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农民教育论述的核心要义

2023-11-28 02:47
社会科学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职业

沈 琼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农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坚持农业农村工作与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和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核心要义,实施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村发展的农民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凝聚了农民教育事业的强大合力,既保障了国家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又在消除绝对贫困和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为世界其他地区农民教育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坚持农业农村工作与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重农尊教,国之根本。农民教育既是“三农”问题关注的要点,又涉及教育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教育工作,强调将两者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0 年12 月28 日)。。同样,对于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期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充分肯定了教育对国民素质综合发展的重要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劳动者素质是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基石,知识储备的丰富度和专业技能的娴熟性决定着新发展阶段下劳动者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高低。尤其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农民群体实现乡村振兴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0 年12 月28 日)。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群众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注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度、深度、精度和力度,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通道,成就广大农民的出彩人生。

社会各界已经就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自2012 年以来,我国每年教育总经费投入占GDP 比例连续超过4%,显著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教育差距在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存在。2020 年,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6 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 年。从不同行业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看(见图1),农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2.7%,远高于全部就业人员60.4%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61.9%,比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的52.5%更是高出超过40 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的农民比较,美国初中及以下的农民占比12.7%,德国占比13%,日本占比19.4%、法国占比24.1%,[1]发达国家农民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占比超过70%,而中国仅7.2%,少量教育水平较高的农业就业人员基本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当前,农业农村仍是教育的洼地,大量低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汇聚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已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第二产业的五分之一,是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上:2000-2014 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0.0084、第二产业为0.0218,第三产业为0.016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远低于非农产业。[2]经济发展规律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和工业等非农产业趋同,我国农民现有教育水平难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受教育程度更是影响了农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同时也制约了乡风文明的繁荣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当前,一些农村地区低俗文化泛滥,金钱至上、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爱慕虚荣、损人利己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存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3]。相对于农业农村物质生产装备、公共基础设施等外在硬件而言,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内在软性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且艰难,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和更多的人财物投资。

图1 2020年农业与其他产业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和教育事业的论述为当前以及未来农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协调推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途径。根据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的教育普及率高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三农”工作也转入全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育在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打造乡村建设新引擎的支点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针对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农业就业人员受教育不足的难题,指出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行业进步间的有机衔接,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积极构建良好的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制度层面规划设计了面向农民群体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充分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企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普适性,秉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人人尽展其才的工作要求,为全面建设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任务,即大力吸引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力争到2025 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初步满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需要。

二、以“人民为中心”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能够更好地突出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发展观。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育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痛点,多次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如“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 年12 月23 日)。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尤其应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村人才培育问题,多层次培育乡村新农人,扩大职业农民队伍规模,增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4]围绕农业特征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以完备的职业教育政策和优质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乡村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综合素质保障和积极的外部环境支持,构建“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②《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8 年3 月8 日)。尤其强调培养青年农民,坚持育人导向,立足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吸引年轻人务农,加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青年创业者等青年群体的职业教育力度,培养建设农业强国的青年人才生力军。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之一,教育是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关键手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点石成金’”。[5]乡村要振兴,人才需先行。人才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为乡村振兴凝聚了人才活力,高素质农民队伍是乡村人才建设的坚实基础,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和快速推进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高素质农民是指乡村振兴中涌现的各种农业经理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现代农业从业者,其重要特征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6]“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民教育整体迈入新阶段。据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 万人,截至2020 年,高素质农民约占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75.42%。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壮大,农民的素质结构持续改善(见图2 和图3)。而且,高素质农民在经营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信息化、组织化程度与水平上较普通农民均有大幅度提升,其绿色发展意识和行为以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能力凸显,[7]因此,其产业经营盈利和年均收入远高于普通农民(见表1),形成了社会认可度,使得农民逐渐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吸引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科技推广人员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21 世纪以来,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培育经历了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的概念演变。2005 年,为了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兼业化问题,原农业部首次界定了“职业农民”的概念,①《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2005 年12 月20 日)。即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农民,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职业农民。同时强调了农民的务农专业性,农民逐渐从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一种“身份”转变成一种“职业”。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明确了其“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界定标准,并将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农民扩大了职业农民内涵,由强调专业务农性扩展到农业产业素养,如要求懂技术、会经营,以此区别于传统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就倡导开展了“农村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强调要“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5 大培训工程。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从素质技能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对现代农业从业者提出了界定标准。随后与之配套的相关指导意见方案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2012 年8 月20 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5 月24 日);《“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7 年2 月20 日)等。和连续1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 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要以“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为目标,培养更多乡村本土优秀人才。新时期的农民培育精准聚焦在“综合素质”上。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整合利用各类资源,②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强大合力,协同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体系和培育新格局。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和农业农村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做好2021 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等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系统阐述了高素质农民的发展目标及培育任务,提出到2025 年,高素质职业农民将达到3300 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500 万人,其中农村创业带头人100 万人。

