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野
(福建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实现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城市建筑逐步向地下发展,地下空间工程应运而生。目前,地下空间工程常用的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或桩基承台+防水板,具有施工简便、受力明确、节省成本等优点[1]。但由于地下室施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极易产生防水板开裂渗漏等问题,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造成结构使用年限缩短。为此,本文依托实际工程案例,系统分析了地下室防水板开裂的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
某建筑工程项目,主要包括2 栋高层公寓楼及周边商业裙房,其中公寓楼地上29 层,地下1 层,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商业裙房地上2 层,地下1 层;裙房及地下室均为框架结构,柱网布置尺寸为9.2m×8.4m;地下室层高4m,主要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纯地下覆土深度1.2m;整体呈L 形布置,长边长度为198.6m。抗浮设计水头高3.5m,抗浮设计时未设置锚杆,未考虑地下水影响,并且未设置防水板反弯钢筋。基础形式为:管桩+承台+防水板,混凝土强度为C30,承台、防水板厚度分别为800mm 和300mm。防水板配筋采用规格为Ф 12@200,双层双向布置,局部位置增加规格为Ф14@400分布筋。
该建筑工程主体施工完成3 个月后,对主体结构质量状况实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1)地下室防水板存在较多裂缝,初步判断裂缝主要为混凝土收缩裂缝,并利用环氧树脂胶实施修复处理,通过2个月的跟踪监测,防水板质量正常;
(2)地下室与商业裙房连接部位,连续2 跨底板与框柱结合处存在起拱、开裂问题,并出现严重渗水现象;
(3)柱脚部位防水板产生裂缝,裂缝主要集中于防水板表面层,并且以框柱为圆心,周边1.0m区域内面层与防水板分离,内部形成深度约50cm 脱空,脱空内部存在渗漏水现象,裂缝位置未出现露筋状况。
按照结构力学分析理论,可将防水板看作四角支承于框柱承台之上的结构,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两端支撑部位及跨中位置弯矩最大[2]。当地下水浮力过大及板体抗弯钢筋数量不足时,防水板产生裂缝,并造成水体进入。并且,因防水板存在钢筋拉结作用,在框柱支承处以柱脚为支点,产生拱形变形。当板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面层与防水板产生分离,形成脱空现象,并在柱脚位置与刚度较大的框柱产生裂缝,造成地下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室,形成渗水现象。
建筑工程建设中,引起地下室防水板开裂的因素较多,如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混凝土养护不当等。结合该项目具体状况,主要从设计、施工两方面进行分析。
2.3.1 设计因素
地质勘察结果显示,该项目防水板设计需采取必要的抗浮措施,经初步分析判断,地下室重力作用(包含顶板填土重量)与抗浮设计对应的地下水浮力大致相同。因此,实际设计时忽略了抗浮、降水等措施[3]。采用BIM 软件构建抗浮设计下的防水板配筋模型,能够看出防水板局部抗弯钢筋数量不足。因此,经综合分析后可知,在地下水压力影响下,抗弯钢筋布置数量不足容易造成防水板产生裂缝。
2.3.2 施工因素
地下室回填土应分层回填并压实,分层厚度不得超过250mm,压实系数不得低于0.94。地下室主体结构及外墙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及时采用性能优良的回填材料实施回填,并进行夯实。但实际施工时,普遍存在填料不合格、分层厚度过大、夯实遍数不足等情况,填料压实度不合格引发渗水严重等问题[4]。
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地下室防水板位于粉质黏土地层,渗透性较低。但此地层下部为细砂层,渗透性较高,遇突发强降雨极易形成水盆效应,造成防水板产生上浮或开裂问题。由此可见,从施工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强降雨时未采取防排水措施,极易导致防水板上浮和开裂问题。
发现防水板渗漏后,立即组织各部门研究处理方法,并采取如下应急处治措施:
(1)降水减压,有效降低板底压力,防止形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2)铺设反滤层,阻止内部小粒径物质被带出;
(3)对渗水实施引流,集中排入集水坑,并采用排水设备统一排至外部,同时在回填部位增设截水沟,避免地表水渗透;
(4)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评估,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修复处理措施。
3.2.1 开裂和脱空处治
对裂缝和起拱脱空情况进行检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5]:
(1)当缝宽不超过0.2mm 时,利用封口胶直接进行封堵;
(2)缝宽为0.2~0.5mm时,直接向缝内注射改性环氧树脂进行封堵;
(3)缝宽大于0.5mm 时,先采用专业工具沿裂缝切割成“Ⅴ”型,然后通过压力注浆方式灌注改性环氧树脂;
(4)防水板起拱部位,先设置泄水孔降低板底压力,然后通过压力注浆方式将起拱部位板底灌注密实,并凿除柱脚部位脱空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为C35 的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平整,结合部位布置规格为Ф10@150钢筋网片。
3.2.2 防水板破损位置处治
采用专用工具破除破碎部位混凝土,并采用强度为C35的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平整。
