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要论述要义初探

2023-11-26 05:00潘洪娥潘好香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潘洪娥 潘好香

摘 要: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光荣历史的重要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擘画了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清晰路线图。革命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自信,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互促互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与在发展中保护;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系统性推进的顶层设计,深化系统性研究工作,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的科学方式方法,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党建引领下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革命文物融入人民大众文化生活。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K87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3)04-0018-10

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光荣历史的重要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深刻揭示革命文物的资源禀赋、价值意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特点和发展路径,明确提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管理体制、机制、法规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符合国情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新阐释,是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律的科学把握,既管发展大局之“总”,又管实际工作之“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价值意蕴:革命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自信

“无其器则无其道”。作为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性、革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1]“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这两段话对革命文物的核心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刻阐发,彰显了革命文物承载着的历史文化自信。

1.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信仰

革命文物是精神标识和国家名片。文物或者说历史文物,依据时间早晚分为古代文物与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是中国文物古迹中非常特殊的一种类型。202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革命文物”不再隶属于“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而是作为单独的一种文物类型和近现代文物并列,特指民主革命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政党、政权、军队、团体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所遗留的重要的遗址、纪念建筑物以及遗物等。[3]由此看来,革命文物与革命高度相关。革命因革命的对象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狭义上讲,革命是一个新阶级推翻另一个旧阶级的行动,一个阶级中的一部分人通过无情的革命斗争创建政权,创设新的政体,并梦想着以此改变整个民族的面貌。广义的革命是指人类社会中无形和有形的重大变动,包括改变自然和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意味着在政治上开创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因此,革命本身就孕育着指向理想中的未来世界,革命者都有一种革命信仰,即要创造一个“新时代”而不惜抛弃自己的一切!那么,作为革命载体的革命文物,凝结着人们持续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映射了建设成就的源头,承载着革命的信仰,是人们内心的红色灯塔,它指引前进的方向和光明美好的未来。

2.革命文物蕴含着历史文化自信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在哪里?在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视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重若千钧,特别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的红色底色永不变色,保护利用好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物,用革命文化升华全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保存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这些精辟的论断,把握和点明了文物的核心价值,即“历史文化价值”。

从物态上把革命文物分为可移动革命文物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革命遗迹遗址旧址等纪念建筑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革命标语、革命文件等遗物。从形式上来看,这些革命文物大多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物品。看似普通,但革命文物蕴含的意义非凡,每件文物都是富有生命的个体,都有其背后的鲜活故事,急切需要进行保护。如“半床被子”,从物质形态上来看,它是从一件普通棉被上裁剪下来的半床棉被,但在80多年前的艰苦岁月里,“半床被子”并不仅仅是“半床被子”,它背后所诠释的故事朴实深刻,表现出三位红军女战士与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深”,揭示了红军女战士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而因半床被子始终对共产党抱着坚定信念的军民良性互动关系,更镌刻着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革命信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半条被子”故事时所说的,“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4]。由是言之,革命文物是形式上普通常见而本质上意义重大的鲜活生命体,是我们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物凭证,见证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斗的苦难辉煌,蕴含着坚定的历史文化自信。

3.革命文物是以文化人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5]这段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刻地揭示出革命文物的理論价值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来说,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革命文物的功用受其本身价值高低制约,其作用大小由革命文物价值的高低所决定。其功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史料功能、借鉴作用等。革命文物作为一种有形的物体,是研究再现革命历史进程形象而生动的实物史料,可以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此意义上讲,它是比文献资料更有价值的特殊史料。比如国家军事博物馆里有“一根小小的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刻着80多个地名。从外形来看,其仅仅是一根1米多长、直径约25厘米的普通小竹竿,但它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一根意义非同寻常的小竹竿,它陪伴着山东省莱东县(今莱阳市)支前民工唐和恩在支前路上走过山东、安徽、江苏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记录了山东人民支前的足迹,是几百万民工所走过的艰苦而光荣的战斗历程的缩影,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见证。所以说,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文化遗存,或者说物化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6]

从实践上来讲,革命文物是“正在书写未来的见证物”,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反映阜新“万人坑”遭破坏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应当受到严格保护。”[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革命文物的教育作用。革命文物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革命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历史印迹,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史印记,表达出人们既要纪念过去的成功,更要开启前行道路的强烈愿望,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二、基本要求: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互促互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其特定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对保护革命文物的体悟,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16字方针,成为新时代保护革命文物的基本要求与根本遵循。

