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内外材料,强化学生情感共鸣

2023-11-26 05:00陈丽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梁启超资料课文

陈丽芳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立足点,但教师又切不可仅依赖教材,特别是对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或者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经验难以理解、理解得不够深刻的文本,需要教师借助教材内外资料,充分且多维对文本做必要的补充,协助学生搭建向文本深处漫溯的支架,以情感的共鸣,带来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共振。以《少年中国说(节选)》而言,写作年代久远,要以补充资料为媒介,减轻难学、枯燥印象,充分发挥资料拓展在课前引学、课中化难、课末突围环节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准确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忧思和期盼。

一、以单元导语为先导,确定爱国基调

单元导语隐含关键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提炼单元导语的要义,提取教学重点,生发教学路径,实现深度学习。但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单元导语时,很多教师一语带过,少部分人甚至视而不见。事实上,单元导语不仅能让单元脉络清晰明了,更让教学目标明确细致,让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本单元单元导语引用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要体会这种爱,必须恰当补充诗人的经历以及当时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面资料的整合,走进时代场景,走进作者内心,激发拳拳爱国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明白,《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作者梁启超就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是对“少年中国”发表的言论和主张。爱的深沉化作梁启超的滚烫血液,在每一个爱国人士的心中翻涌,便是这篇文章的不朽之能量,永恒之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与文本和作者产生了联结——我们都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二、补足扩展资料,展示更大空间

(一)补作者信息

可布置情境任务——完善中华英杰“云展馆”信息,请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英杰卡”中的梁启超的出生年月、主要事迹和人物评价的填写。通过课前课外资料的联读和资料卡的展示,学生对梁启超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为本文的学习及感受思想感情做好了铺垫。

(二)补时代背景

探究少年和中国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才能产生文化理解,与作者共鸣,形成独特而丰富的阅读体验。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是文本省略没有交代,需要扩充的地方。可出示四段介绍“那时的中国”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旨内涵产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

1.政治方面: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每一条都是我国被欺负侵略的证据。此时的中国跪地求和、忍痛割地、忍辱赔款……没有一点文明古国的颜面,没有一点巍巍华夏的尊严。

2.文化方面: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夺烧杀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此时的中国令人更感屈辱。

3.軍事方面:1877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战败,然而清政府却允许法国将铁路修进中国内地。此时的中国令人更感悲愤。

4.经济方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肆屠杀,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人民负担更加沉重。此时的中国令人更感无望。

如此补充,帮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感受到那时中国的贫穷落后、满目疮痍。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想用什么词描述1900年的中国?”“贫穷、蒙昧、落后、弱小、可怜、卑微、黑暗、艰难……”学生痛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哀于血流成河的街道,悲于妥协腐败的政府,愤于昏愚懦弱的民众,对梁启超充沛有力的情感源头豁然开朗,进而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以及对少年中国的强烈愿景!

(三)补时事政治

通过出示现代中国杰出人物的相关事迹、时事政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当下时事热点,从而移情于“境”,升华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梁启超对中华的热爱与自豪,唤起爱国热情,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奋斗!找准与当下的联系,观看《中国崛起》等视频,结合学生课前对今日中国之成就的回忆,为课堂“添柴加火”,将语言的内在情感迁移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理解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脊梁,国家是少年的依靠和保障。“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十指相连”,知道中国少年承担着复兴少年中国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进而思考:今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还有必要再学习这篇文章吗?引导学生明白,作为中国少年要时刻警醒自己:少年强则国强,用自己的勤奋与才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再次诵读课文,课文便由一篇时代遥远的文言文转变为发奋图强做栋梁的“请愿书”,生长出新时代少年的中国梦、报国志,让文化自信落地生根,爱国精神薪火相传,实现了“入文”到“出文”的跨越。

