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急转对洞庭湖区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23-11-29 02:20:38吴凤平黎小东贺翠华欧阳赞
节水灌溉 2023年11期
关键词:旱涝根冠叶绿素

罗 旺,吴凤平,王 辉,黎小东,贺翠华,欧阳赞

(1.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128;2.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长沙 410007)

0 引 言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旱涝急转灾害日益增多,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威胁[1-4],而洞庭湖区受季节性季风降雨和独特的“马蹄形”盆地格局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成为中国旱涝灾害发生严重且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该地区水稻生长发育阶段与雨季重合,容易使得前期处在干旱胁迫状态的水稻迅速转入淹涝胁迫状态[5],对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探索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减产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通过田间试验和测桶试验研究了旱涝胁迫对水稻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旱涝程度、持续时间和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6-9],水稻株高、叶片解剖结构、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系数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受旱涝胁迫的影响[10-13];水稻叶片的光合特性如光合速率、能转化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叶绿素含量均会受到旱涝胁迫的影响[14-16]。目前研究针对旱涝急转胁迫对水稻灌浆期的生理生长指标、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情况尚不明确。尤其是对于旱涝频发的洞庭湖地区而言[17],其水稻旱涝灾害多发生于6-8 月,与早稻的灌浆期重合[5]。有关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洞庭湖区水稻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同时也缺乏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变化规律研究。作物籽粒产量中70%以上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18],故水稻在灌浆期的生理功能对产量形成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洞庭湖区普遍种植的早稻(湘早籼6号)为研究对象,基于测桶试验,试图探究水稻灌浆期不同旱涝急转处理对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影响规律,深入分析水稻减产的机制,以期为洞庭湖区应对旱涝急转灾害、制定合理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洞庭湖区的益阳灌溉实验站(112°22′E,28°51′N),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核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低山,为一碟形盆地。洞庭湖区人口达1 500 万,土地面积为735 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69 万hm2,占湖南省耕地总面积的44.2%。优渥的自然条件使得洞庭湖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19]。供试水稻(湘早籼6号)为湖区早稻主栽品种之一。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1 347 mm,蒸发量1 285.1 mm,气温17.1 ℃,日照时数1 402 h,风速2.7 m/s。土壤干容重为1.21 g/cm3,田间持水率为29.92%,pH 为6.61,碱解氮为79.32 g/kg,有效磷为25.02 mg/kg,速效钾为84.33 mg/kg,研究区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map of experiment area

1.2 试验设计

洞庭湖地区的旱涝急转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与早稻的灌浆期重叠[5]。因此,本试验将旱涝急转设置在水稻的灌浆期。根据《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以及前人试验[7,20],考虑到研究区的气候、温度、降雨量、地形地貌等与洞庭湖区的实际差异。在研究极端旱涝胁迫对洞庭湖区水稻受灾影响的情况下,本试验设置重旱下限为0.35±0.05θ田(θ田代表田间持水率)、重涝则定义为植株淹没深度达到100%。基于以上设定,本研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将旱涝胁迫控制因素设置为:受旱水平(D):0.65±0.05θ田、0.50±0.05θ田、0.35±0.05θ田(θ田代表田间持水率);受旱时间(T):5、7、9 d;受涝水平(H):0.5h植株、0.75h植株、h植株(h植株代表水稻株高),即半淹、3/4 淹、全淹(没顶淹没);受涝时间(L):5、7、9 d,共9 个处理,另设对照(CK)处理1 个,始终保持2~5 cm 水层管理(参照当地农户种植水平),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Tab.1 Four-factor, three-level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1.3 试验实施

以洞庭湖区代表性的早稻品种(湘早籼6 号)为受试对象。采用测桶种植方式,测桶(内径35 cm、高40 cm、壁厚1 mm、不锈钢材质)底部均匀打孔后,装土前桶底垫一层无纺布,无纺布上均匀填平铺一层石英砂(粒径0.5~1.0 mm,质量1.34 kg),再于石英砂上铺垫一层无纺布以透水通气并防止土壤下漏,试验土取自临近稻田耕作层0~40 cm,装土30 kg。

