Gardner 和Lambert 提出的“工具型”(用语言工具达到某一实际目的,例如:工作、交际、出国、取得优异成绩等)和“融合型”(了解和融入目的地语言文化、群体并被其接纳)两类[4]。(2)“内在(部)动机”和“外在(部)动机”,前者是指学习者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悦与满足的表现,后者则将此作为重要途径以实现某一具体目的,如就业、升学、出国、等级和资格考试等[5-6]。(3)多样式学习动机类型,例如高一虹等提出的7 种英语学习动机类型[7];刘宏刚探讨了7 种英语学习动机的阶层差异,研究发现出国动机、内在兴趣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方面存在高低阶层之间的显著差异,教师需要更关注中下层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动机[8];张红基于Q 方法,总结出了未来憧憬型、避免失败型、自我发展型和文化兴趣型4 种英语学习动机[9]。(4)Crookes&Schmidt 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将学习动机分为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他们认为短期动机是长期动机的组成部分,英语学习动机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和个人的成长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着重凸显了英语学习动机的动态性和过程性[10]。
国内外学者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测量工具、调控策略、学习成效、负动机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论述。Ames 研究了课堂学习环境与学习成就目标动机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课堂环境、课堂任务、教师评价和认可,会影响学生树立不同的成就目标[11];Tremblay&Gardner 提出了目标显著性、效价、自我效能和适应性等均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12];刘加霞等探究了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者间呈现两两正相关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13];张殿玉、李坤、王利娜等学者均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与学习成效的关系,不同学习策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不同影响,不同层次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制定,学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成效[14-16];余樟亚和韦晓保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外语学习负动机,将其分为自我效能、教师、课程设置、交际机会等7 个方面,并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学术素养的具体措施[17]。
国内外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且形式多样,推动了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对英语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性价值,同时也为本文积累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为系统地梳理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动态、作者群体、研究热点话题等内容,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为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绘制出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本研究以期揭示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动态与路径,进而为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设计思路,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建言献策。
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国内电子文献储量最多、学科覆盖最全的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条件下,选择期刊主题为“英语学习动机”、时间段从“不限年份—2022 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CSSCI”进行检索,共获取有效样本数量为399 篇,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文献均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因符合检索条件的最早文献出现于1993 年,故将本文的研究时段确定为1993—2022 年,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2 年5 月25 日。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它能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且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运用CiteSpaceV 4.4.R1(64-bit)版本,对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研究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为科学梳理我国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进程、演化路径和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通过整理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面板数据,得到研究主题的年度发文数量,研究文献整体呈现出间断式波动变化态势。从时间动态来看,可将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93—2006)、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4)以及稳定提升阶段(2015 至今)。
在初步探索阶段内,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缓慢上升,波动起伏变化不大,共计发表论文72 篇,年均发文量约5 篇。在该阶段中,学者们主要研究了英语学习动机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例如:吴一安等通过问卷调查,综合测量了6 所外语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异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六大关键因素,包括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院校类型、性别和中学类型[19];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有较高的稳定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20];高一虹等将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出国动机、学习情境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研究还阐述了专业类型和英语水平对学习动机有显著影响,专业和年级层次与英语水平有交互影响作用[7]。
在快速发展阶段中,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迅速提高,共计发表论文248 篇,年均发文数量约31 篇。基于初步探索阶段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研究群体类型进行了细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学生群体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其中,学生群体主要分类依据和具体类别为:(1)学生类别差异划分为大学生、高职生、中小学生等。(2)学生专业类型不同划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艺术、体育、理工、文科等)。(3)地域范围不同划分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各省份当地学校的学生等。(4)其他分类方式,比如:性别、年级、户籍等。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探讨了英语学习者的负动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能力与风格”“课程设置与学习材料”“不完善的教学设备”“内在学习兴趣缺失”等[21-22]。
在稳定提升阶段中,共计发表论文77 篇(不含2022 年),年均发文数量约11 篇。学者们基于新时代发展的动态变化,从教学理论、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挖掘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23-25]。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国内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新时代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发文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即在Node Types 中选择Author,结合最小生成树算法,最终得到发文作者的聚类知识图谱(图1)。图中所有的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着核心作者群体共线的频次,节点越大表明该作者出现频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连接的线条多少与粗细则代表着作者群体之间的合作强度,连线越多且越粗则表明作者间的联系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
图1 发文作者共线知识图谱
从图1 可知,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者知识图谱共有536 个节点,203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4。不难发现,各节点较为分散,节点间的连线较少,网络密度小,反映出研究英语学习动机的学者较多,但各学者之间的合作较为分散,团队合作成果相对较少,主要以个人研究成果为主。而从合作关系来看,国内探讨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团队主要以“高一虹—周燕—赵媛—程英”“惠良虹—马烁—张莹”“刘宏刚—高越”等为代表,以上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对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丰富英语学习动机理论体系有重要贡献。
从发文作者出现频次来看(见表1),发文数量最多的是高一虹,共出现9次。其最早于《现代外语》发表了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该文献通过问卷调查法综合测试了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是研究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有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随后,以高一虹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又探讨了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不同年级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变化等研究话题,对推动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其次,周燕和惠良虹均发表了5 篇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的文献,而其余排名前10 的作者均发表了相关文献3 篇及以上。发文前10的作者群体共计发文量为43 篇,占总发文量的10%,该数据结果也反映出研究英语学习动机的作者群体数量大、涉面广。
表1 发文作者频次及年份