(四)补文学常识

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久远,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在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文学的鉴赏。通过对字词音韵知识的补充,致力于让学生在诵读中,从遣词造句、语言节奏、语言风格、句式长短等感受欣赏的同时,做到文字、文学、文化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建构,如文章第一自然段利用多个排比开篇,犹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第二自然段则由四字句组成,句式匀称,对仗工整,重叠排比,层层推进,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四字一句、逢双押韵,读起来铿锵有力。每一句的韵脚都押“ɑnɡ”韵,表达意境开阔的景象和深远、悠长的情感。第二自然段丰富的修辞也值得深入探讨:8个瑰丽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展现了一种少有的雄浑气势,梁启超就是用这样一长串的排比,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对少年的希望和赞美,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文段结尾齐整、美观、富有韵律的对仗手法,激起了当时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斗志,铿锵有力的文字让情感隽永绵长。

借助语言文字的描写,引发学生联想、想象,将脑中的表象整合,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文字中蕴含着的感动与深刻,更要读文字外所传达的空白与悠远,还要读作者细心收藏起来的精致与匠心。朗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思考,在诵读中领悟情感,在诵读中陶冶心灵。笔者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与观点的意向,以运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为支撑着力点,讨论交流这些事物跟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从而明确作者选择事物意向。再借助图片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读出作者心中少年中国的美好,坚定了携干将之锋芒的少年中国绝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之信心,坚信中国必然崛起,前程似锦,不可限量!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本文文字优美、说理透彻、论证有力、气势磅礴、情感激昂,对于学生语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恰逢其时地结合教材资料,则是为课堂学习锦上添花。于单元而言,学习提示、阅读链接、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版块都是助学同类课文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思想高度,窥探情感深度,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注释与课文发生互文作用。注释具有重要的导学、拓学、示学价值,是学生自主预习的坚实后盾,本身就是一种资料的形式。《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是一篇半白话半文言的文章,但仍属文言文范畴。与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相比,本篇课文篇幅更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课文注释就尤为重要了。教学时,引导学生扣住“伏流”“腾渊”“啸谷”“初胎”“发硎”等难理解的词,了解当时中华和现代中国的共同之处,同时也给学生收集资料指明方向。以本篇文章教学设计为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义,便于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新知。组织学生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借助注释,扫清阅读障碍。多元赏析,突破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在自己理解不了的句子旁做标记,然后前后四人结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发现先分写,后总写的构段规律。

(二)营造语境,理解象征寻找规律

语文课堂聚焦语言运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以采用圈画事物、讨论分类,发现语言现象,探究语言运用规律的路径学习,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那样朝气蓬勃,富于青春活力,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再以小组合作自读文本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圈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中国?”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变得鲜活起来,借助文字的描述让词语扎根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用“我看到了(   ),感受到了(    )”“少年中国就像(    ),它预示/象征着少年中国(    )”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紧接着运用句式“啊!这才是我心中(    )的中国!”将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一吐为快,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师生互诉,读出梁启超心中理想的中国,直抒胸臆。在朗朗读书声中,发掘和表达语文的美,把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

四、借作业的拓展性,持续内化情感

教学要由课内走向课外,笔者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选做:

请以现世的强盛中国回应先生的期待,给梁启超致信一封。可以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祖国强大的资料:生态环境、军事力量、基建速度、人工智能、航天技术……

少年强则中国强是炎黄子孙的呐喊,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肩上的责任,希望向阳而生的你们牢记这份责任,以“強国梦道路上的英雄事迹”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

两份作业的设计均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强化对课文的感受,促进学生能力进阶。与梁启超“隔空对话”中,互相解答时代的叩问:以往昔救亡之梦想激发复兴之使命,以今夕盛世之荣光告慰先烈之希望!以少年之心报少年之志,以少年之志披荆斩棘!

五、结语

资料的结合,推动学生语言思维的觉醒,强化深度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帮学生牢固地完成学习的目标,最终达成强化核心素养的教学妙用。但要帮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不是随意的,如果不经筛选直接在课上交流,不仅耽误时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要将搜集的资料筛选和提炼。教师要从教学价值出发,遵循助学原则,想方设法适时、适度、适切地用好、用活资料,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深层理解文本,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梁启超资料课文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背课文的小偷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背课文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