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室外陈设尺度与园林空间关系研究
——以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为例

2023-11-29 06:56邢慧璇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延寿建筑群陈设

邢慧璇,吴 琛

(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

清漪园作为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园林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但有关室外陈设空间尺度与环境心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亟需挖掘和补充.本文以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地测绘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结合清宫遗留的相关历史档案和文献,如内务府《嘉庆十二年清漪园各处陈设清册》[1](下文简称清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活计档》[2](下文简称活计档)等原始档案,及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一些图样、画样;另一方面,对颐和园排云殿建筑群现存室外陈设和清漪园建筑遗址的状况进行实地测绘.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现有研究,对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的数量、名称、尺寸、尺度等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进一步从“动、静态视线”与“空间流线”分析室外陈设空间尺度与园林空间的关系,结合环境心理行为相关知识,从环境与行为、视觉心理认知与情感中进一步巩固结论.

1 清漪园室外陈设

1.1 陈设数量与名称

通过对《清册》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的整理与统计,共发现室外陈设37 件,从陈设名称上,可将其基本分为幡旗类、牌架类、鼎炉类、器皿类和基座类五大类.其中幡旗类7 件,包括:五色縀揚旛4 件、黄紬龍旗2 件、五色布露馬經三百十六塊(一组)1 件;牌架类4 件,包括:紅漆御杖2 件、萬夀無疆牌(俱隨木架)2 件;鼎炉类10 件,包括:銅輔耳有盖三足大鼎4 件、銅鼎(銅罩)2 件、古銅有盖鼎爐4 件;器皿类3 件,包括:銅環耳大罇2 件、銅蓮花缸1 件;基座类13 件,均上设其他室外陈设(见表1).

表1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数量、约占比、名称一览

经统计可知,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内室外陈设,基座类占比最高,占总陈设数的35%;其次是鼎炉类,占总陈设数的25%.结合历史背景可知,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在咸丰十年(1860 年)遭到毁坏,因此想要确切地统计出当时该建筑群内全部室外陈设的数量、名称、尺寸和分布等信息是十分困难的.故上文所统计出的数据,均是以清宫遗留的相关历史档案和文献为主要研究资料,难免有疏漏,所提及的数据与分类均不是单一、僵化的,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2 陈设尺寸与做法

对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的尺寸信息研究,一方面要从现存的实物资料入手,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清工部及造办处形成的各类档案.由清工内务府造办处登录、整理成册的《活计档》中就包括各类陈设器物的制作要求、大小尺寸、用工用料等信息.《活计档》中包含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避暑山庄、御花园等多处记载,通过信息整理与比对,发现同一历史时期各处尺寸做法等基础信息差别不大,因此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的尺寸信息研究据此展开.

《活计档》中使用的单位有:丈、尺、寸、分等,递为十进,即“丈分十尺,尺分十寸,寸分十分.”根据清代营造用尺,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一尺等于32 cm,故一丈等于3.2 m,一寸等于3.2 cm,一分等于0.32 cm.另外,由表1 中该建筑群内室外陈设的信息,可知室外陈设的内涵丰富、种类众多.故接下来,仅选取各类陈设中尺寸记载完整的案例,进行尺寸分析.

1.2.1 鼎炉类

作为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内数量最多的室外陈设,铜鼎炉一类在《活计档》中的记载屡见不鲜.例如“乾隆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乾隆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圆明园广育宫前造办的鼎炉一件;乾隆六年四月五日至乾隆十年四月十八日,御花园钦安殿天一门前造办铜烧古大鼎一件;乾隆六年四月五日至乾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雍和宫大殿前造办铜烧古大鼎一件”等.结合“乾隆四十九年再烧造的一对鼎炉,现仍在钦安殿天一门前矗立.核查可知该炉通高一丈二尺,用黄铜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五斤[3].”换算后可知该鼎炉高3.84 m.由于未找到鼎炉一类外径宽度记载,故参考“北京广济寺大雄宝殿前,于清乾隆五十八年铸造的一件八宝青铜鼎炉.铜鼎炉通高为3.4 m,炉身外径1.1 m[4].”两件鼎炉高度相似,按照比例关系推衍,可知鼎炉外径最小也在1 m 左右.

