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法治路径

2023-11-27 05:39文丰安
江汉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法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衡量维度是在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里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意味着发展任务繁重艰巨,而且还显露着要克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巨大挑战。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当我们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始终不能忽视乡村在其中的基础性地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的突出体现。当前,推进共同富裕还面临在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法治建设有待提升;乡村地区富裕程度不够,城乡贫富差距弥合难度大;乡村改革内生动力不足,规划执行较难等障碍。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应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法治方向;调整政策取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速城乡弥合发展;重视政策集成,推进乡村共同体完善等途径,寻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水平提高的现代化转型与重塑之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共同富裕;法治建设;政策集成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3)11-0129-0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西方现代化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摒弃资本主义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作为“现代化”的限定词,呈现了中国意蕴、中国风格,还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裹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体现与实质要求,蕴含着与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的逻辑关联性。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步入了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征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主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苦最沉重的工作在农村,实现广大乡村的共同富裕,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因此,要根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建设优先,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共同富裕作为城乡、地域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不仅蕴藏于经济层面,还凸显了重大的政治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赓续发扬、不断昌盛的重要象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夙愿与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的中国化延续。中国共产党从创建至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发展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也如期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的历史交汇之梦,在促进发展共享财富的新道路上,迈出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我国是农耕大国,尽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城镇化率已超过64.72%,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全国农业人口还占有小半幅比例。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现象的重要举措,其现代化成果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质量成色。如果农村地区不进行现代化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沦为空谈,应该说,只有切实破除贫困的生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农村经济振兴作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中的难点与关键,其存在着很强的黏性与持久性。为此,本文通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内涵、内部机制和推进途径,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基本规律。当下国际时局动荡,百年变局和全球问题叠加共振,办好我国自己的事业,就是开创一个14亿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发展新路径,具有特殊的意涵和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之间互融互通的新发展形态,也为其他国家的制度探索提供了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的集中体现,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作出新的决策。“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立足于乡村视域,整理了目前学界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关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一是关于共同富裕的内涵研究。长时期以来,人们总以物质满足来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富裕的一般观点指拥有的社会财富较多,共同反映的是财富占比。从我国古代的“大同”,到近代西方的“乌托邦”,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都承载着达到共同富裕的希望。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共同富裕与西方财富的分配方法不同,李实认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和资源共享的有机统一,即在开发中促进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中推动发展(2)。张来明、李建伟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实现收入公平与公共服务均等化(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一新观点、新论断,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念的坚守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理论指南。叶兴庆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在农村繁荣的基础上缩小城乡之间、农村各个群体之间、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异的过程(4)。二是关于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黄承伟认为,高标准的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乡村振兴的步伐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高标准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5)。文丰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看作一体(6)。姜长云指出,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和农户农民对乡村建设需求分化加速,在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重视其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避免无效供给(7)。还有学者基于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带来的排斥性风险和包容性机遇视角提出,应以推动城乡双向开放,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加大面向农民的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力度等举措,在对冲各种风险的同时,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8)。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就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层见迭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目前学术界对二者单向度相关研究较多,综合的系统阐释不足。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当代价值,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法治路径。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重申了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的范围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发展,要求的变革是独具中国式发展新路径的变革,要求的富裕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以上几点要求无一不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丰富了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一)相关理论基础

1.共同富裕

减少贫穷、改善民生、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9)。“共同富裕”这四个字强调的一个是共同,一个是富裕。“共同”指的是公平公正,“富裕”特指效率问题,即如何做大做强。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总体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而非个人的富裕;是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共同富裕,而并非只注重于物质发展而忽略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整体推进的共同富裕,而非同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允许有适当差距的共同富裕,而不能搞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也不会自动到来,需要亿万人民的实干苦干。一言以蔽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

