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笔的时代延伸性探讨

2023-11-28 12:59赵红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侧锋运笔中锋

赵红云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引言

中国画的用笔在当前时代有很大的争议,围绕着如何发展用笔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理论家和实践为主的画家在不同的平台发表不同的见解。从古代的“书画同源”到近代的“革中锋的命”的论断使得绘画的发展产生种种的矛盾与冲击,正在不停的让中国画这一古老而又有新意的艺术形式破茧化蝶般的丰盈起来,破除重构的过程必将是痛苦的,而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没有任何时候是不存在激烈斗争的。从民间的画派到宫廷画派,从中原的画师到边塞画工、从白衣到公卿,都在为着心中的画面而付出自己的一生,然而,时代变迁,究竟今日的中国画何去何从,对每个作为中国画的画家来说,又是一个更艰巨的挑战。当毕加索开始玩味水墨的时候,似乎水墨这种媒介,就已经不是我们的专有的国画媒介了。

一、用笔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以纸为主媒介,而纸又因其质地和纹理不同、厚薄不一、宽窄不同等原因,在用笔上就会产生诸多不同。早期的水墨写意画多以绢作为媒介,因而画家对笔使用上相对简单,如用中锋运笔。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了毛笔,在此时开始出现了“硬毫”和“软毫”两种类型的毛笔。唐代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山水画、花鸟画等都取得了较大繁荣和发展,绘画领域更加丰富。此外,当代中国画也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作品;尤其在水墨写意画领域中出现了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画家,他们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用笔技法——中锋运笔、侧锋运笔等;同时他们还在笔墨上做了大胆探索。但从笔墨技法发展趋势来看,当代画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以更加自由流畅、生动活泼的用笔方式去表现自己心中所想所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当代中国画用笔特征和表现方式等问题。

二、中锋用笔——中锋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用笔方法

中锋是指笔画的线条须直而有力,笔力刚劲沉实,力透纸背,表现出遒劲有力的气势。其笔力要求坚实凝重、沉稳沉着、刚柔相济。中锋的特点是使笔力沉实稳健,力透纸背。它要求用笔准确而笔力沉稳;其线条刚劲有力、线条转折处应有“露锋”之感且墨色滋润饱满;用笔时要能充分利用中锋用笔之特点,以表现书法的提按、顿挫以及行草书的飞动、顿挫等效果,达到点画分明、线条浑厚遒劲之效果[1]。

(一)用笔要“稳”

稳是指用笔要平稳,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能过于沉重。在用笔时,要做到稳字当头。“稳”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所谓“稳定”是指在用笔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中锋用笔的原则,又要注意侧锋行笔的方法和要领。

(二)要“直”,不能扭

“扭”与“直”,看似对立,实则不然。“扭”是一种拙劣的表现手法,只会令人感觉别扭、不舒服(即使你用了“扭”这个手法)。从笔法的角度来看,“直”就是指中锋运笔,不能有任何扭曲;从线条来看,“直”就是笔锋必须在纸面上垂直运行,这一点可以用到书法的一些细节的表现手法上面来。如图1:这画中的横折之笔(即向左撇的那一笔)。此图用笔虽直率但不呆板。

图1 中锋用笔

(三)“中锋用笔”是对古代中国画用笔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对古代中国画用笔方法的继承,不能简单地以今人的观点和方法来评价,古人用笔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笔法”,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事物进行了深入观察,有较深的认识。如宋代黄庭坚说:“书贵含蓄。藏之以不露,若真君子,则又何必如是乎!”元代赵孟頫说:“大凡写画要藏锋入笔,不可直露锋芒。”明代董其昌说:“大凡画山水宜藏锋取势,此乃用笔之大节也。”清代王石谷说:“山水之妙在中锋侧锋相生。”这些都说明了中锋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用笔方法和艺术法则[2]。

三、侧锋用笔——侧锋不仅是用笔方式,更是一种审美倾向和审美意识

侧锋用笔的特点是在笔尖侧起,用笔力健。从字面上看,侧锋是“笔尖向左”或者“向右”,从实际来看侧锋又可以分为前、后、左、右四种侧锋。前侧锋主要指侧面用笔,也就是笔尖在画中的侧面运笔,这种方法最能体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其在绘画中主要用于表现山石结构的外形和轮廓线的方向以及物体的空间位置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线条表现之中。比如勾皴和点簇等等手法都可以采用侧锋笔法来表现;同时侧锋用笔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也与其不同。后侧锋用笔主要指笔尖在画中与线形成一个角度,这一角度与中国画中所追求的气韵生动、情景交融都有着一定联系。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山水画作品当中画山、树等物象都会有明显的左右顾盼呼应,这就是这种笔势在起着作用;另外在画面上也会有很多的空白或者留白部分。侧锋用笔除了以上所说外,还可以用于表现一些具有动态变化的物象和景物。