表2 水稻旱涝急转试验实施进度Tab.2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of rice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水稻在无旱涝胁迫的生长时段,对其进行正常水分(保持水层2~5 cm)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干旱胁迫阶段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各测桶内土壤水分情况,及时补水以维持其在对应干旱胁迫水平上下5%的浮动范围内;干旱胁迫结束后立马进行淹涝胁迫,根据实时株高确定淹没水深,密切关注淹涝测坑内水位变化,通过控制智能灌溉系统保持相应淹涝水平,以满足试验设置的3 种不同受旱水平以及3 种不同淹没深度。除草、大药、防虫等其他农艺措施均参照当地农户种植方式进行。

1.4 测定项目及数据处理

(1)测定项目。叶绿素含量:每桶选取2株生长良好、长势一致的水稻倒2叶叶片,采用植株营养测定仪(LD-YD,莱恩德,中国) 测定叶片叶尖、叶中和叶尾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干旱开始前,淹涝胁迫前1 d,淹涝胁迫后1 d,淹涝胁迫结束后复水5 d(正常田间管理)各测定1 次叶绿素含量,每次3次重复,取平均值。

干物质积累:水稻成熟收割后,将植株按根、茎、叶和穗分别置于密封袋内,在株样清理干净杂物后,记录根、茎、叶和穗的鲜重(Fresh weight,FW),后将其置于烘箱105 ℃杀青1 h,80 ℃烘干至恒干重,称量后记录根、茎、叶和穗的干重(Dry weight,DW),计算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根冠比(Root-shoot ratio,RSR)、干鲜比(Dry-fresh weight ratio,DFR) 和含水量(Forage water content,FWC) 计算公式分别为[21-23]:

式中:RSR为根冠比;DFR为干鲜比;FWC为含水率;DW为干重,g;FW为鲜重,g;DWr为根干重,g;DWs为地上部干重,g。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在淹涝胁迫前1 d,淹涝胁迫后1 d,淹涝胁迫结束后复水5 d(正常田间管理)采用土壤ORP 计(TR-901,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各测定1 次土壤Eh,测定范围为植株根部周围土壤深度5~8 cm,每桶随机选取2 个点进行测定,每次3 次重复,取平均值。

光合特性: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于上午9:00-11:00,每重复选取3~5株生长良好、长势一致的水稻叶片挂牌标记,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6400XT,美国LI-COR)测定倒2 叶中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s)及胞间CO2浓度(Ci)等。测量时段同叶绿素含量。

多年来,由于良种指数的提高,优良品种的引用,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氮偏施氮肥使钾素不足成为作物产量和肥效的限制因素。

产量:水稻成熟后,分批次将各测桶水稻分装收割,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2015)测定每桶水稻产量。

(2)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21 与DPS 17.1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由Origin 2021进行绘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SPAD 一般也可称叶色值,可通过剑叶SPAD 的高低来反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水平,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量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能力,同时也是反映植物叶片衰老的重要参数[24]。由图2可知,干旱胁迫结束后,SPAD 值相较于CK 呈下降趋势,短期轻旱(T1)对SPAD 值影响最小,相较于CK 降低了1.64%,长期重旱(T9)对SPAD值影响最大,相较于CK降低了38.30%;淹涝胁迫结束后SPAD值降至最低,短期轻旱轻涝(T1)对SPAD 值影响最小,相较于CK 降低了6.18%,长期重旱中涝(T9)对SPAD 值影响最大,相较于CK 降低了47.84%,其原因可能是淹涝胁迫促进自由基的积累,导致叶绿体分解速度加快所致[25];复水5 d 后,水稻SPAD 值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26],除T3处理外,各处理SPAD 值均大于CK,其中T7 处理补偿作用最大,达到27.23%。这主要是因为在灌浆期正常处理下水稻氮素主要供应给稻穗,叶片中SPAD 值随之下降,而一定程度干旱将加速水稻叶绿素的降解,加速衰老进程,旱涝急转会对SPAD 造成叠加损伤。旱涝急转复水后,可以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总量,延缓叶片衰老,推迟生育期。