2.中国式现代化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了长期实践和艰难的探索,最终踏上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核心使命就是组织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根本要求、基本策略以及需要牢牢抓住的主要原则,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系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代化发展征途上,我们努力奋进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前进路径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立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了以往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的思路,力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关键的是,我们所要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依靠称霸世界来实现的,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制度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情况,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四海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多姿多彩的世界,必然也意味着多样多元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全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基于自身具体情况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适应我国实际,开辟了我国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又为当今世界上所有既渴望加速建设又渴望维护自我独立性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机会。

(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世界的共同愿望,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入剖析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对消解西方现代化弊端、坚持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再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有着重大价值。

1.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消除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明智之策

历史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主义为中心,两极分化严重,其建立在对他国剥削、压迫和殖民的基础上。这种现代化模式导致西方社会物欲横流、精神危机爆发。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进一步爆发,造成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混乱。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始终无法逃离精神危机,金钱自由逐渐代替了人的自由,看似平等的社会秩序早已腐朽不堪。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加大贫富悬殊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西方国家现代化以牺牲底层人民和自然环境为代价,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有利于维护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物质文明,也注重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可以提升我国民众的自足感;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剥削他国,而是通过发展自己来实现现代化,同时帮助他国发展,这是与西方固有现代化认知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消除西方现代化痼疾的明智之策。

2.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一是制度落后,当西方国家已经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中国还是封建社会。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依旧是落后的。二是外敌入侵彻底地让人们惊醒,但也使现代化道路的启程受到了不小阻力。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开始追赶世界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一再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财富,获得根本性进步,乡村地方都不能落下。社会主义共享财富的重难点都在乡村地方,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是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与远景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共享财富不断获得根本性发展的同时加速发展,而乡村共同富裕的落实落地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强调的是促进全国人民共享财富,这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原则里面的,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始终不变的方向。

3.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风向的主要内涵与标志。邓小平指出,贫困与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仍然是党和国家要面对的重要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则是为了克服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困难。共同富裕进程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分配的均等化,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能预防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与基层分裂,为国内乡村地区带去更多福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统筹公平与效率、发展与安定、物质与精神双重满足的文明提供了全新方案。目前,以社会主义共享财富重新造就现代人类文明的新潮流,应该立足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理想,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的例子,结合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革新性发展,固牢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提出新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反贫困史上的又一大变革,也必将会促成新时期人类社会文明的正面效应。

四、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的内核逻辑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互为补充,辩证统一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全进程,二者都着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或是纵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注定中国需要开辟出一个不同于西方又强于西方的富强之道,而这个道路,就是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新道路。共同富裕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底和民意底蕴。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无不反映着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渝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价值选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郑重地指出:“无产阶级的活动是大多数人参与的、也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完全独立自由的活动”(10)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站在绝大多数劳苦大众一边,为他们谋利益谋幸福。实践反复证明,我国历来判定共同富裕应该暗含财富并非为个别人的财富,而是广大民众的共享财富。为了使14亿多人的大国达到共同富裕,农村地区还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广袤建设空间,这为共同富裕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带来了充足希望。共同富裕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划,突出了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特征,为化解世界问题奉献了大国精神和大国智慧。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共同富裕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1)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一,党的领导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回馈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把握新时期的变化,进一步地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促进城乡地区的协调发展,出台了有力政策,精准施策,不断攻关脱贫。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有了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城乡共享财富的进程中发展。第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的共同富裕都是指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思路。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落实,还是执政党一贯秉承的宗旨与准则,为民谋利是党永恒的使命。其中,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近年来,国家在稳就业、促分配、惠民生方面采取多项举措,不断夯实广大乡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因此,以民为本、经济为民,是实现中国农民共同富裕的不二方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保障,有效确保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为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加大了保护力度,这都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生活富足与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乡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是齐头并进、辩证统一的

以往的现代化道路在推进过程中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是实现现代化后再实现共同富裕,二者是齐头并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富裕结合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體现。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而经济社会水平持续增长将能够带动中国经济总量的升级、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促进农村繁荣进程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其二,将二者结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良性运行中,以按劳分配制度为基础、在各种分配形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为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创造了巨大后备力量,不仅能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性,还有利于保障第三次分配的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至今,我国农业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继续较快增加,人民群众自身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品质也得以明显改善。其三,将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辉煌的中国梦。实现祖国富强与国民共同富裕是我国民众近百年来的迫切期盼,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祖国富强,这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和富足,更是文化领域方面的现代化与民众共同富裕,从而达到人的平等和民众充分的幸福,二者将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辉煌的中国梦的实现之中。