根据“抗”和“疏”的抗浮原理,设计如下加固方案:在防水板、集水坑内部设置孔径为100mm的泄水孔,并利用板底盲沟将水体集中引流至集水坑及时排出,达到降低水压、抵抗上浮的目的。此外,应强化运维管理,保证排水设备正常运行。集水坑、防水板泄水孔做法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集水坑开孔做法
图2 防水板泄水孔做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地下室周边填土进行重新开挖、回填,选用抗渗性能优良的填料,并实施分层夯填,保证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回填时在深度0.5m、1.5m、2.0m 位置分别铺设一层厚度为1.0mm 的HDPE防渗膜。
根据《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 476-2019)中对抗浮水位取值的相关规定,具体取值应根据地质、地下水位及地表水下渗情况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确定。并充分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针对达不到抗浮设计标准的地质勘察报告,应进行补充,必要时应实施专项勘测。
借鉴以往工程实例,并结合相关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建设规模比较大的地下室工程,在进行抗浮设计时,若施工区域内高程变化较大,应采取分块设计,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抗浮水位;同时,针对降雨充沛区域,应综合考虑水盆效应对抗浮水位的影响。此外,抗浮设防水位主要是在特定状况下预测得出的估计值,为确保预测的准确性、有效性,应对设计及施工阶段风险进行提示。
(1)合理选取指标参数。各种标准针对地下水浮力、抗浮力等相关指标参数取值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设计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结构特征等各因素进行全面考量,科学确定土层折减系数、地下水浮力及抗浮力分项系数等相关指标参数。
(2)重视整体抗浮设计,加强局部验算。针对纯地下室及商业裙房等层数较少的局部位置,应采取分区域验算方式对其抗浮性能实施评估,避免产生局部破坏。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严密监视施工阶段建筑抗浮状况,并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时泄水减压。
(3)科学确定抗浮方案。按照《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中相关规定,防水板抗浮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抗”、“疏”两种形式。其中“抗”主要通过增大结构重力荷载达到抗浮的目的,具体包括设置抗拔桩、锚杆等。“疏”主要通过泄水降压,降低板底水压力,实现抗浮目的,具体包括设置盲沟、泄水孔、隔离设施等。实际设计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功能、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并综合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可行性等相关指标,科学选择抗浮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施工,并根据设计给出的降水要求、后浇带闭合时间及具体做法等开展施工作业,防止降水停止过早或后浇带浇筑过早,导致结构出现上浮。
地下室填料及施工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填料选用黏性土、泡沫混凝土、灰土等渗透性较差的材料,严禁采用砂石料。针对泡沫混凝土等新材料、新工艺,应全面考虑对抗浮的影响。此外,抗浮装置施工完成后应报请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方能进行隐蔽施工。
建设方作为建筑工程的总组织者,对工程建设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工程建设中应注重结构抗浮设计问题,合理增大抗浮设计冗余度,确保恶劣天气及施工不规范情况下,结构抗浮性能满足要求。
针对抗浮设计要求较高的建筑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前,建设方应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实施论证,严格按照地勘报告相关数据、设计方抗浮设计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对工程建设成本、风险实施综合评估,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某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从设计、施工两方面系统探究了地下室防水板开裂成因及防治措施,具体结论如下:
(1)由于原设计方案未考虑抗浮和排水的影响,造成防水板因抗弯钢筋数量不足产生裂缝;
(2)实际施工时,地下室周边填料选用、填筑方法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填土层压实系数、渗透系数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外部水体渗入,形成水盆效应,导致防水板产生上浮或开裂问题;
(3)根据防水板开裂实际情况,应加强现场应急处治,科学做好防水板修复处理,提升局部抗浮性能,并严格控制地下室周边回填质量,有效提升抗浮效果;
(4)为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避免结构产生上浮开裂,应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及工程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抗浮水位取值,强化结构抗浮设计,严格规范施工过程,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