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英
开学了,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领到一本本装帧精美、飘着油墨香的新书,学生们更是兴高采烈,爱不释手。
这时,我发现有两名学生一直沉默不语,且面露不悦之色,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或碰到什么不幸的事情。我连忙跑过去细问缘由。他们都不作声,努着嘴,手持着面前的课本。我拿起来一看,原来他们拿到的课本中有几本是皱着的。这并不奇怪,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到教导处领来的书中,几十本一扎,每扎两头的必然有皱巴不平整的书。我不好责怪他们,开学第一天就碰到这么件事,难免扫兴,况且他们并没有提出要调换,还是比较能克制的呀。但是我却陷入了沉思: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是班主任随时注意把握的,一开学就心境不佳,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个别疏导,说总有少数同学会碰到皱书的,下次就不一定碰到了;如果下一次再碰到皱书,一定设法调一调。接着我又指导他们如何用重物把书压平,并说用一段时间就不觉得皱巴了。然后进一步指出,关键不在书是不是漂亮,而在于学习成绩好不好……可是我总覺得学生不快的心情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我思索着,探求着,能不能让学生欢欢喜喜地拿皱书,高高兴兴地“吃亏”呢?……
第二学期开学,又到发新书的时候了,新书中自然又免不了有些皱巴的。我没有像上次简单地分发,而是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看,这里每扎书顶头的一本都是皱巴的,就是第二本也不怎么平整。刚才我到教导处领书时想挑好的,可是又想,我们班挑了好的,不就意味着把差的推给兄弟班级吗?作为一个集体,我想我们要讲风格,大家说,对不对?”
学生们个个都赞成我的意见。我又接着说:“作为我们这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应该发扬风格,我相信,这几本皱书,大家都会争着要的,是不是?”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
我又接着问:“那么,我这几本书发给谁呢?”
“我要!”“我要!”“我要!”……几十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教室里一片沸腾。
我心头不禁一热,我为这些孩子纯真的品行而感动,也为自己“借书发挥”教育活动的顺利而高兴。
“可是这样的书毕竟太少了,你们看,不过就这几本。”我说。
孩子们发出一片惋惜之声。
“这样吧,我们就依次发,轮到谁,就给谁,好不好?”
学生们不得不同意了我的办法。开始发书了,我看得出他们都在注意那几本皱巴的书,一双双眼睛流露出渴求的神情。
发书的结果自然不必说了,拿到皱巴书的学生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人,也成为全班令人羡慕的人。
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两次发书结果不大一样?细想起来,有三点:
第一,意识上的区别,即有无德育意识。前次是为发书而发书,这次是捕捉了发书这一德育的良机,对学生进行了克己让人的教育。
第二,时间上的区别。前次发书工作做在后头,被动了;这次发书工作做在发书前头,主动了。
第三,方式上的区别。前次发书后的工作虽然也是一种教育,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但这种教育是消极的、说教式的、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次发书前的教育是积极的、激励性的、普遍性的,是在德育领域渗透竞争色彩的做法,巧妙地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为主的原则,并把发书这件小事与班集体的建设、班风的培养联系起来,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善于发现并调动学生良好的品德因素,运用学生好强好胜急于表现的心理特征,适当引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发书是这样,发作业本也是这样……在所有涉及学生间的利益、学生和集体间利益的问题上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