五、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

当前,中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未富先老,未富快老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陷入极不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化给我国带来不少挑战。而农民如何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当前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在农村、重点在农村。

(一)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乡村共同富裕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乡村法治建设对其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但在当前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乡村法治建设依旧存在多维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对乡村法治建设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乡村法治建设不够导致党的相关政策和决策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执行和落实,难以充分发挥党对乡村建设的领导作用。此外,相关部门对乡村资源禀赋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及农民对乡村共同富裕也并未有科学认识,致使部分区域间乡村共同富裕建设相关政策体制机制难以有效链接。二是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建设存在不足。乡村共同富裕中,应更多关注民生需求,而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诸多关切农民实际需求的民生问题,如经济转型带来的乡村经济建设难以对接市场、就业压力大、城乡收入差距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等多重问题有待解决。三是乡村共同富裕推进实施中存在显在、潜在的不公平问题。包括不同地区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及农民群体无法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遇和福利待遇;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导致的部分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进而影响整体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乡村地区富裕程度不高,城乡贫富差距弥合难度大

收入水平是富有层次的评价尺度,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较大,增加了城乡家庭之间的财富差异,造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齐,这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动能欠缺,城乡收入差异进一步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工作被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通过全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跃农村发展主体,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幅依旧没有减缓的趋势。根据国民收入来源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由于乡镇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也呈现逐渐减少态势,地方政府的财务类投入增加压力上行。由此可见,乡村地区居民收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二是城乡家庭财产总额差异较大,且财产代际积累加大贫富差距。当前农村家庭人均财富远远不及城市地区,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逐年递增可表现为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马太效应”。此外,农民家庭收入总量小,经济获得渠道也较少,社会资源积累较慢。而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总额高、占比多,且财产累积也更为迅速,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城乡两极格局悬殊的恶性循环。三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止步不前,消费升级速度较城市更慢。从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增幅明显低于乡村地区可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远不及城镇区域,城镇地区在生活与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比也小于乡村地区,无一不体现出我国农民消费层次转换和消费形态升级始终慢于城市地区。若不对城乡财富差距尽早遏制,这种鸿沟将会越来越大。

(三)乡村振兴规划执行较难,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悬殊大,主要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呈滞后性,即使国家对乡村地区发展出台了各项改革政策,但在乡村地区具体实施较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胜利的背景下,脱贫攻坚战让乡村地区人们钱包鼓起来了,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改革成果一步步惠及到基层群众。但目前,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仍然面临着一些通过政策性脱贫刚跳出绝对贫困的圈子的人口占比还比较大,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不足。其中还有部分脱贫人口由于疾病因素,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农村政策执行主体欠缺。我国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家就明确提出多项政策推动农村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在农村发展前景可预见性越来越好的前提下,依旧面临着农民养老难、看病难、增收难等方面的难题。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医疗水平有待提升、农民经营收入低等外在缺口,还更深刻地彰显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度。三是乡村管理的协同能力有待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牵涉到众多市场主体,包含基层党组织、基层财政部门、农户、企业等参与者,当前乡村大环境下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力、条件和情况不对等现象居多,具体项目执行者与参与者的合作成效不好,且各参与者的积极性不够。以上问题都表明当前个别乡村发展的各项政策的施行有一定难度。

六、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法治进路

乡村共同富裕无捷径可走,应该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这是一条具有普适性的“共富经验”。我们要把不断满足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期望当作践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其相应的法治基础提供兜底保障,在国家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地、逐步地处理好各种问题。