表1 2020年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情况

图2 2015-2020年高素质农民数量(万人)

图3 2020年高素质农民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

三、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走共同富裕道路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农业资源和要素禀赋的不足,相较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比较突出,“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③《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 年9 月21 日)。户均耕地规模严重不足。他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④《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话话》(2023 年5 月17 日)。富裕农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⑤《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4 月25 日)。增收不仅是“三农”工作的两个永恒主题之一,更是首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农业收入,倡导要从农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新业态等发展路径上着力。如“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强农民工务工技能、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⑥《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 年6 月21-23 日)。“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⑦《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21 年9 月16-18 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⑧《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2021 年4 月25-27 日)。等农民增收新举措和新实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人,希望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 年12 月23 日)。让农业产业有看头、有赚头、有奔头;让农民职业更稳定、更体面、更有吸引力;让农村环境宜居、宜业,更宜游。

以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百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发现,平均每一位返乡创业者能够带动周边4 人就业,并使得每人年收入增加5000 元。2014年,中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新道路。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的总思路,构建了普惠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同年还明确提出了降低创业门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完善创业园建设管理等具体政策举措。⑩《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 年6 月17 日)。2016 年,国务院发布了《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鼓励返乡创业者丰富创业创新方式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2018 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以多元化的双创人才群体、多形式的双创服务平台、多维度的双创激励机制来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村经济新动能。同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意见》。201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乡村创新创业。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激发了全国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创新创业的范围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效益不断提升,形成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规模农业、会展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认养农业、农旅融合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3-2019 年,乡村个体就业人员从3193 万人上升到6000 万人,农民创业率从12%上升到27%(见图4)。2013-2021 年,农民可支配收入从9429.6 元/年增长到18931 元/年,年均递增7.6%,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年均递增1.9 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GDP 年均实际增速1 个百分点(见表2)。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表2 2013-2021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

图4 2013-2019年农村创业情况

当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9]农民创新创业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民创新创业面临着资源要素等软硬环境约束。城镇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大中专院校、各类产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布局较多,因而挤占了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导致了城市资源倾斜的绝对化,无法有效地建立农民创新创业的生态支持系统,这制约了农民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农民创业增收渠道的拓宽。而且一直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用水用电、交通、医疗、康养、环保、宽带网络等,影响了农民创新创业的意愿和行为。再加上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基本是农业,产业单一且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三产融合度不高,农业相关产业链不完善,致使农民创新创业项目种类少、数量少、选择面窄,创业者之间易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出现恶意模仿、过度竞争等行为,从而增加了农民创业失败的风险。其次,农民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当前我国农村创新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扶持措施的制定、落实与生效环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10]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普及程度不够高,导致农民对各类惠农政策、补贴制度、补助项目等扶持措施不甚了解,进而不能很好地依托国家政策红利和政府政策支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11]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创新创业不够重视,投入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优势来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最后,农民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有的培训体系基本是套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体系,这套体系更适合城镇地区和非农产业创新创业,缺乏以农民需求为导向、[12]精准定位农民创新创业实践的完备教育培训体系。[13]当前众多的返乡创业者,尽管具备一定的经验阅历、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但未接受系统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其要素获取、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机会把握等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创新创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他们一般创办的是技术含量低、利润薄弱、辐射带动力不强的项目,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针对农民创新创业园区和基地不足,创新创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创新创业的服务需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农业农村软硬环境建设、落实扶持政策和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着力。一是要做好农民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建设。尽快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资源供应条件、基础配套设施等,不断加大水、电、路、气、网、消防、通信、绿化等对农民创新创业有重要影响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转变乡村干部和农民的传统观念,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敢闯敢创的舆论环境、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二是妥善解决农民创新创业“融资难”和“用地难”问题。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民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适当放宽农民创新创业用地标准,及时出台农民创新创业用地保障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依托自有农房和院落,租赁闲置宅基地和弃耕地等开展创新创业。三是全面落实农民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要彻底执行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创业培训、公共服务、技术扶持和创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出台各种优惠的地方政策,并着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四是构建农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农业农村运行规律契合,以满足农民创新创业需求为核心,明确农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运行机制,推动创新创业农民全周期、全过程培育,全面提升培育质量效能,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五是搭建农民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各类返乡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产业园、农村电商园区、现代农业创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等,切实发挥平台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基地等作为农民创新创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职业写作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