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使用适宜的方法进行问题设置,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更要进行恰当追问,形成问题串,运用题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师生互动效果。文章以提问方法、学生提问、恰当追问为重点,具体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方法;学生提问;恰当追问;设计题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9-0015-03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展开互动,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题组教学是其中之一。题组教学是指教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积极串联存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一定联系性和逻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搭建桥梁,确保学生按照问题引领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顺利过渡,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和适时追问,借此使学生活跃思维,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1]。基于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通过设置题组进行课堂提问。
一、丰富问题设计
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丰富问题设计方法,利用结构化的题组提升课堂思维含量,提高教学效率。
(一)设计变式题组
变式提问是指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改变原有条件或结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辨析、探究问题本质的一种方法。有效的变式题组能指引学生走向知识深处,掌握知识本质,同时锻炼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紧扣数学知识点或数学问题,设置变式题组。
以“直角的认识”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直角的概念。在学生建立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现不同的角,鼓励学生从中找出直角。在尋找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直角。接着,
教师进行变式性提问:“直角的本质是什么?”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多个直角(如图1),并提出问题:“这些角是直角吗?”这些直角的位置、方向不同,
学生在观察时,开动脑筋,联想直角的概念,认真辨析。在进行题组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将视线集中在“方方正正的角”上,由此发现直角的本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二)设计引申性题组
引申性提问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延伸出其他稍有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提问方法[2]。教师可以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着眼点,提出引申性问题,利用具有引申性的题组推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了算一算、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使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建构了一定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如有学生将一个四边形切割为两个三角形,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有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出四边形的每个角的度数,认真相加,得出内角和为360°。接着,
教师继续提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继续迁移已有认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写出各自的内角和,并提问:“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学生观察不同的平面图形,发散思维,审视边、角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并列出算式。有学生说道:“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同时,学生采用赋值法,赋予n不同的值,认真计算,验证结论。
面对引申性题组,学生发散思维,自觉迁移课堂认知,深入探究,探寻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深化了数学认知,尤其实现了数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了逻辑思维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激励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对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师生互动时机,采用适宜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问。
(一)赏识学生,使学生敢问
敢问是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倾向的实践表现。简单来说,学生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敢于提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向师性,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的赏识会使学生增强学习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引导他们敢于发问。
例如,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发现,就此提出问题。尽管有些问题略显幼稚,但是教师仍要给予赞赏,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趁势引出一些问题,驱动学生继续观察、思考。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会问
学习情境是指作用于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3]。传统教学实践表明,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学生很难积极思维。思维是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由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单价、数量和总价”为例,大部分学生有超市购物的经历。同时,他们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掌握了元、角、分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妈妈在超市购物的画面。学生在视觉作用下,走进生活场景,建构积极的学习情感。在积极情感的支撑下,他们细心观看,发现关键信息。如“妈妈带了40元”“一袋糖果3元”“一瓶饮料5元”“一盒巧克力豆10元”。教师鼓励学生描述各自发现的信息,并进行板书。面对丰富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迁移数学认知,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如“买5袋糖果一共多少钱?”
“妈妈的钱能买几瓶饮料?”“妈妈带的钱够买三瓶饮
料、一盒巧克力、四袋糖果吗?”“买什么东西正好可以花完所有的钱?”等,教师赏识学生的良好表现,一一记录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解答。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指有方法地提出问题。部分小学生虽然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甚至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善问。
1.在新旧知识间提问
一般情况下,新旧知识交界处正是产生问题的好“地方”。学生可以在此处提出问题,继而迁移已有认知,分析、解决问题,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以“四则运算”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体验探究活动,掌握了“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法则。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6乘以3加4的和再乘以5,结果是多少?”面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回想课堂学习内容,试着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却发现问题,主动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先进行乘法计算呢,还是先进行加法计算呢?”教师以此问题为着眼点,引出小括号的运用这一内容,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如此,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新知学习活动,尤其在疑问的作用下,秉持积极的态度探究新知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在比较分析中提问
比较分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既可以掌握新知内容,又可以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建构清晰的数学认知。同时,学生会因此增强思维积极性,乐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教师要以有关联的数学知识点为入手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本课的重中之重。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转化活动。教师先创设比较菜地面积大小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产生了兴趣,而教师借机鼓励学生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猜想时,有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比较、分析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之前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不是也用长乘以宽?”面对此问题,有学生提出疑问:“尽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关系,但是它们是不同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应该不一样吧?”有学生受到激励,发散思维,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呢?能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比较、分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法,顺利解决问题。
三、进行恰当追问
追问是题组教学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堂追问有利于生成问题链,形成题组,促使学生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建立良好认知,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师提问或学生发问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更深层的问题。
(一)进行解释性追问
解释性追问是指在学生作答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在“为什么”的驱动下,学生会结合思考情况,描述思考过程,做到有理有据地解答问题,由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圆的认识”为例,在学生探究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后,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等,那么半径是否都相等?”学生给出肯定回答。教师就此追问:“为什么?”学生解释:“在同一个圆中,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因此,当直径都相等的情况下,半径也相等。”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操作电子白板,验证学生的结论。同时,教师依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再次论述结论。如此,学生通过合理解释数学定理或概念,建构了深刻的认知。
(二)进行分析性追问
分析性追问是指在学生作答后,教师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重点,提出“你为什么怎样做”“你觉得关键是什么”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审视思维过程,认真描述、反思,由此建立清晰的思维逻辑,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以“平均分”为例,在学生认识并理解了这一概念后,教师提出问题:“将24个苹果装进纸箱中。每个纸箱可以装8个苹果。请问,这些苹果可以装满多少个纸箱?”学生迁移课堂认知,列出算式,细心计算,
得出结果“3个纸箱”,并踊跃作答。围绕此答案,教师向学生发问:“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学生回想解题过程,介绍具体思路:“从24个苹果中拿出8个,再拿出8个,剩下8个,用连减法得出结果。”教师进行赞赏,同时鼓励其他学生描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认真倾听,获取了多样的解题方法,丰富了解题
经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维,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获取解题方法,锻炼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丰富提问方法,依據教学需要,设计变式性题组、引申性题组,同时赏识学生、创设情境、教给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敢问、会问、善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解释性追问、分析性追问。在如此的题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实现积极的互动。由此,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顺其自然地锻炼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霞.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新校园,2022(10):55-56.
[2] 许开锜.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学周刊,2022(30):22-24.
[3] 曹恒凤.预设越精心 提问越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小学生,2022(9):43-45.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名师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题组研发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PTJYKT22325)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佘芳芳(1987.9-),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