1.2.2 器皿类

据《清册》中记载,器皿类室外陈设虽统归为一大类,但器型、用工、做法多种多样,因此仅举瓶、缸两种较为典型的器皿进行探讨.关于铜瓶一类的器皿,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 年)间《活计档》中共记载了10 处,有“烧古大铜瓶”、“烧古腰元瓶”、“黄铜烧古六方瓶”、“黄铜烧古圆瓶”等多种样式.“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四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漪园(颐和园)铸炉处造办高二尺铜瓶两对.”“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六日至五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宁寿宫古华轩造办高一尺三寸黄铜烧古圆瓶三对”据上述记载,可知铜瓶一类高度在64~41.6 cm 之间.铜缸一类尺寸记载则更为统一,仅以“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一日交办,正月十六日奉旨准造,安佑宫(圆明园)铸炉处造办铜缸八口,通高三尺二寸五分、口径五尺、底径三尺四寸,共约用黄铜三万六千九百三十五斤八两.”换算可知,铜缸高1.04 m,口径1.6 m,底径约1.09 m.

1.2.3 石座类

园内石座类室外陈设是由须弥座衍生而来,其材质、雕刻工艺、部位尺度均与须弥座基本一致,故参考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第七章第五节须弥座:“高低按台基明高五十一分归除,得每份若干……下枋八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由于“分是一个相对长度单位模量,可以名物之相对短长[5]”,故上述的数量关系均不是绝对的尺寸,而是一定的比例关系.露陈座通高一般为90~100 cm 上下[6].由此可以推断出,露陈座几个关键部位的大致高度,上枋高约16~18 cm;上枭高约11~12 cm;束腰高约14~16 cm;下枭高约11~12 cm;下枋高约14~16 cm;圭角高约18~20 cm.

1.3 室外陈设与园林空间的尺度关系

要想深入研究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内室外陈设与整体园林空间的尺度关系,首先需要厘清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的位置等基本信息.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作为万寿山前山中部最显要的建筑群,在全园中占据要津.《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国朝苑囿中有这样的记载:“慈福楼西为大报恩延寿寺,前为天王殿,为钟鼓楼,内为大雄宝殿,后为多宝殿,为佛香阁,又后为智慧海.大报恩延寿寺内额曰度世慈缘,曰作大吉祥,曰真如,曰妙觉,曰华海慈云,皆御书.殿前碑亭勒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殿后碑亭东勒金刚经,西勒华严经. ”[7]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内的室外陈设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在南北进深约210 m,东西面阔约160 m的占地中,共有30 件室外陈设,种类涵盖鼎炉类、器皿类和石座类等.其中大雄宝殿前共16 件室外陈设,包括:“石座六件”、“銅輔耳有盖三足大鼎四件”、“銅環耳大罇二件”、“銅蓮花缸一口”、“銅鼎一對”、“五色布露馬經三百十六塊(一组)”;大报恩延寿寺共10 件室外陈设,包括“山門外旗杆上挂五色縀揚旛两首(羣旛十二首),紅漆御杖一對,黄紬龍旗一對,萬夀無疆牌一對(俱隨木架)”;慈福楼殿外共4 件,包括“面南安古銅有盖鼎爐肆件(石座)”.另外,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的地理位置特殊,沿着山坡逐层台地迭起,自湖岸至山顶全长210 m,有前、中、后三个部分[8],是进行园内视线和流线分析的极佳范例.