(一)线条侧起——“中锋”和“侧锋”是有区别的

从侧锋运笔来看,中锋比较适合于描绘山石和树木的结构轮廓,而侧锋则更适合于描绘较小的物象和景物。从艺术创作上看中锋用笔更加细腻,因为中锋比较容易控制线条的粗细,这对于画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侧锋则更多用于刻画一些动态的物象和景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侧锋用笔中运笔的技巧。侧锋线条与中锋线条相比,虽然可以表现出更多的空间和立体感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线条往往是粗细、长短和疏密关系的不同组合而成。侧锋用笔也有其缺点,比如笔势不够稳,容易造成“死”字,这样就无法将线条与主体相结合;此外如果笔意过于刚劲而缺乏变化之处就会显得单薄无力。 所以侧峰用笔除了能够更好地表现山石结构外,还能更加完美地将山石和树木等物象呈现出来。

(二)笔墨侧锋变化——侧锋用笔要求画家在画中对笔法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侧锋用笔与侧锋变化的结合,是从侧锋用笔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它使得画家在绘画时能够灵活运用运笔方法来表现具有动态变化和节奏感的物象。侧锋用笔和侧锋变化相结合使画面具有立体感、空间感以及动态感。在绘画时用笔用色不同于侧峰用笔,侧锋画法强调侧锋用笔和侧锋变化相结合而产生出丰富的效果。 所以说侧锋用笔也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中重要的一种,侧锋用笔路线方向不同所产生出来的美感效果也是不同的。

四、逆锋既能体现出国画的苍古神韵,又能使笔墨语言更加富有变化

逆锋用笔是指用笔的笔尖向下,而非向外,它主要是由于笔尖位置低于笔管而产生的一种用笔方式。“逆锋”这种用笔观在唐代山水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约680 年—759 年)即曾使用过“逆锋”。吴道子是一位善于画马的著名画家,他画马不仅用“逆锋”,而且对其马性也有深入研究。如在他的《明皇观马图》(如图2 所示)中,除了以“逆锋”方式画出不同马的形状之外,更是将马与人相结合表现出来。此外,吴道子还将马蹄子的形态通过线条表现了出来。而在画面右下角有一个黑色小圆点是用来代表缰绳之用。这个小圆点正是吴道子为马匹所做记号——“脚缰”之处,也可以说是吴道子为马匹写上“脚缰”的地方。 由此可见吴道子笔下的马匹不仅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之分而且还具有“脚缰”和“坐骑”两种属性特征[3]。

图2 明皇观马图

五、中国画用笔的时代延伸性

运笔速度与变化的表现手法 传统中国画中,运笔速度和变化表现手法往往被人们忽视。运笔速度与笔墨技巧及画面效果紧密相关,而在当代绘画中,这些传统观念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当代水墨画家在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以西方现代技法和观念重新诠释中国画,在此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审美理念来使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特征;而用笔速度更是画家个性追求所必备的技法手段之一。

随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方法、艺术表现形式上不断融合与发展,以西方绘画技法为基础并借鉴中国水墨语言进行创作的新时期画家越来越多。 对于中国美术学院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国画艺术表现手段——通过中西融合方法和创新思维来增强中国画自身表现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和开拓新思路。由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自然、人文因素极为丰富且变化多端,因此需要表现出多种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来完成不同山水意境。但就绘画本身而言,变化是永恒的,并不是通过“变形”就可以实现。在传统山水画笔墨技法体系中,中锋、侧锋、逆锋等诸多传统用笔原则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同样适用。

此外,运笔速度与变化表现手法对于画家来说亦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绘画作品呈现出怎样的效果、画面风格、艺术语言等;它同时也影响着一幅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内涵。因此笔者认为从运笔速度与变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新时代用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4]。

六、结语

用笔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而用笔之道又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整个绘画艺术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绘画技法的革新,中国画用笔呈现出更为多元化趋势,然而这也就要求当代中国画必须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才能得以延续。 首先要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这是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创作和作品的根本所在。 其次,中国画用笔要以中锋为主,侧锋、逆锋为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笔力的运用,更要注意到笔法技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掌握用笔方式,达到笔墨表现效果。

猜你喜欢
侧锋运笔中锋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
字钉运笔
徽人程瑶田对用笔“偏锋”的新解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
浅析《始平公造像记》的线条立体感
蔡中锋小小说三题
蔡中锋微小说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