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深化交通类别院校建筑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对“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实践研究。通过研究国内交通院校此类课程建设的情况,发现此类课程存在与相关交通理论课程内涵区分不清晰、教材缺乏、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此类课程进行课程建设,通过明确课程内涵建构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复合教学评价三大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深化了交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交通与建筑融合的特色建设方向。
[关键词] 交通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华东交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江西地域会馆建筑保护和再利用”(2003419025)
[作者简介] 罗兴姬(1980—),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域建筑、交通建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6-0007-04[收稿日期] 2022-07-25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双一流”建设导向下,交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开始探索“交通+建筑”的融合教学培养模式。“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即为该发展方向下产生的一门交通特色课程。
一、国内交通类院校“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开设概况
在传统建筑学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中,“交通”作为“流线”中的重要关联词,是每种建筑类型设计必须考虑的设计要素,但交通原理内容并未设置独立教学,通常与建筑流线设计、交通路网设计要素同时教授,直接放置于建筑设计的专题任务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通常将与某一类型交通站点直接相关的建筑原理内容,放在设计专题中重点讲授,但对交通学基础原理内容涉及较少。
近年来,交通类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新开设了“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该课程具有交通工程学和建筑学两个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特征。教学目标上,以交通原理为核心,结合建筑设计原理对各类型交通站点建筑原理进行教授。
在课程建设的不断探索下,建筑学本科教学培养体系中交通建筑部分的权重逐渐增加,教学体系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尝试。
(一)在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交通特色专业的办学导向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5所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结合地区交通发展方向和特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交通特色专业的办学导向。
(二)在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
北京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例如,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建筑原理”课程线下教学中,设有“交通建筑设计”和“交通规划”两门课程;线上教学中,设有“交通建筑设计”和“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两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三)在研究生教育中设定交通建筑的研究方向,辐射建筑学本科教学
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设定了交通特色导向的办学方向,但在本科的课程体系设定中并没有单独设置交通原理类课程,而是通过设定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为交通设计和城市设计方向,深化科研,带动教学,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四年级的城市设计和大学五年级的毕业设计中。
二、“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专门的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尚无“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专门教材,仅存在某一类型的交通站点教材。例如,章竟屋的《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1],赵晓芳、王湘的《图说交通建筑设计》[2],这两本教材主要介绍的是汽车客运站的建筑设计原理;谭立峰的《铁路客站建筑课程设计》,从场地、平面、形体角度介绍了铁路客站的建筑设计方法。各类型交通站点的建筑设计方法都有相关书籍[3-5]予以介绍,但内容全面、结构清晰合理、原理完善、简明易懂的教材尚不存在。各院校开设的“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皆由授课教师根据本校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制作教案讲稿,参考标准不统一。
(二)课程内容建设短板明显
1.课程内容关联性和区分度不明确。课程之间关联性、延续性不强。为保证“交通+建筑”特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交通类建筑院校一般会在不同培养阶段,分别开设“交通原理”课程和“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交通概论”和“交通建筑设计原理”两门课程。“交通概论”是“交通建筑设计原理”的先修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通识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交通运输概念、交通工具、交通构筑物,重点讲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教学角度基于交通运输的宏观层面,中小微尺度的交通站点涉及不多;授课教师以交通专业教师为主。“交通建筑设计原理”的课程性质为建筑学专业课程,在中、高年级开设,其教学重点是交通元素在建筑载体上的体现,授课教师为建筑学或城市规划方向的教师。这两门课程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囿于专业壁垒,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前后连接不畅、延续性不强和融合度不够等问题。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区分不明显。交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在建筑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同时设置了“建筑设计交通建筑专题”系列课程和“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在“建筑设计交通建筑专题”系列课程中,安排了4~8学时讲授交通建筑设计原理;教学目标为了解特定交通站点建筑设计原理;教学重点为各种类型交通建筑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教学评价与非交通类型建筑设计方案的标准一致,学生作业成果为完成度高的成套设计图纸。“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是专门的原理性课程,注重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为理解并掌握交通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理和特定交通建筑类型设计原理;教学评价关注交通建筑中交通概念的建立、交通建筑理论的建构和交通系统设计方法等,學生作业成果不应仅为设计图纸。这两种原理教学在实践中存在内容混杂的情况,交通原理性内容和建筑设计内容难以区分,导致学生作业成果未针对教学重点进行区分。
2.课程内容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许多院校的“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通常是在某类交通建筑设计教学基础上进行深入扩展,仅关注单种类型的交通建筑站点设计原理。例如,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其线下线上课程均为在铁路火车站建筑设计专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讲授铁路火车站的设计原理;重庆交通大学的“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是在汽车站设计的基础上讲授汽车站的设计原理;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是在高铁转乘枢纽上进行交通枢纽建筑原理的深化教学。
在空间维度上,交通建筑类型覆盖水、陆、空,狭义的包含公交站、汽车站、火车站、轨道交通站、共享单车停放站、航空港、各种类型的飞行器站点、港口码头等;广义的包含加油站、服务区、维修站、4S店等,这些交通建筑类型在课程中未全面涉及。在时间维度上,现有课程内容仅关注当代工业交通建筑,而古代交通建筑站点基本未见涉及。“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内容仅有单种交通建筑类型显然是不够全面、完整的,在时空双维度上补全课程内容,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
(三)教学过程缺少针对性抓手
“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应注重交通的动态特性,注重交通建筑本身大空间、大流量、反映时代科技进步的特征。针对该课程“交通+建筑”的属性,指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进行现场调研、交通调查,灵活运用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和方法[6],深化交通概念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创新,丰富课堂形式。
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缺少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抓手。