在研究时间段内,以1 年为时间切片,在Node Types 中选择Institution,并选择每个时间段内频次最高的30 个节点数据,最终得到发文机构共线的知识图谱(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发文机构之间的连线依旧较少,大多呈单独的点状分布,反映出大部分研究机构处于独立研究状况,跨院校、跨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从研究机构出现频次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英语系出现次数最多(6 次),其次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5 次),出现3 次以上的研究机构还有东北大学外语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所院校,而出现次数在3 次及以下的院校和研究机构还有400 余所。不难发现,由于英语学习动机发文作者群体的分散性,使得与之相应的研究机构也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师资力量更雄厚的“双一流”高校和师范类院校表现出更强的贡献度,学科类型的针对性强,交叉性并不明显。发文机构以外语系为核心,而从其他学科视角、学科理论和学科方法来探究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比较性研究有待丰富。
图2 发文机构共线知识图谱
1. 研究关键词与主题
研究关键词是研究文献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在某一领域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能较好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规律。在Node Types 中选择Keyword共线分析功能,即可生成英语学习动机的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图3)。该图谱共包含了557 个节点和699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 5,相较前面两个图谱而言,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中各节点间的连线更多,网络密度更紧密,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更强。
图3 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通过梳理共线频次前20 位的高频关键词(表2),可以看出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以学习动机理论为核心,积极探索了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英语教学方法、英语学习策略、大学英语教育等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从高频词的时间跨度来看,研究脉络呈现出“学习动机—动机类型—英语教学—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动机调控策略”等发展路径,而近10 年未出现高频的研究主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仍有待补充和完善。
表2 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排名前20 的高频关键词
2.研究关键词的时区视图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后,根据节点所属的聚类和发表时间,以3 年为时间切片,最终生成时区视图(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21 世纪以前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关键词聚焦于学习动机、英语学习、学习英语、学习者、动机因素等。探究了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成绩、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关系,强调了学习动机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和学习成效的重要性。在21 世纪初期(2015 年以前),研究话题不断增多,其间出现了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学、动机类型、动机调控策略、自我效能感等核心主题,部分文献有较高下载量和高引用次数。如: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有27 300 余次下载量,被引频次3 211次;高一虹等(2003)《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有17 200 余次下载量,被引频次1 578 次;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有14 300 余次下载量,被引频次1 074 次。2015 年后新的研究主题相对较少,但对理论的探索有更进一步的推进,例如:许川根和王雪梅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了不同起始年龄的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轨迹及其控制参数,有助于英语教师认识到不善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轨迹和具体成因,进而适当采取有效的动机策略[26]。
图4 关键词时区视图
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它是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重要动力源,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效果。在过去的30 余年,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颇丰,为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主题,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年均文献数量大约10 篇,呈现出间断式状况,阶段性波动较为明显。虽然研究群体和研究机构有增长之势,但研究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互动相对不足,研究成果的独立性较为显著。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各高校的外语系和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由于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的悬殊,使得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较大差距,而以文秋芳、高一虹、张殿玉等为核心作者的研究群体逐渐凸显价值,其代表文献对后续研究英语学习动机均有重要贡献。
2.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关键词集中在英语学习、学习策略、大学英语、英语教学、动机类型等方面,大量研究成果的脉络和参考依据有较强的依托性,多数文献遵循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英语教育教学政策。研究视角由宏观理论逐渐向微观案例转变,研究方法也变得颇为丰富,实证研究大多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实验法、比较研究等方式,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促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未来研究热点仍将聚焦于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理论探索和案例实证分析。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均基于传统的二语习得动机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对学习动机类型、动机调控策略、自主学习、学习成效、自我效能感等内容展开了多方位的探讨,同时也有部分学者逐渐关注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从正向动机到负动机理论的争辩,但对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依旧十分薄弱。
新时代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育教学发展道路,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既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挖掘,也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英语学习动机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不仅会受到政策制度、社会环境、教学条件、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个人的年龄变化、内在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学习意愿等内部因素对其影响更为强烈[27-28]。基于此,为丰富未来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效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 坚持政策目标导向,明确分层分级教育理念。国家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英语课程教学的方向标和指南针。当下,我国关于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文件,主要涉及大学、中小学,相关内容包括: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相关文件对英语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此外,成人自考的英语学习视频和相关资料也较为丰富,但大多数学习者均以顺利通过相关考试为主要目标,而培养个人长期学习英语的动机相对欠缺。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应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素养为目标,让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2. 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提升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从教学过程的视角来看,英语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风格、专业能力、课程设计特色、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对学生外语学习情况的关注等多个方面,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情景模拟、场景设计、角色扮演、英语角分享等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一流精品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灌溉式”教学过程,落实“涓滴式”教学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设计与课堂活动。在高等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外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关系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29]。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互动和陈述观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实践的能力。英语教师团队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英语学习动机的理论深度,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核心素养,优化教师人才队伍,增强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外语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3. 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完善学习动机理论体系。从研究作者群体和机构的共线情况来看,学术群体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并不紧密,学术团体的贡献度不够高,跨学科交叉线不明显。高等教育及其相关的研究平台是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体,虽发挥了较好的领头“先锋”作用,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专家学者尚未有效地取长补短,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理论体系的建设。因此,加强英语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完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质量、丰富学习动机的理论体系,进而有效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部分难题,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