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方蕊,女,本科,护师。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监测与护理,n=34)与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n=34),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后QT间期(QTc)、心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P<0.05);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T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QTd和QTc,维持患者的心率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好转。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综合护理; 心电监护仪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0-007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0.026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所引起的冠心病,其病理表现为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有胸部疼痛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严重者会有濒死感,若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导致患者休克或猝死[1]。心电监护仪监测可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与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异常的心电情况进行有效预警,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和心电异常情况。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对心电监护仪监测工作起到辅助的作用,对提升干预效果有积极影响。基于此,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本研究就其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5.93±3.65)岁。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5.27±3.14)岁。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经体征检查、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心律失常;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异常、认知异常、语言障碍;患有遗传性心脏病;患有嚴重高血压、糖尿病;患有恶性肿瘤;依从性差。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监测与护理,即护士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指标有呼吸、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根据指标变化预测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
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方法如下。
监测方法:使用心电监护仪(湖南省瑞博有限公司,型号PM-9000A)监测,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对电极放置位置进行常规消毒,连接电极后固定好导联管。为了提高监测的准确性,每隔2~3 d更换
1次电极片,观察电极片接触部位皮肤有无过敏情况,叮嘱患者切勿擅自调节监护仪,避免仪器损坏。
护理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心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心律失常因素识别的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水平,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熟悉掌握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像,加强护理人员正确识别心电监测仪警示的能力。(2)环境护理。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期间,护理人员需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3 ℃左右,湿度控制在50%~60%,注意检查病房的光线和通风等情况,避免影响心电监测仪的正常工作,护理人员进出病房时需注意自己的说话声音、走路声音和关门声音,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3)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内心恐惧感,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病房环境的安静,避免病房光线过于强烈,从而避免环境刺激引起患者情绪的波动。(4)监测心电图。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与心律的变化,观察是否有P波,记录P波的形态、高度和宽度;测量P-R间期、Q-T间期;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有无漏搏 ;观察T波是否正常,注意有无异常波形出现。若发现频发室早大于5个/min、多源室早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应警惕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需立即通知医师处理。(5)监测体征。分别使用血压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红外线探头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患者脉搏是否规律,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及时询问患者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如患者有冷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情况,应警惕心律失常;必要时给予2~4 L/min持续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氧供应。(6)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心电监护仪的监测情况和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按照医嘱调整患者的用药时间。(7)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正确饮食,饮食宜清淡,食用易消化、产气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豆制品等,忌食浓茶、咖啡、油腻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而加重心脏负荷。(8)便秘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的排便状况,便秘时采取适当的通便措施,如腹部按摩、给予通便药物等;叮嘱患者排便时切勿用力,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1.3 观察指标 (1)记录2组患者在干预后1~
6 h、7~12 h、13~18 h、19~24 h这4个时间段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其总发生率。(2)记录2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3)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校正后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和心率。(4)记录2组患者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有震颤、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比较 在2组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在2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中,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QTd、QTc和心率比
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QTd、QTc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T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其主要病因是患者的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发病48 h内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若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还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增加患者猝死的风险,导致最终的预后并不理想。及早、有效的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利于医护人员尽早发现患者心率失常,为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在心电监护仪的监测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监护效率,进而改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监测与护理,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生命体征监测方面,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伴有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理状态、环境、生理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加重其病情,常规护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性护理的措施更加全面、细致、有针对性,在患者心电监护仪监测期间应用该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干预效果[3]。由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对照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分别为8.82%、29.41%,明显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本次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监测心电图、监测体征、饮食护理、便秘护理等。其中,心理护理是确保心电监测数值准确性的重要前提,负性情绪、环境刺激等可对患者产生干扰,在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其心率或心律改变,加重病情。而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后,能有效缓解其情绪,使其保持心情平和,有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监护仪监测是预测心律失常相关征象的重要措施,对预防心律失常并发症及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有重要意义[4]。加强监测心电图与监测体征,能够及时获取患者心电信号、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参数,准确识别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早期征兆,利于临床早期干预,尽可能地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或降低其危险性[5]。浓茶、咖啡、油腻食物等也是影响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饮食诱因,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复。心电监护仪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心律失常相关征象,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而辅以综合护理,能够增强患者的监测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好转,缩短其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T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和QTc,稳定患者的心率。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电信息,能帮助护理人员尽早识别后续护理干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快速反馈患者的心律异常情况,有利于提醒护理人员及时地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患者病情恶化,在患者的康复进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7]。而综合护理强调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既能确保护理人员主动、高效率地完成护理工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电监护效果[8]。除此之外,综合护理还能通过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方式,及时调整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系统的护理方案,加强药物控制病情的效果,缩短QTd,使患者的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说明,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电监护仪能通过监测患者心率与心律变化的方式,及时发现患者出现震颤、心源性休克等各种并发征象,在此过程中联合优质的、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能确保心电监护仪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加强监护效果[10-11]。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在活动量减少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便秘,而便秘容易加重心脏负荷,引起心绞痛等并发症,不利于其病情好转。对患者实施适当的便秘护理十分必要,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排便状态,减轻其生理负担。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测,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QTd和QTc,维持患者的心率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好转。
参考文献
[1] 付小玲. 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6):
146-147.
[2] 赵艳.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探索[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3):79-80.
[3] 余苏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心电监护仪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13):139-140.
[4] 杨洪倩.心电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8):160-161.
[5] 张丹. 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205-206.
[6] 赵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252-253.
[7] 王晓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76-77.
[8] 陳辰.心电监护仪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8):1084-1085.
[9] 杨青地.系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4):181-183.
[10] 潘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1)140-141.
[11] 王蕊.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4):179-180.
(收稿日期: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