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暐博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篇,每次阅读都很沉重,尽在“停止思想了”。
对马克思“停止思想了”,我随悼言而沉恸,因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随之,我生发了人活着而“停止思想了”的沉吟,因为活着而阻塞、放弃或泯灭思想,预示人在凋敝。
呼吸、心跳、思想,人活着的标志。但是,呼吸、心跳停止,人必定死了;思想停止,人却要么死了,要么活着。这活着,分为两类:一则思想停止了,躯体还活着;二则躯体没了,思想还活着。后者,非生前有艰苦卓绝的思想不可,已殒殁的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等等无不如此,他们身躯消亡了,思想依然在服务人类;前者,躯体活着却没了思想,少了灵魂,如若还像祥林嫂“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那就悲哀了。咱们寻常人等,不见得强求做后者,但当见得呼吸着、心跳着,同时思想着。
何为思想呢?既是思考,属思维活动;又是观念,属思维活动的结果。通常,提及思想,人们会迅疾想到后者,我则更多想到前者。因为,没有思维活动便没有其结果,而且它是人活着的现在进行时。换句话说,人要有观念,先得有思考,思考着即在思想着,思想着即在活着。
思想着,实则是这样的逻辑流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获得自然、社会的信息储存大脑,形成“记块”;“记块”被生物钟提示功能提取,存于思维神经中枢形成“忆块”;“忆块”被定向组合起来,形成“思块”,又叫思维或思考、思想。照此流程,思想着实质上是觉、记、忆、思联袂做出能动反映。譬如咱们看花,眼睛睬觉了花的颜色、形态等信息,储存在大脑,先是记住,然后忆想,尔后思考美或不美。这样,咱们便思想着花了。有了类似思想着,才产生花美或不美等观念,显示咱们在能动地活着。
显然,思想着是件要紧事。除了产生观念、标志活着,它还叫人有力量、有尊严。巴尔扎克“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帕斯卡尔“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说的就这意思。不过,这里的力量,不是力气,而是心境、行为的张力;这里的尊严,不是尊贵的身份,而是权利、人格的被尊重。这两样东西,靠强势或乞怜难得着,多半得靠不懈怠、放弃、泯灭思想来成就。试想,没有思想着,哪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王阳明“知行合一”,孙中山“天下为公”,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崇高的力量和尊严?咱们思想着,无疑在丰实、宏阔心境和行为,起码在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因而当如帕斯卡尔诲言——“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好好地思想”,可謂醒人恒言。细想,它有两重寓意:一则“好好地思想”,且莫问逆境、顺境,尽管未必见仁见智,总能宗心自然、社会、人文、实践等沃塬,舒展觉、记、忆、思等翅膀,活泛地思想着,让思想着成为人生旅途常态,抑或存在方式;二则“好好的思想”,必当问得瓜、得豆,尽管可能思绪跌宕,总能赋予积极态度、正态取向,让“好好地思想”孵出“好好的思想”或“正确的思想”,释放正能量,继而正向启智自己抑或他人。我想,人的活着需要有力道,人的生命需要绽放理性美,而它的成全恰在“好好地思想”和“好好的思想”。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思”,原本由心、囟组成,囟就是脑门;“想”,则古今均为“心中之相”。照此会意,思想的居所在心、在脑,亦即思想乃心脑之事。这意味着思想或不思想,别人看不见摸不着,全由自己自觉做主。只是,咱们的活着,该是有能动、有观念、有力量、有尊严地活着,最好做“思想”的主,而不是“不思想”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