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东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农村小学生的作业量被有效减少,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更快乐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实“双减”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科整合,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多彩多样,着眼于发展学生个人素养,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
一、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这一意识滥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的公立学校,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课程计划框架内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主张以学校为核心,让教师、家长、学生等参与课程决策。几十年的时间内,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各國运用进入教育系统的课程决策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就是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三级,课程决策权力开始逐渐下放,主要体现在各级学校在国家方针领导下,由教师队伍作为主体对课程自行开发和实施,以落实课程计划、彰显学校优势、培养学生特长。进入21世纪,各地学校开始掀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热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本课程建设得到极大推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得到很好优化,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决策的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中心决策者。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数学课堂一般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眼里的数学就是数学概念、法则、公式、习题的累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一情况在农村尤为严重。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科,缺少机会从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改以来,倡导人人学必需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得到数学发展,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情趣、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因此,农村学校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将“玩”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数学课程里玩出情趣、玩转思维、玩出思想。
此外,“双减”政策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而且很多基础学科课程被并入其他学科中,这可能导致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深入讲解每个知识点,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的高峰。同时,对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小学数学教育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水平。
三、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一)课程产生的社会背景
“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让学生学习更好地聚焦课堂。同时《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而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经历体验、思考感受、讨论交流。
(二)课程产生的学生背景
数学课堂一般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眼里的数学就是数学概念、法则、公式、习题的累积,对数学的兴趣有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科,缺少机会从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三)课程产生的教师背景
数学课上学生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难免感到失落,希望摆脱教材,给学生上一堂不一样的数学课,由此萌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念头,希望学生回忆起小学数学学习生活时,能够嘴角上扬,收获美好。
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农村地区特点及小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分析,结合“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类型,即综合实践类和益智游戏类。
(一)综合实践类
数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综合实践类课程将目光瞄向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农村地区广博的天地,以农村的实际生产生活为依托,课程内容更贴近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农村美食中的数学小秘密,学生需要在美食制作中探寻数学的奥秘。课程的重点任务是自制简易天平,探索食物质量的测量,为自己或家人制作一道简单营养的美食。学生选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制作简易天平,在称重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克”这一质量单位,通过对食材重量的不断调整、反复尝试,最终制作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食与家人共享,其乐融融。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的光芒闪烁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将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从而逐步积累活动经验,激发无限创造潜能。
(二)益智游戏类
益智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益智游戏的应用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领悟到学习的趣味性,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习技能,并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益智游戏类课程既符合“双减”政策减负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24点游戏。学生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将4个数字列成算式,得数为24。玩24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将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竞争意识。
其次,七巧板游戏。七巧板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拼图时必须使用所有的组件,玩法可以依图造型,也可以自创花样,种类丰富,想象空间很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思维的益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次,巧解鲁班锁游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尤其强烈。鲁班锁应用的是榫卯结构,不用钉子、绳子以及任何黏合剂,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相交卡榫组成,用一种咬合的方式将木条垂直相互固定,在拼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拆卸和安装之间是有联系的,訓练有序思维来解决问题,打破常规思维方式。
最后,百变立方体游戏。百变立方体由若干组块用皮筋连接而成,将立方体扩变为想象中的人或物造型,称为“扩方”;将特定的造型还原成立方体,称为“归方”。变化多样的扩方需要丰富、独特的思想和构思,更需要对造型特征有敏锐的感知;有效的归方更强调逻辑的缜密。扩方和归方的活动任务考验着学生双手精细操作的能力。教师展示百变立方体,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器具及组块的特点,待学生充分了解后,给出指定造型,让学生限时拼出。这样寓教于乐的环节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活跃大脑、开发思维潜力。
五、“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一)充分利用周边教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各种教材资源的支持,才能保证校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丰富性、趣味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内部有着各种教材资源,如多媒体教室资源、操场资源等,农村小学的操场面积比较大,且周边自然环境好,教师可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一些户外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感悟,提升数学观察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引入农家小院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和计算,如“墙上挂着多少根玉米?”引导学生找出一共有多少串玉米,每串玉米有几根,从而学会用乘法算式来解决问题。
(二)抓住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认知,一般依赖于学校的教学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虽然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度日益提升,但是并不意味着小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数学知识素养。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
(三)设计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确定好课程目标。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要区别于传统课程,以快乐学习为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以及农村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让学生在数学教材之外发现数学的魅力,感知数学的趣味。而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游戏机会和实践机会,让他们以调查研究、合作探究、项目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具体来说,“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二是为学生提供有品位、有乐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三是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四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好奇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五是向学生灌输一种责任感,培养其他人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提出挑战性问题和直面挑战的学习品质。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不仅成功地连接了学生的基本素养体系,而且有效说明了数学的学科素养和教育价值,可以为校本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实施和评价途径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指导。
(四)推动多元课程实施
“双减”政策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需要按照发展性、实践性、指导性、趣味性的原则,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路径。
首先,教师要学会放手,鼓励学生在课程探究中的主动性。比如,益智游戏类课程最大的魅力在于多种方法解决思路,这恰好能够鼓舞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创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益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加以筛选,使游戏的设置更符合实际,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夺王游戏是一款简单有趣的策略游戏,规则简单,形式多样,如取物或报数等,甚至可以不用准备道具就能玩起来,极易上手。学生在玩这一游戏时可以运用转化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突破思维的牢笼,不断探究最优策略。
其次,教师要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比如,根据《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设计校本课程,以“我与豆芽的不解之缘”为主题,通过绘制豆芽生长统计表、豆芽生长复式折线统计图、写豆芽生长观察日记、办豆芽生长手抄报、豆芽上桌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凸显数学的实用性。
(五)开展科学的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必须摒弃以往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唯一依据的手段,强调根据态度、过程、成果、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的成果展示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汇报展演等多种形式。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并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形成性评价主要结合《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和学期末的教师寄语进行,意在激励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学生校内外活动行为、查看学生实践操作方法和数学研学日记、通过调查问卷并了解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教师和家长综合评价等方式。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立足于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数学教学环节,为学生打造更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