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
1916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毕业典礼上致训词道:“我所望于诸君牢记而守之终身焉者无它,‘诚之一字而已……是故诚之一字,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吾人前途进取应一以是为标准。事出于诚,即无不成;偶败,亦必有恢復之一日。聪明人每好取巧,取巧而得巧,则处处思取巧,终至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事后悔恨已无及矣!望诸君明徵学理,细味不诚无物之言。既深知之,即力行之……奋尔鹏程。”
张伯苓一字立骨,一语道破“诚”字的重要性,谆谆告诫诸生以诚修身,以诚立世。
193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在毕业典礼上赠言道:“你们一旦想到就要走出天真和平的园地,而踏进五花八门的新世界去,不免有些依恋彷徨。然而这种欣慰与感伤都是因袭的,无谓的。堂堂的一个人若只知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或只知道自得其乐,那是没多大意义的。至于低徊流连于不能倒流的时光,更是白费工夫,所以要冷静地看清自己前面的路。你们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这时候该活泼泼地跳进社会里,施展起你们的身手,或从小处下手,或从大处着眼,只要卖力气干都好。但单枪匹马也许只能守成,真正的力量还得靠大伙儿。”
朱自清讲明了青年的志向以及实现的途径,青春不易,在并不完美的境遇中,你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的选择,也取决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
193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在毕业典礼上以《败》为题,寄语毕业生:“一个真正的兵,要离开营盘,守壕冲锋,把死人踩在脚下,自己或许也挂了彩,这人才渐渐像一个兵了。打了败仗,遍体鳞伤回来,剩下了一丝气息,甚至是连最后的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是败,败得精光。朋友们,现在我将送你们这支生力军去应战。去了!我祝福你们一败!”
闻一多并没有从正面立论,而是反面立意,把毕业后的人生看作一个搏斗的战场,一句“祝你们败”,有着曲尽其巧、无理而妙的效果,昭示着唯有那些不怕失败的士兵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最后胜者。
1945年, 竺可桢校长在浙大毕业典礼上发表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演讲:“离开学校以后,你们就得要为社会服务了。在现代世界你们得认清三点:知先后,明公私, 辨是非。浙大过去的校训是‘求是。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君子、小人之别只在此一念之别。”
竺可桢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只知是非、不管利害”的精神,倡导以社会和民族的利益为立足点,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
1962年, 钱穆在《对十一届毕业诸君临别赠言》的演讲中给毕业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僧,一夕在某祖师处侍立。祖师说:‘更深了,何不去?那僧人珍重便去。却回,曰:‘外面黑。祖师点纸烛度与僧,僧拟接,祖师复把烛吹灭了。那僧于此大悟,便礼拜。诸位此时毕业离校,正如那僧人夜深宜下。但外面漆黑,那是诸位初进社会而有此感。所以诸位当离校而去之际总会要诸师长有些赠言,正如那僧人珍重出去了却又回一般。那祖师点与他纸烛,却又一口吹了,这正是一番最亲切的大教训。因为外面虽黑, 那僧人还具有两眼两脚,大可放胆直行而去,不必疑惧却回。僧人所悟便悟在这上,可见关键还在诸位青年人自己这边。”
钱穆寓理于事,他讲的故事充满了禅理韵味,旨在鼓励大家敢闯敢试,要勇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乐悠刘//摘自《演讲与口才》2022年第17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