将建筑群内的妙觉寺、真如殿、御碑亭、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分别进行位置复原,绘制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平面空间图,并在此基础之上标注室外陈设大致所在位置(见图1).如图1 可知,该建筑群内室外陈设主要集中在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大雄宝殿殿前与慈福楼殿外3 处.根据《清册》记载,进一步完善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具体布置情况(见图2),将其分为三大区域,方便接下来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第一区域为大雄宝殿殿前、御碑亭周围;第二区域为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钟楼与鼓楼两侧;第三区域为慈福楼殿外.

图1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分布

图2 建筑群各区域室外陈设具体布置情况

1.3.1 第一区域:大雄宝殿殿前

要想分析位于第一区域的大雄宝殿殿前,需要充分了解室外陈设布设的梯度层次.首先是殿前月台上安设的6 组室外陈设,共同点是均为汉白玉基座,不同点为其上设有“銅輔耳有盖三足大鼎”或“銅環耳大罇”两种器物;其次是二层阶下两边安设的两组陈设,同为汉白玉基座上设“銅鼎一對(銅罩)”;最后是殿前中间安设的“銅蓮花缸一口”,与前两组陈设相同,均下安汉白玉基座.整体来看,这9 组室外陈设均呈中心对称的布局方式. 将各个室外陈设看做分散的“点”,再将各“点”以虚拟的“线”连接,不难看出上述室外陈设在御碑亭周围呈围合之势.

1.3.2 第二区域: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

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区域位于第二区域,包含的室外陈设种类较为单一,均为前文中提到的幡旗与牌架一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的室外陈设在分布时不仅要严格遵循对称分布的布置规律,还有着更为讲究的布设技巧.同一类型的室外陈设分布在建筑中心对称轴的左右两侧,例如:该区域钟楼与鼓楼纵向两侧各分布2 件“五色縀揚旛二首(羣旛十二首)”、1 件“紅漆御杖”;横向上看,两侧各分布1 件“萬夀無疆牌(隨木架)”和1 件“黄紬龍旗”.整体来看,上述室外陈设在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呈“半包围”的分布规律.

1.3.3 第三区域:慈福楼殿外

慈福楼殿外区域位于第三区域,共包含4 组室外陈设,且4 组陈设均为“古銅有盖鼎爐”安设汉白玉基座之上.分布规律为以慈福楼建筑中轴线为基准,呈对称分布于建筑两侧.

2 园林空间内的室外陈设尺度分析

2.1 动、静态视线分析

《御製萬夀山大報恩延夀寺碑記》中写道:“粤乾隆辛未之嵗,恭遇聖壽六袠誕辰,朕躬率天下臣民,舉行大慶禮,奉萬年觴,敬效天保南山之義,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陽,加號萬壽,創建梵宫,命之曰大報恩延夀寺……”由此可知,大报恩延寿寺是一座宗教建筑群,兴建的主要目的是为母祝寿,以示帝王崇宏佛法,以孝治天下.因此,在这样一个体量较大的宗教场所空间中,将同时用到动、静态视线两种分析模式,以求获得最有代表性和最有意义的分析结果.

一方面从静态视线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该建筑群体量巨大,因此游览者视点的“主视方向”可能来自各个角度,如果仅从“高程”的仰视、俯视、平视并不能得出有效结论.故将“主视方向”进行“三维”的带入,而不仅是“二维”高度的变化,分为直线型、扇型、圆周型三种模式(见图3).直线型主要是“东西”或“南北”直线方向的视线活动,即若干室外陈设在空间中位于同一直线.如慈福楼前布设的四组“古銅有盖鼎爐(随石座)”,游览者站至慈福楼殿外,即可构成直线型的主视模式.扇型形成了0~180°的视域范围,游览者具有相对开阔的视野.如大雄宝殿殿前月台上布设的两组“銅輔耳有盖三足大鼎(随石座)”与“銅蓮花缸(随石座)”,3 组陈设构成了小于180°的夹角,游览者位于“銅蓮花缸”左(右)侧,即可构成扇型主视模式.圆周型的视点适用于多角度的观景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背景和丰富的视觉方向,视点周边具有观景效果时,观赏视域可覆盖360°.如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布设的幡旗,游览者驻足于山门外任意位置,都可以构成圆周型主视模式.

