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晓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游憩场所,日益显现其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老城区,由于空间有限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综合公园成为了城市居民的主要游憩场所。然而,相对于新建的公园,这些老城区的综合公园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如空间利用的限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等。
在这背景下,如何优化这些公园的游憩环境,使之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1],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分析公园的功能和价值,而较少关注公园内部的具体设计因素如何影响游客的游憩行为。此外,由于不同的公园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设计风格,因此,简单地将一种设计理念或模式应用于所有公园往往是不现实的。因此,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针对老城区综合公园的具体环境设计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这些设计因素与游客的游憩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为了深入探究公园游憩环境设计因素与游客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考虑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影响,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细致及精准的分析视角。在该研究中为了深入挖掘公园游憩环境设计因素与游客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将瞬时游人频数确定为因变量,这一度量标准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的活跃度及其对公园的吸引力。基于前期的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选取与公园游憩环境设计紧密相关的四类八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涉及空间要素、自然要素、质量要素和设施要素,这确保了模型的全面性,覆盖了公园的各主要设计方面。在研究框架下,针对越秀公园、荔湾湖公园和晓港公园分别构建了三个独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图1),分析每一个设计因素与游憩行为的关联度,进一步辨识不同公园间的特异性和共同性。综上所述,此模型建构方法为能提供了一个结构化和定量化的框架,有助于深入探讨公园游憩环境设计因素如何影响游客的游憩行为,并为未来公园的设计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图1 老城区综合公园游憩活动与环境设计影响因素关系图
该研究聚焦于广州老城区的三个综合公园,即越秀公园(YX)、荔湾湖公园(LW)和晓港公园(XG)。这三个公园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且在老城区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游憩作用。公园内所选节点空间都在1000m2 以下,属于小尺度的公园游憩活动空间,意旨在探讨不同公园同质类活动空间相同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游憩行为。
本文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公园游憩环境设计因素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公园内各30个节点空间进行详细的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测量、绘制及统计出公园建成环境要素、环境设施要素、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游人量等具体指标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游憩者对要素的评价分数数据。问卷调查于2022 年6月至2023 年6 月在三个公园进行随机发放及采取现场回收的方式展开,征求游憩者的意愿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保证游憩者对问卷内容的理解,提高问卷的质量,总共发放问卷960 份,回收有效问卷938 份,有效率为97.88%。最后,采用SPSS23.0 进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公园内部各种设计要素与游客的游憩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
自变量(图2):绿化景观通透度(X1-1),研究子空间中非绿色植物的面积占比作为空间的通透度量化数值,即图内黑色框范围内的半透明粉色区域的格数为非绿色植物面积范围。绿化景观通透度的计算式“TLW1=(0.66+0.53+0.65+0.49)/4=0.58”。可活动空间百分比(X1-2),即人在地面上能活动的空间/节点空间总面积。植物种类数(X2-1),即节点内植物品种数(乔木、灌木及地被)。绿化覆盖率(X2-2),即样本子空间中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子空间总面积的比值。节点质量指数(X3-1)和卫生环境指数(X3-2)通过受访者对节点空间活动广场、活动空间标志性建筑、小品质量及卫生情况进行问卷打分计算所得。座椅密度(X4-1),即节点空间不同种座椅长度总和/子空间主要环线步径长度。配套设施设计感指数(X4-2),让受访者对节点空间配套设施设计品质和设计感情况进行打分计算所得。
图2 自变量因子计算过程展示图