图2 灌浆期旱涝急转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Fig.2 Dynamic changes o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rice leaves during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由各处理水稻灌浆期SPAD 值极差和方差分析(表3 和表4)可知,4 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为T>D>H>L(极差RT>RD>RH>RL),其中T 影响极显著(P<0.01),D 影响显著(P<0.05),H和L 影响不显著(P>0.05)。由图3 可以看出,水稻SPAD 值随着T、D 和L 水平的增加而减小,随着H 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表3 灌浆期旱涝胁迫对水稻各指标影响的极差分析Tab.3 Extrem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stress on each index of rice during grain-filling stages

表4 灌浆期旱涝胁迫对水稻各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分析Tab.4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stress on each index of rice during grain-filling stages

图3 灌浆期旱涝急转水稻光合指标动态变化Fig.3 Dynamics of photosynthetic indexes in rice during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2.2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灌浆期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光合指标的动态变化见图3,整体而言,各处理水稻在不同旱涝处理阶段净光合速率(Pn)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基本类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G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干旱处理结束后,旱涝急转组Pn、Gs和Tr较于CK 降低幅度分别为14.31%~50.21%、20.44%~53.57% 和17.70%~35.83%,Gi相较于CK 增加幅度为14.56%-27.88%;淹涝胁迫结束后,旱涝急转组Pn、Gs和Tr相较于CK 降低幅度分别为12.36%~58.32%、39.64%~78.08%和30.39%~64.33%,Gi相较于CK 增加幅度为31.29%~42.42%;随着旱涝急转胁迫解除,水稻的光合指标会逐渐恢复。结果表明:虽然灌浆期旱涝急转会不同程度的抑制水稻光合作用,旱涝急转存在叠加损伤效应,但会在复水后而逐渐恢复。

由极差和方差分析(表3 和表4)可知,影响Pn4 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为D>T>H>L(RD>RT>RH>RL),其中D 和T 影响显著(P<0.05),H 和L影响不显著(P>0.05)。由图3可以看出,水稻Pn随D水平的增加而减小,随着T和H水平的增加先减小后略有增加,随L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2.3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5可知,除轻旱轻涝组(T1)使水稻根鲜重和地上部鲜重相较于CK 分别提高了5.37%和28.68%外,其余旱涝急转处理组均低于正常组,下降幅度区间分别为31.48%~67.73%和31.52%~78.19%;旱涝急转组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均低于正常组(T1 根干重除外),T1 处理根干重略有增加,增加了4.18%,T5 处理下降最多,达到78.34%,地上部干重下降降幅为14.09%~70.03%;灌浆期旱涝急转可以增加水稻根冠比(T5,T6,T9除外),相较于CK平均增加8.53%,尤其是T7处理的根冠比较CK 增加了51.71%,说明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地上部干重的损害程度比根干重大;旱涝急转产量均低于正常组,减产幅度67.32%~98.71%,除T1 和T2 处理外,其他旱涝急转处理组均绝收。

表5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rice

由表6可知,灌浆期旱涝急转可以降低水稻干鲜比,相较于CK 根干鲜比平均减少5.85%,尤其是T5 较CK 减少了32.87%,地上部干鲜比相较于CK平均减少15.74%,下降幅度为7.69%~41.12%(T3 除外);灌浆期旱涝急转可以提高水稻植株含水量,相较于CK 根植株含水量平均增加2.20%,尤其是T5 较CK 增加了12.37%,地上部干鲜比相较于CK 平均增加6.20%,增加幅度为3.03%~16.20%(T3除外)。

表6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干鲜比和植株含水量的影响Tab.6 Effects of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on the dry to fresh ratio and plant water content of rice

由极差和方差分析(表3与表4)。影响根干重和产量因素最大的是D,影响地上部干重因素最大的是H,影响根冠比因素最大的是L,其中四因素对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产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D、T 和L 对根冠比影响显著(P<0.05),H 影响不显著(P>0.05)。由图5 可知,水稻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产量随D、T、H 和L 水平的增加而减小;根冠比随D水平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T 水平的增加而减小,随H 和L的增加而增加。