图3 静态分析主视方向的三种模式

另一方面,从动态视线分析的角度,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的主要路径有7 条,“站点”共19 个(见图4).其中游览者位于“站点3、4、9”时,属于驻足停留,这类“站点”位于交通分岔口,游览者为了更好地辨明方向,故在此停留.当游览者位于“站点1、2、5、6、7、8”时,属于主动欣赏,即游览者主动行进至该站点,从而进行静态观赏,这一点也与刚刚进行静态分析时,主视方向的3 个代表案例不谋而合.最后,其余的“站点”均属于游览者的随机欣赏.

图4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动态视线分析图

综合室外陈设的布设位置,可以归纳出:其一,从“站点”上看,室外陈设所邻“站点”一般多为驻足停留“站点”,少部分为主动欣赏“站点”,这说明室外陈设在偌大的园林空间中还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的.无论是作为交通分岔口的象征物,还是吸引游人前往观赏的景物,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二,从路径上看,室外陈设主要是围绕着主路径(路径①).在本案中,建筑群整体呈中轴对称,而其主路径正是对称轴,故室外陈设始终围绕着路径①布设.证明室外陈设有着丰富主路径“景面”的作用,让游览者能够在行进过程中充分领略路径与“景面”形成的动态观赏路线.

2.2 空间流线分析

从空间流线的角度进行分析,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体量巨大,流线复杂,出入口众多,室外陈设分布集中、数量相对较多.该建筑群主要分为围绕室外陈设周围分布的主要流线和远离室外陈设的次要流线,主要流线为1-2-3-4-5-6-7-8-9,次要流线为10-3-11、12-13-4-14-15、16-17-9-18-19(见图5).主要流线集中分布于大雄宝殿殿外、御碑亭周围、钟楼与鼓楼前的围合区域、慈福楼前4 处.该建筑群中室外陈设的分布集中且数量众多,可分析出该处室外陈设分布有三个特点:第一,建筑群越庞大室外陈设越多,体现空间与陈设匹配感;第二,半围合空间界限,提升场所内通透性;第三,对重点建筑间进行串联,强调组群整体性.

图5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流线图

2.2.1 组群越庞大室外陈设越多,体现空间与陈设匹配感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体量巨大,占用的地段由南至北进深约210 m,由东至西面阔约160 m,南面的五分之一为平地,其余为山坡,沿着山坡逐层台地迭起,自湖岸至山顶全长有210 m. 其中共有室外陈设37 件,主要遍布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大雄宝殿殿前和慈福楼殿外.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越是体量庞大的建筑群内,出现的室外陈设越多,且一般不会出现小体量建筑前出现多件室外陈设的情况.结合《清册》中对于其他建筑周边室外陈设的记载,亦可印证这一点.因此,分布在园林空间的室外陈设始终遵循着一种空间与陈设之间的匹配感,二者相辅相成,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布设规律.

2.2.2 半围合空间界限,提升场所内通透性

在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旗杆上悬挂着幡旗一类的室外陈设,如“五色縀揚旛两首(羣旛十二首)”、“黄紬龍旗一對”等,这类室外陈设与鼎炉、器皿、石座等陈设不同,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非封闭式空间分割,因此它们所围合的空间是通透的.空间上的通透与开阔也更有利于整个祭祀纪念场所营造宏大感与神圣感.山门外这块的区域呈长方形,是进入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内部的入口,同样,这样的布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览流线的形制和路径.

