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3-11-29 19:02山东省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于泽玲山东省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董桂青
天津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法治道德

■山东省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 于泽玲 ■山东省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 董桂青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思想的重要课程,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其中,道德修养指向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与道德素养,法治观念指向的是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以“法治观念”为例,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之于法律的权威与信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法律性质、地位、作用的正确认知,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以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且正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价值。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心智与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较弱,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而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合理渗透法治教育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法律知识,让学生自觉站在“法治”视角看问题。

一、培养学生法治思想的必要性

人的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社会中生活和在课堂上学习是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主要培养路径。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青少年都不具备完整的法治意识与道德意识,而无知者无畏思想下过于放纵自己的后果就是误触法律,让自己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结合现有数据来看,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缺失,意味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针对学生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的培养做出一定的调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法治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法律,真正知法、懂法,懂得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教育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专项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下的实际教育需要,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提供助力,还能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能够满足当下的教育需要

进入新时代以后,教育的根本目标逐渐回归到“育人”的本质,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能够再停留于知识与技能层面,还应当延伸到思维与意识层面,教师需要在教给学生更多知识和教会学生更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与思维意识,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设置的专项性法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能够满足当前阶段的教育需要,也可以说,针对学生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展开的专项教育与专项培养实际上是顺应当前时代教育要求而做出的转变。新课标、新课改与新时代针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向的几乎都是同一个方向,就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依法治国是我国领导机构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法治教育自然也就应当被看作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实际上法治教育也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能够助力法治社会的建设

依法治国不仅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国家推向世界强国的强大助力和主要路径,建设法治社会和全面法治国家可以说是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基本的发展方向。而在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公民作为组成国家的个体,贡献的每一分力量汇聚在一起都能形成江河,流淌在中华大地上,为国家建设增添活力与生命力,因而建设法治社会与全面法治国家的前提是加强对国家公民的法治教育。初中是学生身体与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初中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初中生开展的专项法治教育往往能够取得长期性的效果,为法治化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增加更多路径,长远来看,能够为法治社会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提供更大的助力。

(三)能够保障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立德树人就是当前教师开展教育的核心目标,对育人的追求同样有助于学生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全面性成长,更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实际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既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更是让他们难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好坏,容易放纵自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法治意识的针对性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一方面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法,规避法律风险,从而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法治思想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当前针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其中积极的一面在于学生基本已经初步具备了法治意识,新课标下初中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氛围十分浓厚,资源丰富。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对法治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方式普遍单一,教学过程中本身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更是为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了阻碍。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前就需要对“法治”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问题与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探究法律,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正确认知,从而形成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思维意识与行为意识。

(一)以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法治思想与法治意识的前提是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事实上,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也是形成法治意识的基础。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以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作为切入点,从基本法律知识对社会运行、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的意义讲起,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现实需要来普及更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传统教育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性教学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学生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下,有关课内法律知识或课外法律知识的教学就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实现。

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领域”教学的开篇,以“法律在我们身边”和“法律伴我们成长”为切入点,主要讲解法律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是法律约束下的社会生活,二是没有法律约束的社会生活,如有的人欠钱不还,并仗着体形高大来威胁债主,在法律约束下的社会,债主可以选择报警,而在没有法律约束的社会,债主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种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法律的价值与重要性。

(二)以拓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能够为教学指引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为初中生设计专项法治教育活动以前,需要以拓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为目标来整合教材内外的资源。首先,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隐性法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在没有明确指向法律或法治的教学单元中寻找法治专项教育的突破口;其次,需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对可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在教材和社会热点之间建立起实质联系;最后,需要灵活运用时政资源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

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交友的智慧”为例,在“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板块,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工具交友,以及如何与“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沟通,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学生建立有关网络安全的正确认知,既要帮助学生在网络交友时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又要让学生明确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不能做,真正教会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开展社会生活。

(三)以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为方向引入教学案例

要想取得理想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在为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基础认知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即以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为方向,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普适性更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教材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很难仅通过教材完成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引入与学生现实生活更贴近的法治案例进行辅助教学。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材中设置了三个课时对社会规则进行解读,由道德约束延伸到法律约束。而在“做守法的公民”一课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法不可违、犯罪行为不可做”的基础法律意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权益,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集中说明了初中生在遇到哪些困难时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引入相关的法治案例,告诉学生遭受侵害时要如何寻求法律的保护,可以向哪些人寻求帮助。

(四)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知为追求组织教学实践

新时代的教育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因而实践类的教学活动站在与理论类教学活动同样的高度为教师的法治教学提供了更多方向上的选择。在设计实践类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除了要围绕教材内容来选定实践任务与实践主题以外,还要综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实际需要来确定实践形式,并对法治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渗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合理设计法治知识的呈现方式,借由部分法治知识本身的特性来设置具体的实践内容。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为例,本单元有两个教学主题,分别是“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而权利与义务正是我国法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围绕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法治演讲、法治演绎和法治辩论等。在演讲类的法治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法律规定公民可享受哪些权利”这一主题写一篇简单的演讲稿,并鼓励学生进行演讲,谈谈自己对公民权利的理解;而在演绎类的法治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公民尽到自身义务的法治场景,如“征兵入伍”报名现场,然后邀请学生扮演征兵人员和报名人员,结合“公民义务”的本质和内涵来设计台词,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知。

(五)以内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为任务确立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空泛、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脱节、师生互动缺位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停留于知识层面,无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也要考虑得更全面。

结合实际来看,思辨式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针对性培养学生法治思想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思辨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借由学生的自发性思考实现对学生法治思想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自由”和“平等”这两个关键词为学生设置思辨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怎样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长期的思辨教学不仅有助于内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论证与辨析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实际需要,教师更需要肩负起责任,有意识地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为学生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助力。在实际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出发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建设,让学生自觉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关注,进而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遵守法律法规”则是现代人需要遵守的基本生活准则,良好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想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法治道德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