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崎 甘芳瑗 刘振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反映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期职责和时代要求。
食品制造属于良心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食品安全专业的大学生,通过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本文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作为教学内容,依托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据,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以及食品质量认证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模块二“我国食品标准”的第三节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内容共同构成食品安全标准,是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现场品质管理员等职位必备的知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主要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适用范围的查询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原则,以便能够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
2.学情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主要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通过分析其知识基础水平、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可知,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通用能力基础和自学能力,为课堂上完成实践任务奠定了基础;厌倦理论讲解,喜欢探索,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具备基本的思政素质,但容易被错误思想诱导;通过前期食品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比较熟悉,具备下载标准和一定的解读标准的能力。
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根据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品质控制、食品质量检测等),我们确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是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重点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使用原则及使用规定。能力目标是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查询方法,应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素质目标是不传谣、不信谣,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具备以食品标准为行为准则的职业素质,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线。教学重点是应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查询添加剂的功能、适用范围与使用量,学会应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分析食品安全事件。教学难点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查询方法。
二、课程思政融合点
围绕朋友圈疯传的名为《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转疯了,转给你身边的朋友吧!》的帖子展开,让学生学习并查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用专业知识推翻朋友圈的谣言,坚定“不传谣不信谣”的责任。同时,反思食品添加剂的功与过,以及添加剂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强化按标准办事的职业素养和以食品安全为先的职业道德,做有良心、有责任心的食品人。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学生中心 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把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课中,教师以课程相关热点、案例导入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具体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任务训练逐一攻破教学重难点;课后,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反思拓展。具体流程见图1。
1.课前准备。教师将导学案、添加剂违法案例(染色馒头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红心鸭蛋事件等)、教学微课等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教学平台,并发布预习通知。学生完成课前自学,并下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教學课件、案例、导学案等资料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在线测评。课前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检索的能力,通过了解添加剂安全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意识。
2.课中实施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引入任务、预习验收、重点讲解、任务训练、总结提高和反思感悟六个环节。
(1)引入任务。在《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转疯了,转给你身边的朋友吧!》中,有人将营养快线倒入平板后放置24h,营养快线风干后竟然变成了胶体。有消费者表示:看完觉得很可怕,以后再也不敢给小朋友喝这些黑心乳制品了。看完资料后教师提出思考:营养快线到底能不能喝?这些胶状物到底是什么?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引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引导学生结合营养快线的案例,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朋友圈关于营养快线的帖子),并导入本堂课学习主题。
(2)预习验收。教师播放食品添加剂的视频,根据预习要求和视频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学生观看视频,回顾课前预习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验收预习效果,解决预习疑惑。
(3)重点讲解。教师针对预习验收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重点讲解《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附录A中的表A.1(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表A.2(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量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和表A.3(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例外的食品类别名单)。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讲解知识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下一步实践任务奠定基础。
(4)任务训练。教师发布任务——食品添加剂功能及使用量查询;营养快线里的黄原胶、瓜尔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些能成胶的物质是食品添加剂吗?能添加到营养快线里吗?如果能,最大添加量是多少?学生领取任务、分组讨论、完成任务、汇报成果,并在线完成自评、互评表。
学生查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后证实黄原胶、瓜尔胶和羧甲基纤维素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能够添加到营养快线等含乳饮料中,应按生产需要量适量添加。这些成胶物质在风干后呈现胶体状是正常现象,由此证明朋友圈的帖子是谣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探究,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传谣、不信谣。
(5)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内容,通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判定是不是食品添加剂,并根据食品分类和食品添加剂种类确定某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設计意图:强化认知,挖掘学生潜能。
(6)反思感悟。教师播放视频《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食品添加剂》,提出思考: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吗?没有食品添加剂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我们的生活会失去很多的色彩和味道,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是由于人为地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目录以外的添加剂造成的。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和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办事,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线,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警醒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办事,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线,实现育人目标。
3.课后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企业生产泡椒凤爪能否添加双氧水浸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判定双氧水能否添加到泡椒凤爪里,将结果上传到教学平台,并完成本次课的课后在线测试。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内容,拓展专业能力。
四、教学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见表1),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标准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专业使命感等纳入考核范围,主要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教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了“三全育人”大格局。学生通过查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推翻了朋友圈关于营养快线的谣言,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非常积极认真,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更加坚定了“不传谣、不信谣”是一份责任。通过对“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不再戴有色眼镜看待食品添加剂,明白只要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规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进行添加,食品添加剂根本不会危害健康,以往出现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红心鸭蛋事件等,都是属于非法添加。通过反思,很多学生表示要“严格按照标准添加”“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线”“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认为“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提升了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偏理论性的课程,为了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为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将课程思政融于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为高职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Z223218);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AQJS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