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中国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是乡民在一定区域内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积淀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中价值和美誉度最高的一种珍稀旅游文化资源,最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也最能帮助游客认知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水浒故里拥有戏曲、武术、民俗等乡土文化资源,戏曲种类繁多,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需要当地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由于功利主义教育取向的存在,以及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的乡土文化价值观念日趋淡薄,乡土文化未能对其产生全面持久的影响。当代年轻人不了解乡土文化的传统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会欣赏乡土文化,更不愿意为乡土文化消费。较小的受众规模导致乡土文化的生存缺乏经济和市场基础,乡土文化传承人也缺乏创新和传承的动力。目前,水浒故里乡土文化的传承同其他地区乡土文化的传承一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承人断层,很多珍贵的乡土文化后继乏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面对非遗传承人队伍老化、珍贵数据资料流失、新媒体的冲击等问题,乡土文化的挖掘、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近年来,水浒故里以水浒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当地文旅产业,开发研学课程,丰富研学内容,逐步建立起“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掘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研学旅游。在研学课程设计中,水浒故里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研学实践框架。水浒故里通过深入挖掘和突显自身的个性化元素,用好用活乡土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文化,注重研学产品的文化性、趣味性和体验性,重点开发体验感好、互动性强的研学项目,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本地区丰富的水浒文化,让学生听到乡音,体味到乡情,增加了研学旅行的乡土乡情特色,让乡土文化传承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
研学旅行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中的良好道德品质,让“忠”“孝”“义”“信”等精神成为青少年的基本遵循;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水浒故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含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研学课程为载体,让学生接触和了解非遗,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继而提高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有助于培养非遗传承人。将青少年培养成创新非遗和乡土文化的生力军,对非遗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人的乡土文化价值观念淡薄,青少年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再加上学校教育中缺乏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甚少。研学旅行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与乡土风情,培养学生的“原乡情怀”和地方认同感。研学课程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学科教学、道德教育、能力发展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客观地审视乡土文化,热爱家乡,从而扩大乡土文化的潜在传承人群,培育乡土文化的潜在认同群体。
水浒故里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较快地投入研学活动中。水浒故里牢牢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紧密围绕总体培养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旅行、教学和非遗传承深度融合,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达到了创新传承乡土文化传承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水浒传》中大部分故事情节的发生地——水浒四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各有特点,且这些资源都具有核心竞争力。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学课程亲身体验水浒文化。水浒四县旅游资源的具体表现方式和内容虽然不同,但是资源的类别却高度相似,这导致研学旅行课程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一些项目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由于行政区划不同,在统一规划下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难度较大,这就更需要各地政府加强合作,整体联动,全域推广,打造联动共享的大发展格局,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
在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刚需的形势下,当地教育部门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始终对组织研学旅行持怀疑态度。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受众主要是当地中小学生的背景下,水浒故里研学旅行课程很难获得实质性发展。
水浒故里的研学旅行课程存在定位模糊、主题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类型化、重复化等问题。一些地区甚至开发了许多商业化气息较重的研学旅行课程。这些研学旅行课程既没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又没有按照研学标准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的目标模糊,未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无法发挥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任务安排不合理,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无法达到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
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受众从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中青年、老年人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水浒故里可以把服务好中小学生作为工作重点,但是不能局限于服务中小学群体,可以设计一些适合中青年群体,甚至老年群体的研学旅行课程。除了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低端消费项目外,水浒故里也可以考虑设计一些适合国内中青年群体、老年群体或国外游学旅行团的高端消费项目,设计出能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专业性和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学科专业素养。但是目前,对地域文化传承有深入研究的设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研学旅行课程高度依赖在地文化与特色资源。对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文旅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可以加快推动本地特色资源产业化。水浒故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对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例如,“水浒好汉城”研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在传承传统文化层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在研学旅行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坚持“内驱外融”的动能体系,积极吸纳优势产业人才与行业外人才,才能擦出研学旅行产品创新的火花。
水浒故里可以开发相应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参与性、互动性活动,将乡土文化更好地传承给青少年,使无形的乡土文化可感知化。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亲身示范的方式将这些技能、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鲁锦”是水浒故里带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的民间纯棉手工纺织物,又被称为“老粗布”。水浒故里可以以鲁锦织造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为基础,以中国鲁锦博物馆、郓城鲁锦纺织厂为依托,通过研学旅行,让受众跟随鲁锦织造技艺传承人体验织造工艺和水浒故里的乡土文化。
水浒纸牌与历史上的水浒英雄联系在一起,对文化的传承、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郓城剪纸艺术家杨秀玲的系列剪纸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诸多荣誉。水浒故里可以以水浒纸牌印刷、郓城杨秀玲剪纸为基础,以郓城好汉城传统文化体验馆、水堡村水浒纸牌加工厂和郓城剪纸艺术传承研究院为依托,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学习木板雕刻、手工印刷、手工剪纸,同时了解雕版印刷术和剪纸的发展过程,由水浒纸牌制作技艺传承人、郓城剪纸技艺传承人向学生传授纸牌制作工艺和剪纸工艺。
郓城作为“琴筝之乡”,古筝制作技艺是当地的一张乡土文化名片。开展古筝制作研学之旅可以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弹奏古筝乐,了解传统的手工制筝工艺。学生可以参观郓城好汉城刁庄古筝作坊,了解郓城刁庄古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历史与古筝的制作流程,还可以现场观看郓城刁庄古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演示的古筝制作技艺。
郓城当地流传着很多水浒故事。当地政府可以开发水浒故事研学旅行之旅,引导学生通过游览郓城好汉城内的郓城县衙、乌龙院、黄泥冈、九天玄女庙以及宋家村分布在郓城的水浒遗迹,聆听与水浒故地郓城有关的水浒系列故事,如插翅虎枷打白秀英、张文远情陷乌龙院、宋江怒杀阎婆惜、赤发鬼醉卧灵官殿、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飞马救晁盖、玄女庙宋江得天书、施耐庵在郓城等,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水浒文化。
相比传统的忠义观,《水浒传》中所体现的忠义是一种将自身理想与尽忠皇权相结合的尝试。社会在不断发展,忠义文化同样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传统忠义文化体系中对封建皇权的愚忠和好勇斗狠的江湖义气等成分显然应该被摈弃,但其中对国家、民族、事业、家庭、爱情的忠贞以及正直守信、团结互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则应该继续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忠的延伸与阐释,对义的提炼与升华,既是忠义精神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传播忠义思想的强大支撑与保障。水浒故里可以成立水浒忠义文化展示馆,通过讲述水浒英雄人物的忠义故事弘扬传统忠义文化中的积极内容,消除社会民众对水浒忠义思想的误解,努力把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忠义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强化乡土文化的精神支撑。
水浒故里地处肥沃的平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当地人也形成了务实、中庸、尚农、安天乐土的乡土文化观念。当地可以建立农事体验中心,让青少年在劳作中感悟农业生产中所蕴含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取物以顺时”“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朴素观念。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耕读传家”的思想,都是乡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总之,水浒故里各地的政府要将现代元素融入乡土文化资源中,开拓乡土文化的现代生存空间,开发乡土文化产品,推动乡土文化传承;要打造水浒研学旅游品牌,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引导研学旅行机构将乡土文化传承和非遗创新融入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中,最终实现传承当地乡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