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CT 室 山东 德州 253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临床多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疾病发作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严重威胁[1]。甲状腺乳头状癌发作的因素较多,常见包括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等。在具备较高电离辐射的地区,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除此之外,饮食也是导致疾病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若通过食物摄入了过量碘,则会增加疾病发病率。随着疾病的发展及恶化,患者会发生特殊的基因变化,自身激素水平变化明显[2-3]。有效诊断措施的实施可以指导针对性治疗,改善疾病预后,因此,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关于甲状腺病变的常用诊断措施为螺旋CT,128 层螺旋CT 在临床检查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应用较为广泛,为确定手术方法提供科学指导[4]。本文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6 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128 层螺旋CT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6 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22例男性,70 例女性;年龄22 ~78 岁,平均年龄(50.17±5.05)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甲状腺肿块,呼吸、吞咽困难、颈淋巴结肿大表现;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均在我院检查并接受治疗;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影像资料不清晰有伪影者;③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④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⑤无法全程配合本次研究;⑥精神障碍等依从性差者。
检查仪器选取128 层螺旋CT(西门子Definition As)。全部患者均接受CT平扫、增强检查,相关参数设置:层距2.5 mm,管电流300 ~40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2.5 mm。以2.4 ~3.0 mL/s 速度注入60 ~80 mL碘佛醇注射液。在注射后25 s 和50 s 分别进行动脉、静脉多期扫描。扫描完成后,上传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和读取。图片由两名具有主治及以上职称的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观察。
①CT 平扫、增强扫描的定性诊断率、病灶检出率;②CT 平扫和增强扫描的特征;③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2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理结果显示:多发20 例、单发72 例,病灶平均直径(32.56±10.25)mm,肿瘤结节108 个。92 例CT 平扫肿瘤病灶中:密度不均匀,病灶呈现为不规则低密度灶表现为80 例(86.96%);病灶出现向外侵犯征象患者为56 例(60.87%);甲状腺组织中出现钙化灶患者为48 例(52.17%)。CT 平扫后继续CT 增强,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呈现甲状腺包膜中断征,明显的模糊边缘患者为73 例(79.35%);病灶出现明显强化患者为73 例(79.35%);病灶为轻、中度强化为18 例(19.57%);病灶相对范围显示较CT 平扫缩小,病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CT 值差值降低患者为86 例(93.48%);孤立性钙化灶可出现钙化中断患者为68 例(73.91%)。具体见图1。
图1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影像表现
螺旋CT 增强检查定性诊断率、病灶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 平扫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 平扫、增强扫描的定性诊断率、病灶检出率对比[n(%)]
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共计100 个转移淋巴结,CT 平扫诊断结果显示多数表现为等密度影,发现52 个;CT 增强发现可见伴或不伴囊性变、钙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检出95 个。两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对比[n(%)]
典型案例:患者入院后主诉查体发现甲状腺结节2 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 月前查体时发现甲状腺结节,有胸闷憋气,无疼痛,无红肿,无心悸心慌,无吞咽困难,于2022-05-28 前往山东省立医院甲状腺外科门诊就诊,行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左叶实性占位并左颈部Ⅰ、Ⅳ区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TI-RADS)5 类,甲状腺右叶中部结节,TI-RADS 4A 类。2022-05-30 行甲状腺及左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两处涂片均查到癌细胞。建议手术。今日为行手术来我院,以“甲状腺肿瘤”收入住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甲状腺癌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包括未分化癌、髓样癌、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常见,恶性程度较低。颈淋巴结转移虽然发生较早,但早期生长缓慢,症状不明显,难以引起重视。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显著高于男性,本文入选92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22 例为男性患者,70 例为女性,性别比例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3]。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上首选的方法,在诊断癌症中有较高的应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时不会导致检查创伤,对于直径0.2 cm 及以上的病变,可以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5]。然而,对于较小的病变,即直径小于0.2 cm 的病变,该措施的漏诊风险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疾病治疗,对疾病预后及治疗均产生消极影响[6]。在甲状腺微小病灶检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以下特征:瘤内钙化,不具备清晰的边界,不具备规则的形态等[7]。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活检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128 层螺旋CT 逐渐普及,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在甲状腺肿瘤疾病诊断中发挥显著优势[8]。通过对甲状腺组织进行CT 平扫、CT 增强检查可以在高密度分辨率的前提下,为临床提供更直观的图像数据,更有利于小病变的检测,使病变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并能有效评估超声发现的可疑淋巴结[9]。除此之外,术前CT 平扫和增强评估越来越突出,对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92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密度不均匀,多为不规则低密度灶,病灶部分边缘缺损或向外侵犯;部分出现边缘不清晰。本组病例中,CT 平扫病灶检出例数为85 例(78.70%),CT 增强扫描病灶检出例数为105 例(97.22%)。对该结果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表示可能与密度与正常甲状腺差异不大、病灶相对较小等之间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微钙化灶对疾病的特异性较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内多可出现钙化征象,对疾病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意义,本组病例中甲状腺组织中出现钙化灶患者为48 例(52.17%)。该分析结果提示可能与128 层螺旋CT 的密度分辨率高,且层厚更小的影响有关。CT 平扫后继续CT 增强,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呈现甲状腺包膜中断征,明显的模糊边缘患者为73 例(79.35%),癌组织突破甲状腺包膜,病理基础是病灶靠近甲状腺边缘。甲状腺乳头状癌大部分血供丰富,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出现为轻、中度强化为18 例(19.57%);明显强化患者为73 例(79.35%),结果,与平扫相比,病变的相对范围缩小了,甚至在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交界处发现了磨玻璃样变化。此外,孤立性钙化灶可出现钙化中断患者为68 例(73.91%)。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病例中,CT 增强时肿瘤组织有明显增强,掩盖了病变中的微钙化。在定性诊断中,增强CT 有更好的结果[10]。病变遗漏诊断的原因分析提示可能与病变大小较小有关,导致在读片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图像。相关研究学者表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可呈囊性、实性或囊实性,CT 平扫偶见坏死或细粒钙化,增强后观察到环状或不均匀增强,大部分实性成分增强明显。与CT 平扫相比,CT 增强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中心区和颈部的淋巴结。手术治疗通常是为了清除颈外侧区域的转移淋巴结,应注意这一点和颈外侵犯。在这组病例中,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共计100 个转移淋巴结,CT 平扫诊断结果显示多数表现为等密度影,发现52 个;CT增强发现可见伴或不伴囊性变、钙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检出95 个,结果表示,薄层重建、动脉期扫描有助于提高检测转移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评估中,128 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实施价值,可以有效评估淋巴结转移,对肿瘤病变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与普通CT 扫描相比,CT 增强检查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好的效果,可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从而规范手术方法和范围的确定。但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病例图像和数据不能一一匹配;样本数量少,年限短,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降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