因变量:日均瞬时游人频数,把每天的六个时段所得的活动游频数目进行累加,即“Y日=Y7-9+Y9-11+Y11-13+Y13-15+Y15-17+Y17-19”,再统计出三种类型日(休息日、工作日和节假日)的日均瞬时游人频数。然后,再运用公式“Y日均=(Y工+Y休+Y节)/30”,得出30 天日均瞬时游人频数。
由表(表1)和可见,R2=0.528>0.4(在社会科学中,回归目的不在于预测,而在于得到一种对于社会现象更为可信的解释或者更切合实际的描述。因此,对于本文的描述性回归而言,当R2>0.4 时,能被认为模型拟合效果理想),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其中标准化系数0.466、0.403分别为X3-1、X1-2的回归系数,-52.056 为常数项。
表1 逐步法回归模型拟合度汇总表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与两个环境因素的线性关系方程:Y日均=-52.056+0.466X3-1+0.403X1-2。回归分析表明,越秀公园的节点空间节点质量指数和可活动空间百分比对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节点质量指数和可活动空间百分比是越秀公园影响游人游憩活动的环境设计核心因素,两因素将是后续提出公园优化改造策略的重要依据指标。
由表(表2)和可见,R2=0.453>0.4,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其中标准化系数61.350、0.397 分别为X4-1、X1-2的回归系数,-36.592 为常数项。
表2 逐步法回归模型拟合度汇总表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与两个环境因素的线性关系方程:Y日均=-36.592+0.4864-1+0.397X1-2。回归分析表明,荔湾湖公园的座椅密度和可活动空间百分比对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由表(表3)和可见,R2=0.477>0.4,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其中标准化系数0.567、0.381 分别为X2-1、X4-1的回归系数,-1.062 为常数项。
表3 逐步法回归模型拟合度汇总表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与两个环境因素的线性关系方程:Y日均=-1.062+0.567X2-1+0.381X4-1。回归分析表明,晓港公园的节点空间植物种类数和座椅密度对日均瞬时游憩游人频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对越秀公园、荔湾湖公园及晓港公园的回归分析总结(图3)。
图3 回归分析结果汇总图
影响日均游憩活动的公园环境设计因素是研究的核心,它反映的是公园游憩活动的全面综合情况。从研究结果中可得知,越秀公园,节点空间质量、可活动空间百分比与日均瞬时游人频数呈显著正向线性相关;荔湾湖公园,可活动空间百分比、座椅密度与日均瞬时游人频数呈显著正向线性相关;晓港公园,座椅密度、植物种类数与日均瞬时游人频数呈显著正向线性相关。因此,座椅密度、植物种类数、可活动空间百分比及节点空间质量是老城区综合公园游憩活动的环境设计影响因素。
本文建立因变量(瞬时游人频数)和自变量体系因素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三个公园日均时间类型中拟合效果最理想的回归模型,并求得具有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首先,活动空间的占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一个高效利用的空间可以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游人。为了最大化这一空间的效益,建议对现有的节点空间进行综合考量,根据其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其次,座椅的配置和密度对于增强公园的吸引力至关重要。考虑到游人的“人看人”习惯[2],合理的座椅布局可以增强公园的互动性和舒适度。第三,植物的多样性为公园增添了色彩和生机。考虑到植物对于游憩环境的贡献,建议引入更多观赏和芳香植物,以丰富公园的生态和感官体验。最后,空间的总体品质是决定游憩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游人的整体体验,必须关注并优化公园的硬件设施,如座椅、铺装和植被。总之,为了提升老城区综合公园的游憩价值,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涵盖了空间利用、设施配置、植被选择和总体空间品质。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园既美观又实用的环境价值。
随时代演变,老城区的传统规划已不适应现代公共服务需求。为促进“老城更宜居”,物质空间的策略性规划成为关键,旨在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这其中,综合公园作为核心公共资源,其使用效率和质量尤为重要。高效利用要求公园内部空间能满足高频和多功能的使用需求[3]。如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增强公园的吸引力[4]。而公园的优质性则反映在为游客提供的整体品质体验上。环境视感,尤其是软硬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塑造这种体验的关键。因此,深思熟虑地规划植物搭配与景观小品的布局,以提供细致且高效的公园体验,是提升老城区居住品质的核心策略。
综上所述,老城综合公园的环境改善更应以“绣花”的模式进行考量,以符合当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的造景手法,依循“加减乘除”的精准施策进行改造。加,增加必要的服务性配套设施,使空间功能更加复合多变;减,梳理环境,去杂呈净;乘,用跳跃的思维作指导,理念创新,革故鼎新,使空间得到高度整合与高效利用;除,根除现状环境的脏乱差等不协调之处,实现空间质的飞跃,让综合公园内部环境焕然一新。只有这样通过全方位及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序渐进的完善老城区弥足珍贵的公园绿地,发挥老城综合公园环境资源的最大价值,让老城“不掉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共同发展,创建更良好的老城宜居生活环境,这也是规划设计者一直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