三、华东交通大学“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华东交通大学确立了“大交通”专业培养总目标,其建筑学专业在2018级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新增了“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将此课程设置为第6学期的专业选修课,安排1.5学分,24课时,于2021年正式面向建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课,目前已运行两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从建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作业任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三个方向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一)建构清晰、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的出发点,是将交通原理、交通系统工程方法和建筑实体空间有效结合,囊括通用和专门交通建筑站点原理内容。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分为四大模块:交通原理概论、通用交通站点建筑设计原理、专门交通站点建筑设计原理、交通工具服务站建筑设计原理。
1.交通原理概论。在“交通概论”公共通识课的基础上,介绍交通工程学和建筑学的交叉领域,关注交通工程原理方法在建筑学科中的运用,如重点介绍交通流量、交通量化指标、交通调查方法等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可能性。内容上,讲解机械交通运载工具及古今中外重要的交通站点建筑类型,激发学生对交通建筑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树立交通概念,深化有关交通流线、系统的建筑观念。
2.通用交通站点建筑设计原理。通用交通建筑空间分为站前道路、站前场、站台/站房、站后场、站后道路五部分,其通用性影响因素为:交通流量和交通速度、交通工具交通运行上下客(货)共性特点、交通流线顺序。内容上,讲解交通建筑原理的要素和设计通用原则、场地设计、前后站场设计、站台/站房设计。此部分设计原理符合建筑学专业学习思维,学生易于掌握。
3.专门交通站点建筑设计原理。交通建筑可分为货运和客运交通建筑。内容上,货运交通建筑讲解以汽车交通为主的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货运站设计原理、以铁路交通为主的铁路货运站场;客运交通建筑讲解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以公共交通(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运交通、航天航空交通、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站点建筑设计原理为主。此部分教学内容较多,在讲授过程中要有侧重点,注意区分不同种类的交通建筑。
4.交通工具服务站设计原理。交通工具服务站主要指能量补给服务站(加油站、充电站)、维修检修服务站(检修站、汽车维修站/场)、交通工具服务站(停车场、交通控制运输中心)、销售维修服务站(4s店)等。此部分内容为交通建筑服务板块,可指导学生自学完成。
(二)设置有针对性、多样化的作业任务
“交通建筑设计原理”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考查课程,应结合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布置对应的作业任务,将作业任务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抓手。根据每章节的内容设置有针对性、合理多样的作业任务,将理论性强、易感枯燥的原理知识任务化、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原理运用载体,以完成教学目标。
“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作业任务的设置,依据“启发—深入—综合”的逻辑思维展开,作业量从小到大,难度从易到难,组织形式包括单人和多人组队,在组队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结合“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五个作業任务。
根据第一章《交通原理概论》设置了作业1(课外阅读)和作业2(流量调查)两个任务。作业1是交通原理的先期引入,重点和难点在作业2建筑物的交通流量调查。作业2要求学生使用OD起讫点调查法、个人计数交通流量调查法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作业成果要求提供建筑物总交通流量汇总表、各时段建筑物内各交通节点交通流量柱状图、建筑物内部流量图、文字报告等;现场调查部分,学生需按组分配各自的观测点,并在观测时段内仔细记录。
作业3(创意策划)是一个头脑风暴式交通建筑创意策划作业,难度在于对通用交通建筑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直接转换思维的体现,作业目标为理解交通工具对交通站点设计的决定性作用。任务难度大、完成时间较长,需组队完成,作为课程中期布置的结课作业。作业题面考查学生对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创意策划。
作业4(实地调研)与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调研类似,学生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选择一种具体交通建筑类型进行调研,如学校周边的公交站或地铁站、南昌西站或南昌长途汽车西站、南昌机场等。调研作业组队完成,调研报告结合专门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进行撰写。
作业5(课外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学扩展交通建筑专业知识,了解交通工具服务站类型,如交通关联商业建筑、仓储建筑、交通运输中心等。
(三)运用复合教学评价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为课程评价和后续跟踪评价。
1.课程评价。作业1~5根据难易程度在总成绩中占比分别为10%、20%、40%、20%、10%;同时,5个作业的评价需由过程评价和最终结果评价共同构成,即每个单独作业中,又存在学习态度、对交通原理的掌握程度、作业完成度、课堂作业汇报情况等4项细化指标。
2.后续跟踪评价。通过了解学生大学四年级时对交通建筑设计专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五年级交通类毕业设计中的运用反馈,开展“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后续跟踪评价,总结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建设。
结语
从“交通+建筑”融合的目标出发,结合华东交通大學“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得出如下三个结论:(1)在“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建构中,挖掘交通内核与建筑载体相结合的原理,是该课程实现交叉融合的关键所在。(2)在“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设置有针对性、多样化的作业任务,是打造愿学易懂型理论课程的有力抓手。(3)“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评价机制,采用课程评价与后续跟踪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评价方式,是持续、深入优化课程的合理模式。
华东交通大学“交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深化了交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交通与建筑融合的特色方向建设,提供了该类专业课程建设实践的具体教学和评价模式,为交通建筑特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章竟屋.汽车客运站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赵晓芳,王湘.图说交通建筑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3]布罗.交通枢纽:交通建筑与换乘系统设计手册[M].田轶威,杨小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肯尼思.W.格里芬.交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卡尔.A.托雷森.港口设计师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6]孙娜,柳兆军,董迎春,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A)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8(34):223-224.
Research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Under the Goal of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raffic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Course”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O Xing-j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transportation colleg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research of “principles of transport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carried out. By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n domestic transportation colleg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distinction from the related theory courses, lack of textbooks, incomplet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so on. Thu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by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ask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omposite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adopted.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to a certain extent,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transportation colleges.
Key words: traffic architecture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