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0-25
作者简介:孙久文,男,北京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摘 要: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战略体系已基本完善,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发展的促进效果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继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坚持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强调中央企业总部的疏解是重中之重;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继续发挥京津冀三地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任务是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因此,新时期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巩固和发展北京、天津、石家庄的中心城市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推进都市圈培育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以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塑造首都都市圈经济发展新优势。
关 键 ; 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世界级城市群;产业协同;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0;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23)06-0003-07
DOI:10.16620/j.cnki.jrjy.2023.06.001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以来, 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工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与新冠疫情影响,着力稳增长、优结构、惠民生,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考察,提出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特点与新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战略体系基本完善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先后出台或完成[1]。2015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京津冀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整个“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到的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专项规划都已经开始实施。
二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向深入。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开始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进入发挥作用的新阶段,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进入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阶段。
三是经过近十年努力,京津冀多节点、网络化、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京津冀实现区域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形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的建设目标[1]。
(二)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发展的促进效果明显
一是京津冀地区经济稳步增长。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全国的8.26%。其中,河北省为42 370.4亿元,北京市为41 610.9亿元,天津市为16 311.34亿元。按现价计算,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前(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3年的2.0倍、1.7倍、1.6倍(见图1)①。
二是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明显提升。2013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为6.2:35.7:58.1,2022年变为4.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7.5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2022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为83.8%,天津市为61.3%,河北省为49.4%②。
三是京津冀地区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2年,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9年累计1442万人,三地分别新增288.1万人、405.5万人和748.4万人,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最多③。
(三)區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产业对接、交通一体和生态共治,作为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目前形成的一体化趋势有:一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的北京产业转移,在相关领域和产业部门有序推进;二是省域交通打通了三地公路的“断头路”,进入到郊区铁路建设的新阶段;三是生态方面,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1]。重点领域加速协同,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率先突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已经明显提升。
从产业转移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天津市累计引进在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资金到位额超1.2万亿元①。 河北省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协作平台为重点,唐山高新区、保定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合作平台为支撑, 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 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31 255个,产业活动单位13 135个②。
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打造区域联动“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千亿量级, 各类资源加快聚集。雄安新区“雏形显现”,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序推进,3家中央企业总部开工建设,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 中央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140多家③。
在交通领域, 京津冀三地互联互通,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 主骨架形成。 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也加速形成,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投用,“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
在生态方面,京津冀三地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执法联防联控联治,推进法规标准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日益紧密。2020年4月,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共同对重型柴油车等污染排放进行规范, 协同监管。这是三地在生态环境地方立法上的首次协同。
在协同发展引领下,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创新主体成长壮大。2022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共535家(北京市334家,天津市64家,河北省137家),占全国的12.3%。“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和“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设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北京大兴区、天津经开区和河北石家庄市共同申报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跨省联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
(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采取功能疏解与人口疏解并重的途径。首先,从产业上进行调整,疏解与控制的产业有传统制造业、农林牧渔业、超出首都需求的批发和零售业等。其次,北京市提出“减量发展”的理念,在控制城市建设规模的基础上,腾出资源发展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端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科技服务业等。截至2022年,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 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 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虽然整体在减量,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在提高。 通过强化创新引领,持续培育高精尖产业引领功能,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22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8%,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947.5亿元,研发投入经费占比6.5%以上。北京市诸多经济领域的重要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④。再次,人口疏解与功能疏解相配合,控制北京市人口也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内容。《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3万人。 经过9年的非首都功能疏解, 现在北京市人口基本上基本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求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首要任务,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和引擎作用,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规划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这一空间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五)城市化水平与居民收入逐年增长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的城镇化水平协同发展以来持续提升。截止到2022年末,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为69.73%, 高于全国的城镇化率(65.22%),比2013年提高9.6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7.57%,比2013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天津市城镇化率为85.11%,比2013年提高3.1个百分点;河北省城镇化率为61.65%,比2013年提高13.53个百分点(见表1)。
二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 415元、48 976元和30 867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名义增长7.4%、7.1%和8.2%。数据显示,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0.1和0.3①。
(六)生态环境共治共管积极推进
生态环境共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区域空气质量方面,京津冀三地平均PM2.5浓度从2013年的10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7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5.1%,降幅均在60%以上,继2021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再创新低, 达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66.5%;河北省空气质量达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②。
在水质方面,京津冀区域水质不断提升。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此外,北京市密云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市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河北省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2]。
