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与实现

2023-11-30 22:39田耕杨积琴甘肃省古浪县西靖爱民小学甘肃省古浪县绿洲完全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20期
关键词:隐性德育素养

田耕 杨积琴 (.甘肃省古浪县西靖爱民小学;.甘肃省古浪县绿洲完全小学)

核心素养视野下,要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在无声息之中实现学生的德育,还需要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它与显性德育课程不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性格及其价值观进行着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内在的深入的研究,让其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内涵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它所体现的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体现。它对学生来讲,突出的不仅仅是其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的是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一种综合能力。

同时,国家也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这也把我们进行德育的要求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学校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德育落到实处。

(二)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思考核心素养视野之下的学生德育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智力的一面发展,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地积极培养,这就需要在核心素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将道德教育等社会所需要的素养相结合起来,让教师对学生德育发展的过程具体化,从而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更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隐性德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隐性德育的含义

隐性德育不同于传统的显性德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产生的效果远超过显性德育。隐性德育通过老师自身的实际行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或者其他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等方式来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完整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其完善的人格。

(二)隐性德育的特点

1.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不同于显性德育的拥有明显的教育痕迹,隐性德育就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式的。隐性德育通过教师自身的实际行动、道德等现实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暗示性的教育行为。

2.影响的深刻性

德育通过多种形式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最终在学生内心产生持久的积淀,在日积月累之后,最终会使学生最后呈现出一些良好的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而且这些人格一旦养成便很难消退,最终将成为学生内心的道德资源,对学生未来生活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3.影响的多样性

隐性德育的载体不限于教师对学生自身,还有包括学生日常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也包括显性德育,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效果。

三、隐性德育课程的形态与价值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几种形态

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也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资源,是学校德育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形态。

1.渗透在校园制度文化之中的观念课程,是属于学校意识形态、校风、学风和多年积累沉淀而来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这种形态大都借助人的表现而展现出来,给以引领与熏陶。

2.暗含校园环境之中的物质课程,大都体现在学校建筑特色、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的设计等方面,属于校园文化外在的显性状态,直接明显地体现出德育的一种要求。

3.弥漫于学校人文生活中的精神状态的隐性课程,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的体现,弥漫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弥散于学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是长期积淀形成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也是影响学生的根本因素。

(二)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对话

1.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

学生是德育最终的对象,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基础去搭建教学体系。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并且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有阶段性、顺序性以及不平衡性,所以在德教方面,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揠苗助长,需要循序渐进,在每个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争取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发展。

2.教师转变角色,合理引导

在课堂上,教师是教书育人、春风化雨的园丁,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们生活上的好伙伴。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之外,应该更需要往同伴关系方向去转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和自己就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导致很多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老师应该在课堂之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传达自身的行动价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隐性德育中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搭建家校一体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两者共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且缺一不可。所以说德育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探寻家庭和学校合力形成教育正向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德育的实践成果积极应用于孩子成长的轨迹之中。

2.建立学生德育档案

德育是助力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要义。德育档案是指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定期记录学生德育过程的文件留档。德育档案作为记载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不仅能够方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也能指导学校和家庭开展因人而异的德育工作。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德育档案势在必行。

(四)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1.培养利他互助的优秀品质

利他行为是指孩子出于内心自愿,在不期望他人回报或者奖赏的前提下主动向他人提供的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利他互助品质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同伴、社会所需要,由此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培养利他行为,教师首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倡导平等,不管对于同学还是老师。其次教师自身要树立乐于助人的榜样,通过自身隐性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具备乐于助人的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合适情境培养学生同理心。学生只有设身处地感受他人处境和遭遇时,才能正确捕捉到他人的反应和情绪,只有真正了解他人困难之后,才能感他人之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

2.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隐性德育除了在道德品性上的润养,还需要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引导。当下时代,教育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教育回归本位。首先,学校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入学生的成长计划之中,以学生为本并贯穿基础教育。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和学生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做好学生的“家长和朋友”。最后,学校要坚持对教育的改革创新,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条件。

四、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践与评估

(一)顺乎天性,和谐成长

1.拥有合理的教育观念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教学技术的更迭,知识结构的改变,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教师,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却不会变。教育似水,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需要如滋润万物的水一般,默默地奉献的同时,也会有坚忍不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毅力。最后正确的教育也是灵活多变的,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尊崇天性,理解学生

教育学家李跃儿曾经说过:“孩子是一颗蕴含生命力的种子,它有着自己的发展使命和成长方式,天性是孩子本来的样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孩子的天性。尊重天性,就是让孩子选择成为他自己,并且能让孩子把自己的禀赋发扬光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要尊重天性,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特点,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当然,尊重天性不等于放纵学生。其次,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适当激励和引导,引导他们自己释放天性,让其能在自己发挥特长的赛道上自由驰骋。

(二)宽厚待人,善利万物

1.教师坚持宽容精神

水有着包容万物,不与万物争得失的精神。教师应该用自身行动在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中教化学生。学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所以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宽容的环境,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的隐性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爱和宽容。比如教师在处理一些紧急事件或者突发事件过程中,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沉着冷静,对于学生的错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是非,而不是一味责怪批评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能不公开就不公开,尽量避免因为处理不当导致学生内心遭受挫折,这样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熏陶,让孩子在宽容、友善的环境中逐渐构筑宽容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宽以待人

唐太宗因为宽容,不计前嫌重用魏征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张英为解决家人与邻居的矛盾,特寄诗一首:“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用宽容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忍受嘲讽,最后廉颇负荆请罪,换来了流芳百世的将相之和。在学校中,教师除了自身需要坚持宽容的精神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宽容向善。尊重理解学生是前提,没有尊重理解,就不会产生平等引导。换位思考是关键,换位思考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最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宽容方式,把握好宽容的尺度。

(三)至善至诚,德育无痕

1.德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知识、道德、心理、技能等多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德育和知识教育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知识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德育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学校是除了家庭,学生接受教学熏陶的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在保证学生能都得到连续的知识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化,并将两者有机集合起来,并使他们统一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有的放矢,切切实实展开行之有效的活动,比如,体育比赛、诗歌朗诵等文体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新的知识,更能在活动中涵养学生自身的优秀品格。

2.创新德育模式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之一,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与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在思想层面,德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展开。其次,学校要强化全员育人长效机制,规范全员育人体系。合理的制度和体系是保证德育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学校在这方面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引进优质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要优化德育氛围,加强全校道德建设,让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德育熏陶。最后,学校要拓宽德育渠道。比如,积极探索挖掘教学资源,渗透德育,也可以加强班级管理,积极落实养成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活动,来拓宽德育通道。

(四)构建体系,落实评估

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它作为一种强劲有力的教育影响力,在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明确它应该有的特殊教育地位,让它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当然,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形式,还具有其不稳定性,既有积极向上的好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极影响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价值优势,因势利导,让其积极因素全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感染,真正实现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

德育是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当深刻领会隐性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不断追求隐性德育课程所表现出来的约束力量和规范要求,从而在无声无息中教育学生调整、改变自己内心思想或外在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巩固,真正实现隐性德育的内在价值,达成校园文化的教育化。

猜你喜欢
隐性德育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