2.4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总体来说,随着时间延长,各处理水稻在不同旱涝处理阶段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呈下降趋势,复水后下降趋势放缓。干旱胁迫解除时,旱涝急转组Eh均高于CK,增加幅度为4.49%~27.66%,说明,灌浆期旱胁迫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通气性,进而增加土壤Eh,增强土壤的氧化性;由旱胁迫转涝胁迫后,涝胁迫所有处理的土壤Eh相较于旱胁迫均下降,土壤的还原性增强,其中对T2处理影响最小,相较于旱胁迫下降了10.29%,对T4 处理影响最大,相较于旱胁迫下降了67.81%;除T1,T2 处理外,涝胁迫后旱涝急转处理的土壤Eh均低于CK,相较于CK 下降幅度为2.89%~55.67%。

图4 灌浆期旱涝急转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动态变化Fig.4 Dynamics of redox potential in rice soils during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为了分析不同旱涝程度及持续天数的排列组合方式对Eh的影响,由各处理水稻灌浆期Eh极差方差分析(表3 和表4)可知,RL>RT>RD>RH,则4 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为L>T>D>H,其中四因素对Eh 影响均极显著(P<0.01)。由图5 可以看出,水稻灌浆期Eh随着T和H水平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着D和L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图5 单因素变化趋势Fig.5 Trends in single-factor changes

2.5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灌浆期旱涝急转下水稻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如图6所示。由图6 可知,水稻各指标之间均呈强度不一的正负相关关系。SPAD 值与根干重、净光合速率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干重、根冠比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净光合速率与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但不显著。根干重与地上部干重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呈极显著之间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根冠比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根冠比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与产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产量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图6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Fig.6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indicators of rice during arought-floo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grain-filling stages

3 讨 论

3.1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一般而言,水稻经历旱涝胁迫后,叶绿素含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干旱胁迫后水稻叶绿素含量下降,其原因在于遭遇干旱胁迫稻叶叶绿体超微结构被破坏,使叶绿体降解、光系统II 活力下降[27,28]。淹涝胁迫也会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但在胁迫解除后,水稻叶绿素含量逐渐恢复[29]。本试验研究发现,干旱会降低水稻叶绿素含量,相较于CK 下降幅度为1.64%~38.30%,旱涝急转加速叶绿素的降解,在极端旱涝胁迫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其中长期重旱中涝(T9)对其影响最大,下降了47.84%,但复水后,除T3 组外,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高于CK。其中四因素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干旱时间。这与袁静[16]等研究结果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升高,旱涝急转后降低存在差异,可能与旱涝急转发生的时期和旱涝胁迫程度不同有关。而有关水分胁迫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已有大量报道,前人研究指出,干旱和淹涝胁迫会显著降低植株Pn[30-32]。干旱胁迫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旱涝急转后,短期内淹水(4 d)光合作用得以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但随着淹涝时间的延长,淹水深度的增大,淹水胁迫会抑制叶片的光合速率[16]。本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发生干旱胁迫会导致水稻光合速率降低,旱涝急转后,出现叠加损伤现象,甚至在极端旱涝急转胁迫处理下,长期重旱中涝组(T9)相较于CK下降了58.32%,这可能是因为淹涝胁迫降低了叶片光量子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进一步损伤水稻叶片的光合能力[33],随着胁迫解除,光合速率有所恢复。这与邓艳[15]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干旱胁迫,淹涝胁迫和旱涝急转均显著降低了稻叶Pn,尤以旱涝急转最明显,表明旱后淹涝急转对水稻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加损伤作用。