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2021年, 天津、北京、 河北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别累计下降40.6%、50.0%和40.0%③。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与新任务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
1. 继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这点。如何做到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是疏解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2.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视察河北省的时候, 在座谈会上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出的一个最新要求,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3.强调中央企业总部的疏解是重中之重。要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中央企业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
4.要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要进一步从源头上严控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
5.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要继续发挥三地的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对于北京市来说,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北京市下一步要加快生态环境、交通、产业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天津市是制造研发中心,需要整合沿海重工业发展带,重振发展的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解决滨海新区的持续发展问题;河北省具有广大的空间和腹地,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任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继续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要完成中央部署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任务。
1.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北省时强调,京津冀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
对于北京、天津市,要把北京市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市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对于河北省,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北京、天津市要持续深化对河北省的帮扶,带动河北省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总体要求是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3]。
2.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 三地要通力协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全力保障京津有关工作,切实肩负起实施重大國家战略和办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责任使命, 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就是要选择一个发展空间大、发展潜能优、通过探索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更能为全国提供示范。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最早是在2019年提出的,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里的先行示范区也适用于京津冀地区,主要包括:第一,高质量发展高地,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法治城市示范,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第三,城市文明典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第四,民生幸福标杆,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第五,可持续发展先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三、 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巩固和发展北京、天津、石家庄中心城市作用
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是中央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北京中心城市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北京市的优势在于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凭借自身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的优质生产要素资源,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持续增强,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断提升发展条件。 天津市的优势在于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并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 强化北京和天津的中心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地位,有助于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4]。
深化中心城市与新城新区、周边地区的合作范围。在中心城市层面,要充分利用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培育的良好机遇,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和金融优势, 加快天津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石家庄工业高质量发展。重视和推进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优化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2]。
(二)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自协同发展以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是三个省市的共同趋势。由于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已经进入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对发展的约束问题已经解决。 产业结构对协同发展的约束,已经从表层向深度转移。北京市在商务服务和高技术服务业方面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制造业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真正的产业结构深度约束,主要反映在工业的行业结构。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为产业协同发展带来新契机。未来要推动北京中关村与首都圈内的其他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化场景赋能,加快北京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向津冀延伸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也应逐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 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科技创新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特别强调要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
目前看,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条件。目前,以京津冀为主的华北地区仅有以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为主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和保定的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在未来5~10年打造出至少5~6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同雄安新区的关系,“两翼”要协同发力,有效解决北京市“大城市病”问题。
经过多年的规划、前期准备和启动,雄安新区、通州城市副中心新城新区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经历了初期的要素资源快速集聚,如何促进新城新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使得生产要素自发地向新城、新区集聚,成为当前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雄安新区和通州城市副中心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增强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连接,与北京市其他区域的有效分工,密切合作。雄安新区以承接第二批中央企业总部的转移为主要任务,通州城市副中心以承接第二批北京市属行政企事业单位迁入为主要任务。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过程中,引入产业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内外部的环境变化,要体现特色分工,形成核心竞争力[4-5]。
天津滨海新区是相对成熟的开发区,下一步的关键是焕发新的发展活力,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合作,成为能够取代部分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科技的产业化中心,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推进都市圈培育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加快构建首都都市圈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公路网、信息网、物流网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为要素尤其是人的流动提供软保障;推进在户籍、土地、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配套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为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加快首都都市圈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是随着主要中心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反映出中心城市對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在现有的三个大的中心城市基础上,培育新的增长极,例如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等。
三是进一步完善首都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京津冀都市圈之间的硬性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交通、能源、电信和环保等领域。补齐都市圈之间在公路、铁路、电信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以及港口、机场等节点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短板, 使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
四是应立足周边河北省的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以北京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
(六)以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塑造首都都市圈经济发展新优势
强化消费中心的带动作用,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京津冀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重要载体,既在国内价值链中占据高附加值的地位, 又在交通、商业等领域承担着对外枢纽的角色。一方面,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扩大内需至关重要。为此,应当强化消费中心的带动作用,驱动京津冀消费增长,推动京津冀经济结构调整。在加快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打造开放、包容的消费环境,赋予北京市新的城市功能。通过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助推京津冀创建高端消费城市链条, 深入参与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带动华北、东北等区域的价值链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中小企业普惠发展,构建良性市场生态。通过市场的力量缩小金融资源配置的南北差距,完善区域内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助力要素在京津冀之间更高效地流动,带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5]。
除了高大上的消费项目要加快发展外,还应当逐步恢复为市民服务的诸如早餐点、大排档等,使其成为北京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市场性补充。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十四五”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J].金融理论探索,2022(2):3-9.