2.2.3 对重点建筑间进行串联,强调组群整体性

放眼整个建筑群内,几处室外陈设的重点布设区域其实是相串联的,具有路径上的整体性.假设游览者的路径是从1 号处开始,先经过山门外,此处抬头可以看到悬挂于头顶的幡旗一类室外陈设,直行至大雄宝殿殿前,可以看到鼎炉、器皿一类的落地室外陈设,这时朝真如殿一侧直行,行至慈福楼前,可以再次看到鼎炉一类室外陈设对称分列两侧.虽然游览路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刚刚举例的这一种,但经过模拟游览者路径,不难发现,布设在建筑间的室外陈设有着强调建筑组群完整性的功能与特点.

3 室外陈设空间尺度与环境心理策略分析

3.1 环境与行为分析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眼于研究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与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9]. 在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清漪园及室外陈设时,不难发现在清朝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研究视角始终应围绕在文化的层面上,以此来把握不同于当今时代社会文化的人与环境的表现形态,即人、环境、文化三者的关系(见图6).图6 中对于人、环境、文化三者的关系描述,分为a、b 两种模式.一种是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的系统,固定的园林空间、统一的管理制度、同一时期背景下的心理,这些要素的集合体就形成了当时的文化本身.通过学习的过程,文化的特征又传达到人与环境的整体系统,形成某一个时期内的循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循环又可能发展成未来的循环;另一种是不同的人与环境相互产生差异的系统,不同的状态、习惯与意识,最终都反映为不同文化的相对特征,导致文化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与处于相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其他文化相比,一个文化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其固有的价值[10].

图6 人、环境、文化三者关系图

清漪园及其中的室外陈设承载着丰富的园林活动,同时处处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清漪园的主人——乾隆皇帝作为盛世君主,除了在园内游览园居、修身养性之外,更有着奉母礼佛的禅学渊源.他自幼便研习佛法,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仅在清漪园中就有12 处主要的佛教建筑,除本文提及的大报恩延寿寺之外,还有须弥灵境、南方亭、妙觉寺等.佛法中讲究“轮回”“奉献”,这种思想及佛教的供奉形式与封建统治阶级追求的皇权至上思想不谋而合.清漪园、室外陈设与园林的主人之间,或强或弱、或间接或直接地相互交织,人与整体的园林环境之间保持着感知、选择、使用、适应和解释等关系,从而构成了人与环境相互渗透的系统.在清朝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中,处处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相互渗透的过程.前文提到的《清册》中关于清漪园室外陈设的记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3.2 视觉心理认知与情感分析

从视觉心理认知与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清漪园全园不仅巧妙地融合了北方传统的建筑风格与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还在原本富丽恢弘的宫廷建筑中融入了清雅端庄的文人气息. 这一造园特点与乾隆皇帝理想在文化修养上贯通古今,融汇各家学说,做到高度的兼容并蓄是不谋而合的,这也反映了他的心理与情感的双重需求. 一面为庄重肃穆的殿宇,满是庄严与凝重,丝毫不见山水之色;另一方面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后面的假山与曲径,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境. 这种造景手法既符合封建礼制,却又不失园林的变化与乐趣,从视觉效果上打破了原有对于皇家园林的认知,创造出了最佳的帝王观景游园风格,是清漪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优秀杰作的重要基础.

4 结 语

清漪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室外陈设作为中国古典造园要素之一、园林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清漪园、室外陈设与园林的主人之间,或强或弱、或间接或直接的相互关系,对人、陈设、整体的园林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深入分析.通过整合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室外陈设的数量、名称、尺寸、做法,结合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外、大雄宝殿殿前与慈福楼殿外3 处主要室外空间的尺度关系;通过“动静态视线分析”与“空间流线分析”进一步明确室外陈设尺度与园林空间的关系等;最后将室外陈设空间尺度与环境心理策略完整地联系起来,进行环境与行为、视觉心理认知与情感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陈设空间尺度与环境心理的相关研究,对清代遗产保护和修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提高了公众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

猜你喜欢
延寿建筑群陈设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美修订核电机组二次延寿审批程序四台机组受影响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流光恬语 软装陈设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