3.2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生产受水分因素限制,旱涝急转导致植株受损,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熊强强等研究指出[10],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总干物质积累存在叠加损伤效应,重旱重涝处理对总干物质影响最为严重,茎、穗干物质量受旱、涝共同作用,旱对叶片的损伤更重,后期涝比前期旱对穗部干物质量影响更小。高芸等指出[34],旱涝急转抑制夏玉米干物质增长,DFAA 各组干物质在不同旱、涝处理阶段均少于CK 组,其中根干物质在涝期下降最多,平均减少41.41%;冠干物质在复水后期下降最多,平均减少33.02%。本试验结果显示,灌浆期旱涝急转水稻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显著降低(T1除外),极端旱涝处理组旱后重涝处理(T5,T7)降低幅度最大。其中受旱程度对根干重影响最大,后期涝比前期旱对地上部干物干重的影响更大一些。旱涝急转处理会增加水稻的根冠比,植物在遭受旱涝急转是可能会减少地上部分的生长而增加地下部分的生长,即根冠比增大。这与甄博等[11]研究结果相似。旱涝急转处理可以降低水稻干鲜比,同时提高水稻植株含水量,这是因为旱涝急转处理迫使植株吸水,植株体内自由水含量提升,表现为干鲜比下降和植株含水量上升,这是植物应对旱涝胁迫的一种适应策略。由于旱涝急转改变了地上、地下干物质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旱涝急转组相较于正常组,平均减产90.36%,除T1和T2处理外,其余旱涝急转处理组均绝收。说明极端旱涝急转胁迫会造成洞庭湖区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产。这可能是由于后期淹涝胁迫对前期干旱胁迫存在协同减产作用,后期涝胁迫加重了前期干旱下的产量损失[8,15],甚至在极端旱涝急转情况下出现绝收现象。

3.3 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灌浆期干旱胁迫会增加土壤的Eh值,旱后淹涝土壤Eh值降低。前人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35,36],土壤Eh值随着稻田水分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稻田水分的减少而增加。这是由于土壤从有水层转为干旱状态时,土壤处于氧化状态,被还原的Mn2+、Fe2+、及HS-重新被氧化,Eh值上升;当土壤由旱转涝时,锰氧化物、铁氧化物和SO42-等在还原过程中,消耗大量电子,造成土壤Eh下降[11]。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是否是造成灌浆期旱涝急转处理后产量下降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与验证。

3.4 各指标相关性

作物在灌浆期需要进行大量光合作用,为籽粒物质积累提供保障,因此,这一时期植株的叶片光合能力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最终产量[37],本试验结果显示,产量与SPAD 值、净光合速率和根干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干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同时发现在灌浆期发生旱涝急转对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能力产生了一定后效影响,甚至部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超过正常处理。因此,结合产量与SPAD 值、净光合速率、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水稻在灌浆期抵御旱涝急转灾害提供了另一条思路:通过人工干预提高植株在胁迫后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或者提高地上部干物质量,可能有助于避免严重减产。本研究从植株生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角度分析了旱涝急转胁迫下的减产原因,为研究水稻在旱涝急转条件下的减产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本试验是在测桶内进行,仅观测部分生理指标,未探究旱涝急转下干物质分配规律,尚需进一步开展大田试验,并进一步探明灌浆期旱涝急转水稻植株的后效影响。

4 结 论

(1)灌浆期发生旱涝急转影响了水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旱涝胁迫使水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区间分别为6.18%~47.84%和12.36%-58.32%,旱涝急转存在一定叠加损伤效应,随旱涝急转胁迫的解除抑制作用减弱;前期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作用大于后期受涝的影响,四个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分别为T>D>H>L(SPAD)和D>T>H>L(Pn)。

(2)除轻旱轻涝组(T1)外,其余旱涝急转处理组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均低于正常组,下降幅度区间分别为21.34%~78.34%和14.09%~70.03%;灌浆期发生旱涝急转会增加水稻根冠比,降低水稻干鲜比,增加植株含水量。四因素中:受旱水平对根干重影响最大,受涝水平对地上部干重影响最大,受涝时间对根冠比影响最大。与CK相比,干旱胁迫使Eh值增加了18.75%,后转淹涝胁迫Eh值下降,其中Eh值受旱涝共同作用,但受涝时间影响最大。

(3)综合评估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干重、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受旱涝急转最严重的处理是重旱重涝组(T7),与CK 相比减产98.71%,最轻的处理是轻旱轻涝组(T1),减产67.32%。在部分极端旱涝急转情况下(除T1,T2 处理),旱涝急转处理组会出现绝产的现象。四因素影响产量的主次顺序为D>T>L>H。

猜你喜欢
旱涝根冠叶绿素
提取叶绿素
四川省1960-2017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桃树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草地地下生态系统研究
杉木人工林根冠比与气候和林分因子的关联分析
铝毒胁迫下水稻根冠黏液中铝形态的变化
叶绿素家族概述
生物学教学(2017年9期)2017-08-20 13:22:32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土壤水分对大豆根冠生长及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旱涝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