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视角下的中西文化比较

2023-11-29 08:45◎江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西方人计时跨文化

◎江 静

在人类交流过程中,一切信息传递都需要依靠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来实现。这两种语言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语言沟通以声音、符号为工具传递信息,易被察觉,容易引起关注。非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言途径所呈现的信息,包括不蕴含语言文字意义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等。除此之外,人们的生理吸引力、沟通的环境、沟通的距离、时间因素、情绪表情等也属于非语言沟通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非语言信息真正的“意象”隐藏在人们的意识里,沟通者往往很难识破。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内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但是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阻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顺利交流。大多数人认为,不同的时间观会影响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误解。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观是人们无意识显露出来的,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时间观虽然具有隐性特征,但是其常常有显性表现,巧妙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时间观视角研究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为中西方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理论依据

不同时间观的文化理论依据

时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控制着人们的生活。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很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循环时间观。中国人对四季和气候的变化观察得细致入微,二十四节气中的许多名词与中国农事有关,如芒种、秋分等。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老子的时间哲学强调,一方面,时间之流是周行循环、有始有终的;另一方面,周行或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时间又是无始无终的。

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时间文化不同,西方的时间文化来源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人回归过去无出路,只有历经苦难,不懈奋斗,寄希望于未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因此,西方人争做自然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频繁的商贸往来创造更美好的物质生活是西方人最重要的梦想。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西方人把时间看作一种持续性运动,不可往复、不可循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因如此,大多数西方人重视时间计划,习惯合理、精确安排时间,讲效率,全力以赴创造价值。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天人合一”的时间观来自“术数”,即以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和推算个人和社会命运,如星占、卜筮、命相、拆字等。“术数”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的时间文化探索之路。在时间哲学方面,老子的时间学说最具代表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总是经过一个循环又开始下一个循环,无限地周期性发展下去。这种循环时间观与传统生命观完美契合。相反,西方人反对循环时间观,坚信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恶,因此努力赎罪,以获得救赎。对于西方人来说,时间的意义是非凡的。

■不同时间观的具体表现

总的来说,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审视时间:一是时间取向,二是使用取向。

时间取向

特定的文化表现出特有的时间取向。时间价值观有三种基本取向,分别是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

过去取向,即受过去时间影响的文化群体。他们通常重视传统,反对变革。人们崇拜祖先,尊重长辈,尊敬老师,重视家庭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文化有悠久的历史,而人们重视过去创造的辉煌。

现在取向,即把现在摆在第一位。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将来的事情不可预知。现在是过去和将来的重要结合点。例如,北美洲的纳瓦霍族印第安人认为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很少留恋过去,也不展望未来。

未来取向,即着眼于未来,重视创新和变革。他们很少描述过去的辉煌历史,认为未来才是真实、可靠、可知的。这些文化群体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他们喜欢制订方案、行动细则,一切为了实现拟定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

使用取向

时间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使用时间方面。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两类: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

单向计时制把时间看成可以分割但不可重复的一条直线,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爱德华·霍尔曾指出,西方人习惯把时间看成未来某一个固定点,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们,无法逃脱,有时甚至让人感到窒息。所以他们制定时间表,安排工作行程。时间好比一条绸带,伸向未来,连接过去,可以触摸,可以节省,可以借用,可以消磨,可以浪费,可以分割。

多向计时制看待时间则更加全面。人们习惯在同一时间做几件事情,强调参与,使用时间比较随意,不刻意严守时间表。时间不再是一条丝带,而是不可触摸的、分割的点。所以,多向计时制使用时间相对灵活。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时间观差异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时间取向。受不同时间观的影响,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际行为。

中国文化以过去为重,根植于人性固有之说,即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所有的奇迹都源自过去,过去指导人们如何作出决定,辨是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未来不感兴趣,只不过未来对于他们来讲,离理想还很遥远。所以,中国人崇拜祖宗,为过去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做事习惯循规蹈矩,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

与中国人截然相反,西方人深信人之初性本恶,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对于西方人来说,过去是罪恶的根源,只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而现在只是将来的一个过渡。因此,大多数西方人着眼于未来。他们不断制订详尽的计划,为将来作准备。当前,极少数西方人崇拜祖宗,遵守习俗,大多数人勇于探索、创新,深信将来必定胜过过去,这也使得西方文化表现出另外一个特征——变动性,与中国文化注重稳定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多向计时制与单向计时制

中国文化对时间的利用方式倾向于多向计时制,这种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情。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受制于分割的时间,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被时间紧紧控制的西方人称自己为时钟铁腕的奴隶。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生意场上,时间完全被编织进了社会结构。西方人意识不到它是如何决定以及协调着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巧妙地建立人际关系等。因此,西方人非常重视守时,一切活动都会事先安排。例如约会,如果你迟到了五分钟,就必须念叨几句,说明为什么迟到;如果中国人想邀请西方人出去吃饭,他们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对不起,我已经有安排了。”在中国人眼里,西方人十分冷漠,却不知道这是西方人所习惯的单向计时制所致。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够强烈,这是因为中国人有多向计时的使用习惯。例如,在政府机关,一个领导往往会同时接待好几位来访者,直到所有事情结束为止。在时间使用方式上,中国人经常推迟计划,当然,中国人不是不讲时间,“不见不散”“明年见”都表现了守时观念。

■对中西方跨时间文化交流的具体建议

构建跨时间文化理论框架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时间观理论,以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为代表。早期的时间文化研究以西方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的编译为主,直到21世纪初,多位学者才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时间观差异的问题,但是缺乏本土时间文化理论支撑,实证依据更是寥寥无几。

要想避免因中西方时间观念不同而引起摩擦的情况,就必须加强对时间观的理论研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者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特色和国情,明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并与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法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深入、系统地研究在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两个文化群体表现出哪些不同的时间文化现象。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总结跨文化结构特征,探索跨文化时间观理论模式。

学习和理解他国时间文化

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离不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层结构”由外语知识、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以及搜集信息、消除误会等技巧知识三方面组成。可见,若要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高效沟通,除了需要掌握良好的外语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他国文化,了解文化差异。

要想充分了解中西方时间文化,就必须深究其文化根源,厘清产生时间观差异的根本原因,充分了解中西方两个文化群体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思维模式等,不断学习这两个文化群体在不同情境、不同语境中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行为差异。比如,贸然访友是否礼貌?朋友家宴是否应该提前到访并帮忙准备?婚礼、面试等正式场合准时出席是否合适?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要尊重和理解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和行为表现。同时,还应摆正文化立场,坚定我国的时间观,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建立全球心态

建立全球心态要求人们不仅要具备应对世界巨变的能力,还要摒除民族狭隘主义,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当前,中国人的时间价值观正在悄然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交际意识逐渐增强,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其交际行为。时间观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文化群体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对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中国人的时间观从过去取向到未来取向、从多向计时制到单向计时制的转变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只有正视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时对时间观差异的相互理解,才能避免交际冲突产生,提高交际质量。

猜你喜欢
西方人计时跨文化
畅游计时天地
腕表计时2.0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24时计时法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