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3-11-28 02:11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体育

杨 芳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1952 年3 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提出“双基概念”,到2001 年,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再到现今核心素养理念强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国的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改革的焦点从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传递逐步转向人的培养,“知识本位”的课程观逐步向“人本位”转变,使教育的功能开始超越知识传递、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但是,目前课改理念快速更新与实施情况严重滞后的矛盾阻碍了学校体育的继续深化与发展,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1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

1.1 管理机构责权有待明晰化,课改推进效率低下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管理以教育系统为主导,经体育系统协调配合,主要以纵向管理的方式将改革理念、方案予以体现,在此过程中,宏观性、方向性的改革思路逐步具体化,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特有的改革方案,(见图1)。从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管理层纵向关系来看:不同层级的部门在纵向职能上高度一致,即“职责同构”,每一级政府都管理大体相同的事情,在机构设置上表现为“上下对口,左右对齐”。从管理层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横向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网站指出,体育部门应支持教育部门的工作,但是在具体事项中却缺乏清晰的权责界定。在实施层中,学校体育没有独立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而是和其他学科一样纳入学校统筹管理系统。从总体来看,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的管理机构权责不明。

图1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层级关系图

在管理层和实施层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各级管理机构在缺乏明确的权责界线的情况下,衍生出诸多问题,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从管理层的纵向关系来看,同质职能部门的增多造成机构臃肿,各类规章条例的发布更是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限制了办学特色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学校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和考核,扰乱了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使学校陷入舍本逐末的窘境。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焦点地位碎片化。从管理层横向关系来看,体育部门的体育业务专长与教育部门的事权优势在权责不明晰的背景下难以发挥合力,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优质资源难以协同。在实施层面,由于体育课程在升学考试或评奖评优中所占份额较小,在统筹管理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在体育课程改革不顺利、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时,整个学校管理系统共同担责,缺乏具体的问责部门;但在日常工作中将工作重心完全放在文化课程建设上;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有待确定主题责任。

1.2 主导力量分布失衡,推进模式路径单一

目前,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推进方向来看,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模式包括政府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型:即政府、体育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课程标准和内容的设计,通过强制性、激励性的政策措施自上而下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其中,基层单位(学校)主导的自下而上型推进模式虽然容易出现因地制宜与课改方向偏离的矛盾,但改革动力是自发性的,无需过多关注和协调改革中的利益关系。中间扩散型推进模式可以使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不断磨合。虽然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自下而上型推进模式的推进力较强,改革方向明确,减少了诸多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降低改革的成本,但也容易出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耦合不畅。

1.3 核心主体目标分歧,动力机制受阻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主体包括政策制定对象: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实施对象:学校和教师;政策接受对象:学生和家长。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打破了三类主体目标一致性的平衡关系。课改制定对象对人才培养的标准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升到对“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而人才标准评价还主要依赖于标准化考试,评价标准无法有效评估体育课程改革后的培养目标。各核心主体的目标指向开始因参照点的差异出现矛盾:课改实施对象从本体功能讲需要对接课改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从理性角度讲,以标准化的考试为导向进行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提升个人收益和学校影响力,课程改革的参照点选择在政策实施对象和政策接受对象中形成参照点。当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选择以课改理念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时,对政策制定、实施、接受对象都能够获得最大收益;但选择评价标准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现行的标准化考试评价体系下对政策实施和接受对象总是选择超优策略,最符合他们个体的理性选择,即不管其他平行主体如何选择,评价标准导向的选择总是会获得相对多的收益。政策实施对象和政策接收对象中的平行个体均选择评价标准导向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各群体中的平行个体之间陷入“囚徒困境”。政策制定对象、政策实施对象与政策接受对象之间出现目标分歧。

1.4 课改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体育课程目标引领的倾向,即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关注较多,而对于“具体如何培养”关注较少,2019 年7 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指出,我国各年龄阶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0%、71.6%、81.0%。[1]体育课程体系包含“目标-内容-教材-方法-评价”五个部分的综合体,然而目前体育课程改革过多关注课程目标,对于后续的内容、教材、方法和评价关注较少。

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运动技能发展欠缺、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倒挂现状,均侧面映射出我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足的情况,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课改理念的发展未能实现统一,具体表现为优质的体育课程开发不足,课堂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与校外火爆的体育培训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纵向的课程内容难以衔接、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2,3]。

2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2.1 明晰权责,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要明晰管理层中各级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实施层中各级领导干部事权配置的着力点,综合考虑事权性质的不同和各部门专长进行职责划分,减少权责交叉,在必须交叉的事项上分清权利和责任;减少、规范各类检查和考核,减轻学校和基层教师的负担;二是要构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在处理交叉管理问题时的配合模式;三是要在明晰权责的基础上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四是要构建信息反馈机制。

2.2 整合优势,推进多模式课程改革

首先,构建针对体育教师和学校的课改推进激励机制,扩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主导权,提高其课改积极性;其次,通过下放权利扩大协调中介活动范围,给予协调中介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将体育课程改革纳入地方政府的奖惩机制;疏通人才上升通道,促进地方政府中介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中间扩散型推进模式的运行。最后,机构设置扁平化,即简化科层的层级结构,改变以往单线推进带来的基层经验缺乏推广渠道、顶层设计缺乏实践修正的状况。

2.3 打破陈规,调整核心主体博弈结构

一是采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 “帕累托改进”模式: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总体收益大于损失,并且可用获得的收益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具体来讲,通过政策或者鼓励的形式引导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发展基础好的学校,教师响应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理性人假设,以此带动各自区域其他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起到良好带头示范的学校进行表彰,让名校和名师首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在政策驱动下带动普通学校和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形成强校带队、名师探路的发展格局;二是通过改变困境中选择的策略,建立新的纳什均衡,以此引导局中人改变之前的策略。通过改变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逐步缩小各主体在课改理念导向和评价标准导向中选择培养方式所造成的差距,将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进行拆解,将拆解出来的分数用于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使测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此改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目标不一致的现状,使各核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成功改革。

2.4 补偏救弊,加快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2019 年10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鼓励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首先要勾连课上课下。在学校体育内部搭建体育技能学习、练习、实践应用的行动框架,通过成立各类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手段加强与体育课学习内容的呼应;其次是要科学编排教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按照身体发育特点和体育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按学段对教材进行编排,确保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有序衔接,并对教材内容配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针对教材体系设定相应的评价体系,采用教学、练习、评价相统一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稳步推进。最后,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优质课程的开发,通过对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补解决,加快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 结语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困境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阐释,厘清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助力体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在健体、育人、益智等方面的多重教育功能将会进一步突显。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体育
改革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