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研究

2023-11-29 10:31徐光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8期
关键词:磁共振肝癌检出率

徐光明

(无锡市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医学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小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对该病症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MRI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MRI 在肝脏疾病方面的优势[1-3]。尤其是在小肝癌的早期筛查方面,MRI 技术表现出了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因此,其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工具。然而,由于小肝癌的特殊性质以及其周围组织复杂结构的特点,传统的MRI 难以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和鉴别[4-5]。因此,众多医学研究者提出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来提高小肝癌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度[6],以此改善小肝癌的图像质量,并提高其诊断精度。本文选取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50 例为研究对象,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50 例,其中男性91 例、女性59 例,年龄36 ~81 岁,平均年龄(56.39±8.22)岁。纳入标准:①无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无肝肾功能不健全情况;③符合磁共振扫描适应证,无增强剂过敏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②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病;③临床资料信息不完整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西门子股份公司的1.5T 磁共振仪以及3.0T超导型磁共振仪。MRI 平扫:常规MRI 进行的是大范围扫描,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开展T1WI、T2WI 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的扫描,层厚设置为8 mm,层距2 mm,层数20 层。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运用ZECE 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L/kg,注射流率3 mL/s,15 ~25 s 后,进行动脉期扫描;47 ~60 s 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3 ~5 min 后,再进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TR 145 ms,TE 4.76 ms,回波链长度ETL 为1,1 次激励,视野范围300 mm×300 mm,矩阵64×256,层厚3 mm,层间距0.6 mm,扫描时间12 s。

图像获取:由2 名具备丰富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判断,意见不一致时协商决定,在测量ROC 时避开出血及血管较大的位置,ROC 大小以病灶大小为准,根据肿瘤层面决定圆形或者相似圆形的区域为ROI,相关数据进行3 次测量,计算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恶性123 例,良性27 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检出恶性118 例,良性32 例;MRI 平扫检出恶性113 例,良性37 例,见表1。

表1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MRI 平扫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91.87%、特异度81.48%、准确率90.00%、阴性预测值68.75%均优于MRI平扫的82.11%、55.56%、77.33%、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诊断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n/m)]

2.3 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分型检出率

病理结果显示,缓升缓降型10 例,缓升速降型40 例,速升缓降型11 例,速升速降型62 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缓升缓降型、缓升速降型、速升缓降型、速升速降型检出率分别为80.00%、90.00%、81.82%、96.77%,均高于MRI 平扫的50.00%、82.50%、36.36%、95.16%,其中速升缓降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小肝癌分型的检出率[n(%)]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肝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7]。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型是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包括肝硬化性肝癌、非酒精性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癌等多种类型,其中,小肝癌是最为常见且最为严重的一类[8]。其主要表现为肝组织纤维化、血管狭窄、肝内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而非酒精性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癌则较为少见,但病情也十分危急[9]。因此,对于不同的肝脏恶性肿瘤类型需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方法。在小肝癌的早期筛查中,MRI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由于肝脏本身具有高含铁量以及复杂的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MRI 对肝脏病变的检测效果并不理想[10]。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质量,从而改善肝脏疾病的检测能力[11]。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通过静脉注入特定的钆对比剂,可进行一次MRI 扫描,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比剂改变组织中T1 弛豫时间,使其能在不同加权像上呈现,使图像信号强度发生不同变化,但没有水的组织无法强化,例如骨质[12]。磁共振增强目的除改善组织间信号差外,还有助于检出病灶,辅助病灶定性;同时,磁共振增强后还可动态观察脏器或病变内的对比剂分布以及排泄等。因此,要及时发现病灶,为使医生更加清楚地看清病灶及其周围结构,则需要注射对比剂[13]。磁共振对比剂常用的有两种,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最常用的为外源性,而内源性对比剂的成像技术主要是ASL。外源性分为静脉和胃肠道两种,静脉主要有3 个方面,如增强效果、磁化性质、在体内分布特点,需要根据实际受检者情况进行选择[14]。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磁共振平扫的区别主要在于造影剂的使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目标器官或组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以便明确病变范围、大小、血供等情况。磁共振平扫在病变初期检出率较高,但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则可进一步分辨病变状态,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以下几种情况需开展磁共振增强扫描:①肿瘤。旨在观察肿瘤及其水肿的范围,另外需要观察血供状态、肿瘤缺血或富含的血液状态。②炎症。存在明显炎症病变时则需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一旦发生炎症,磁共振平扫无法清晰识别界线,动态增强能观察到血管破坏情况以及水肿程度。③血管。磁共振平扫虽然也可进行血管检查,但对于部位特殊的血管无法做到准确分辨,以狭窄血管来说,磁共振动态增强能鉴别出狭窄的原因以及血管畸形、发育不良等情况[15]。

本文主要对比MRI 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病理结果显示恶性123 例,良性27 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出恶性118 例,良性32 例。MRI 平扫检出恶性113 例,良性37 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91.87%、特异度81.48%、准确率90.00%、阴性预测值68.75%均优于MRI 平扫的82.11%、55.56%、77.33%、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诊断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缓升缓降型10 例,缓升速降型40 例,速升缓降型11 例,速升速降型62 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缓升缓降型、缓升速降型、速升缓降型、速升速降型检出率均高于MRI平扫,其中速升缓降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翔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充分说明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分析原因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可以通过增强肿瘤周围的血流和淋巴管等微血管,使之更加明显。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的信息[17]。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的早期筛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传统CT 或MRI 平扫,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更精确的定位以及无创伤的特点。因此,将其用于小肝癌的诊断在临床上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小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有效地检测和定位小肝癌病变。同时,该技术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可为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磁共振肝癌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