(一)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法治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同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2) 在新发展阶段,为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要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法治方向。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和全面依法治国道路上的根本保障。要发挥党的领导的优势,做好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构建,统筹好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裕,统筹好共建与共享,保证乡村共同富裕政策的连续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的实际需求为发展目标,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则。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进程中,要抓住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收入分配调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关切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程,并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保障其落实。三是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并非平均主义,而是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完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乡村共同富裕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等举措,以法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解决我国发展实际需求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完善乡村共同富裕相关法律规范体系,特别是乡村建设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相关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有序运行,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增强乡村共同富裕推进进程中的法治保障。

(二)调整政策取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速城乡弥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缩小城乡差距,最主要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农村的“蛋糕”。主要解决进路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要通过推进农业“三块地”(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来提高农村的财产性收入。我国农民目前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收入源自劳动性收入,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而城市地区居民收入除基本工资外,收入渠道与方式较为灵活。尽管乡村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亩三分田,但这部分耕地无法直接产生效益回报,且较难为农户带来财产性收入。鉴于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来盘活乡村“三块地”,促进耕地的良性流动,给农户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机会,以改善城乡收入之差。二是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城乡人员流动。由于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在城市落户难,且无法与城市居民一同享有同样的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应通过深化改革各项措施,加大农民工落户城市地区的几率,同时给予落户群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使低收入群体的人数快速减少。三是消除城乡各要素流动障碍,为资金要素进村增加可能。目前形势下,大多数农民工收入最终都会回笼家乡银行,但资金将会集中放贷到城市地区,资金要素依旧无法整活鄉村地区经济。在推进农村“三块地”的规范流转时,必须扩大城市要素流转能力,逐渐瓦解城市二元体系,从而促使我国农村吸收资本的功能提升,提高资本下乡的质量,达到缩小城乡财富距离的目标。四是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在法治框架内,动态调整政策取向,合理调整城乡收入分配关系, 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在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中做大“蛋糕”,同时又能够更公平地分好“蛋糕”,在实现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三)重视政策集成,推进乡村共同体完善

当前,推动共同富裕最关键、最繁琐、最艰巨的任务仍然是乡村地区。面对这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眼于提高乡村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协同性,全面提升利农惠农政策的有效性,在强化政策集成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主要解决进路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要正视当前的城乡差异,坚持系统观念,以前瞻性的思考、战略性的布局,作出一系列具有引导性、革新性的制度和政策新安排,同时加强政策集成,发挥政策有效性。二是要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一体推进和巩固各项制度安排。在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同时,需要了解政策协同配套需求,加大政策的灵活性。更好地改善当前“三农”相关政策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各项改革有条不紊地运行,力求获得最优的政策效益。三是提升各主体、各部门的协同效率。实践证明,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加强政策集成不是对原有政策简单叠加,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主体,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加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以确保各项政策最优方案的执行,借此提升政策体系的质效。四是在全面提升利农惠农政策有效性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督管理,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行政执法,推进“大综合一体化”的行政执法改革,完善相关执法机制;确保公正司法,推动相关行政争议能够实质性化解,切实将共同富裕成果惠及全民;推行全民守法,建立法治文化社区活动,将法治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入居民日常活动中,促进居民自觉尊法守法用法;加强法治监督,构建“法治大监督”格局,建立健全相关法治监督体系,打通各领域数据壁垒,加强区域协同监督,共同推进乡村共同体完善。

注释:

(1) 李涛:《数字时代的改革、法治与国家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22年版,“前言”第1页。

(2)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经济研究》2021年第6期。

(3) 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改革》2021年第9期。

(4)(8) 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2期。

(5) 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6) 文丰安:《基于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重要性、障碍及实现路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7) 姜长云:《共同富裕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与治理》,《行政管理改革》2022年第10期。

(9)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11) 樊伟:《我们推进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日报》2022年8月10日。

(1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02页。

作者简介:文丰安,重庆社會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400020;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员,重庆,400067。

(责任编辑 李 涛)

猜你喜欢
法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法治建设要充分吸收本土性资源
以“五个常态化”为核心的供电所法治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法治建设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