[2]方素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N].河北日报,2023-02-28(08).
[3]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J].中国产经,2023(9):32-39.
[4]孙久文,程芸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探索及展望——基于协同视角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23(1):114-121.
[5]孙久文.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特征与建议[J].城市问题,2022(12):4-8.
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EB/OL].(2023-03-02).https://thinktank.cnfin.com/yjbg-lb/detail/20230302/3816121_1.html.
②瓣瓣同心共谋发展 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之一[EB/OL].(2023-02-20).https://tjj.beijing.gov.cn/zt/jjjjdzl/sdjd_4304/202302/
t20230220_2920252.html.
③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9年累计新增就业超1400万人[EB/OL].(2023-02-20).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7688767914882.html.
①郭方达,王井怀.天津累计引进在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EB/OL].(2023-02-25).https://www.sohu.com/a/713038
204_121687414.
②冯阳,曹智,宋平,等.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瓣瓣同心京津冀 携手迈上新台阶[N].河北日报,2023-07-09(3).
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EB/OL].(2023-03-02).https://thinktank.cnfin.com/yjbg-lb/detail/20230302/3816121_1.html.
④刁琳琳.北京以减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变革[EB/OL].(2023-07-17).https://www.sohu.com/a/700771924_114988.
①瓣瓣同心共谋发展 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之一[EB/OL].(2023-02-20).https://tjj.beijing.gov.cn/zt/jjjjdzl/sdjd_4304/202302/
t20230220_2920252.html.
②解码京津冀③|PM2.5浓度十年下降超六成 碧水蓝天如何打造[EB/OL].(2023-06-02).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6-02/doc-imyvxhux1475248.shtml?cref=cj.
③米彥泽.协同联动日益增强 创新发展深化拓展[N].河北日报,2022-10-25(02).
Research on New Features and New Task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Sun Jiuwen
(School of Applied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Since 2014,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ave been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policy and strategic system have been established, leading to conspicuous promotion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regional integ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Current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with the following new features. Firstly, work related with relocating all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Beijing’s role as the nation’s capital should be prioritized. Secondly, we should persist in the combination of controlling increment and evacuating inventory, as well as internal function restructuring and outward relocation and transfer. Thirdly, we should prioritize the relocation of central enterprises’ headquarters. Fourth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relocation through market and legal means. Lastly, we should continue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try to form the synerg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new task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metropolitan clusters and modernized pioneer district and demonstration distric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olidify and develop Beijing, Tianjin and Shijiazhuang’s role as the central city. We should improv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 economy. We should build world-clas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new wings” for Beijing and promote metropolitan area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public service. We should also build Beijing into a central consumption city as its new advantage of the capital’s metropolitan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locating all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Beijing’s role as the nation’s capital; world-class metropolitan cluster;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digital economy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