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3-11-29 09:36龚连弟邓燕珍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电针上肢证候

龚连弟 ,邓燕珍,余 敏

(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4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脑卒中后的1~3 个月,Ⅰ期患者表现为患侧上肢以肩部为主的疼痛、手功能受限,伴有肢体肿胀、感觉异常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痹症”范畴,治疗应以舒筋通络、调节气血为主。电针治疗通过脉冲电流持续刺激穴位,加大了毫针治疗效果,但需选穴较多,且操作时间较长,患者接受性较差。歧黄针是在陈振虎教授经筋学说、五刺法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该治疗方法痛感轻微,操作时间短。但其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报道不多。阶段性护理干预根据患者依从性曲线变化给予患者不同的康复锻炼干预,维持高水平依从行为,可有效促使患者预后恢复[1]。本研究旨在探讨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3 年3 月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就诊的91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 例)与观察组(46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龄43~72 岁,平均(58.64±5.17)岁;病程23~42 d,平均(34.16±4.50) 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31例,出血性14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19 例;年龄45~73 岁,平均(57.42±4.82)岁;病程24~43 d,平均(33.85±4.12) 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33 例,出血性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康复学(第3 版)》[2]中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符合《中医内科学(第4 版)》[3]中“痹症”的诊断标准;肩手综合征Ⅰ期;30~75 岁。排除标准:由风湿病、肩周炎等其他疾病引发的肩关节活动受限;恶性肿瘤晚期;有针灸治疗禁忌。研究已提交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扩张脑血管、控制颅内压、降脂等常规治疗,避免通过输液方式给予镇痛药物。给予对照组患者电针治疗,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0.3×40 mm)、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KWD-808 Ⅰ)进行电针治疗。选取肩前、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位。上肢肿胀严重者可加阳池,腕、手关节活动性差者可加大陵、四渎。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型号:6805-A),将电极线导线夹与毫针针柄或针体相连接,频率为4/20 Hz,从零电位缓慢加大电流强度,在患者可耐受强度下,以肌肉微微跳动为宜。 3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5 d 后休息2 d。给予观察组患者歧黄针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穴位针(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效公司,型号:0.5 mm×50 mm)进行。选取主穴为肩前、肩髃、肩髎,上臂外侧疼痛加臂臑,平卧疼痛严重者加天宗,侧卧疼痛严重者加巨骨,疼痛持久影响睡眠者加双侧厥阴俞,腕、指活动受限者加大陵、四渎,上肢肿胀加阳池,根据治疗时间选取对应主穴,并根据临床表现选取配穴,每次治疗不超过4 个穴位。消毒后使用歧黄针快速刺入,根据穴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及刺法,其中肩前、肩髎、巨骨、采用输刺法,天宗、臂臑采用输刺法与合谷刺,肩髃可采用输刺法与关刺法,大陵、四渎、厥阴俞使用合谷刺,均针毕出针。于治疗开始后每周第1、3、7 天开展,3 次/周,1 周为1 疗程,均治疗8 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收集整理以往收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锻炼情况,根据其康复训练依从性时间变化分为上升、下降、固化阶段。①上升阶段重点在于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宣教手册、视频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讲解患肢主被动活动、坐立位平衡练习等康复锻炼知识。②下降阶段重点在于强化患者自我效能,通过同伴支持、家属支持等形式监督患者按照训练计划执行康复锻炼。③固化阶段重点在于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对康复锻炼坚持良好的患者进行表扬,反之则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坚持训练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范围正常,手部肌肉无萎缩、水肿、痛感记为治愈;关节肿痛显著减轻,活动轻微受限,手部肌肉萎缩不明显,水肿、痛感基本消失记为显效;关节肿痛有所好转,活动受限明显,手部肌肉萎缩不明显,仍存在明显水肿、痛感记为有效;关节肿痛无好转,活动受限明显,手部肌肉萎缩、痛感、水肿加重记为无效[2]。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Barthel 指数[4]、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5]、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6]。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评分0~100 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好。通过VAS 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0~10 分,得分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重。采用FMA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为上肢坐位、腕、手3 部分,共33 个条目,满分66 分,得分越高则上肢运动功能越好。③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CS-1200)测定血清P 物质(SP)、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④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4 版)》[3]对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包括上肢活动受限、肿胀、疼痛、僵硬4 项,评分0~4 分,得分越高则证候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 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 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分,±s )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分,±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量表;FMA: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

?

2.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 ET-1 水平均降低,血清CGRP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P:P 物质;ET-1:内皮素-1;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

表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

?

3 讨论

对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临床多以对症处理为原则,以手术、药物及康复训练为主,但手术、药物风险较大,因此临床以康复训练较为常见。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标实为痰、风、瘀血、郁热等互相影响转化,本虚责之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风、痰、瘀血于腕、肩、肘等关节经脉处蕴结,不通则痛。电针法通过针刺及脉冲电流刺激患者神经系统,进而缓解疼痛。但施针后需留针较长时间,且选穴较多,患者依从性不佳。

歧黄针疗法所选主穴中,针刺肩前穴可缓解上肢关节痛及臂不能举,针刺肩髃可有效通经活络、通利关节,针刺肩髎可调气血、通经络,同时融合五刺法,借助歧黄针的较高针体强度完成复合刺法,其针刺过程较电针更易获得较强的得气感,手法操作更有效,选穴较少,操作时间较短,患者接受度更高[7]。阶段性护理干预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以适应患者疾病发展,满足患者需求[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Barthel 指数、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更高,VAS疼痛评分更低,提示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能够减轻疼痛,促进肢体活动功能恢复。

CGRP 能够增加血流灌注量,其水平表达与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呈负相关;ET-1 具备收缩血管作用,其水平异常与神经元缺血、缺氧状态相关 ;SP 可刺激感觉神经纤维痛觉信号传导,提高缺血、缺氧损伤及神经炎症反应。电针疗法应用电针仪输出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但若刺激太强患者易产生紧张感,加重疼痛,且电针疗法需连接电针设备,操作不当或刺激太强易发生感染,加重炎症反应。歧黄针疗法所用针具直径略粗,针头呈卵圆形,进针时能够快速穿透皮肤,减少进针疼痛感,降低对患者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在刺入经筋节点后对软组织进行张力性挤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炎症[9]。阶段性护理干预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心理应激,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10]。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血清SP、ET-1 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血清CGRP 水平更高,提示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可调节血清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调节血清学指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炎症,促使临床症状改善,但本研究样本较为单一,后续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电针上肢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