1.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与在发展中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具有万年以上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提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8]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革命文物不同于一般历史文物,作为无可辩驳的革命历史证明材料,它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革命文物保护的核心在于体现其内在价值。与利用相比,保护是前提,是基础。因此,要秉持保护革命文物就是保存革命历史的理念,坚持“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三大原则,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针对“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这三大原则,“真实性”是首要原则,“整体性”是重要原则,而“发展性”或者“传承性”是在前两个原则基础上的独有性原则。真实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都突出强调保护原貌的重要性。真实性保护强调文化遗产本身的真实性,不歪曲历史本原,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9]。“修旧如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物保护理念,体现出他超前的革命文物保护意识,抓住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新中国第一部保护文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都提出了保护的目的,即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要制止新的破坏。显然,保护是在保存基础上修缮。但这里必须明确一点,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杜绝教条主义的极端保护方式,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并不等于“不动”革命文物,而是在“最小干预”基础上实现保护利用的目的。发展中保护突出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看待革命文物。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3年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体保护工程时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10]

所以,在秉持正确的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的同時,要管理好、利用好革命文物,以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的价值。

2.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文物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文物的权力、义务及责任。地方政府应该把文物保护放到城乡规划、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采用一票否决考核办法,建立起文物保护终身责任制。

各级党委政府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主体,但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仅仅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人民大众全员广泛参与,才可以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民参与革命文物保护的大格局观,很多地方也探索提出“多线全民护宝”体系,实现“红绿蓝”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前瞻性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思想,更是身体力行保护革命文物。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因拍照而过于靠近文物的记者:“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12]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的高度敬畏之情。

3.重视法律制度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作用

思想意识重要,但治理之本还在乎制度。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仅需要全民的高度自觉保护意识,更需要法律制度的根本保障。

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进行了法治化改革与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通过后进行了五次修改,将保护文物写入宪法,建立了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法治化举措为革命文物得以有效保护利用筑牢了一道有力“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挥法律制度对文化遗产保护作用作出强调,“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13]。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支持下,文物工作法治化进程全面推进。目前,包括山西省、山东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北省、广东省等在内的多地出台了有关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以及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成为革命文物安全的制度堡垒。

三、实践路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认识,形成了革命文物保护的思想自觉和思想主动,而且为走好新时代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拟定了路线图。

1.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提升。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1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15]的总体策略,保护好长城文化遗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既保护文物、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革命文化纪念地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关注传统工艺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6]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拟定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

在国家出台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的基础上,各省、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加强统一设计规划,加快推进出台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拓展拓宽各地区革命文物的范围,因为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正在渐渐老去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其留存的革命物件正在慢慢遗失。在注重挖掘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的文物资源,显然,它们也是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时代特色与实践特征。但是,只做加法不够,还要适当地在做减法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要加强各县(市、区)、各地方呈现革命文物的红色展馆的独特性建设,对有些重复的展馆及其内容做好减法。

2.加强革命文物的系统性研究工作

系统研究是做好“双创”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加强研究工作。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把凝結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加强研究和利用。”[17]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18]。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研究工作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弄明白搞清楚其背后所蕴含的大量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信息,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和伦理价值,才能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因此,应加强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对革命文物研究的扶持力度,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党史研究者和公众公开可以公开的档案史料。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革命文物蕴含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用史实说话,以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3.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科技手段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效与保护的方式方法有着紧密联系。首先,做好基础性保护。通过监测控制环境,着力改善文物保存的条件和环境,在保护中要注意防潮,抑制病害发展。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保存微环境质量调控技术,为珍贵革命文物配置恒湿的储藏柜和保护囊匣等,从而在最小干预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文物腐蚀损失速率。

其次,引入高科技创新革命文物修缮方法和技术。相当比例的革命文物是复合体文物,其材质的复杂性等对实施革命文物保护操作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革命文物修复修缮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保证革命文物各种历史信息的安全与完整,要消除潮湿病害等隐患,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原貌。“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19]

再次,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云平台。我国的革命文物资源基本是以行政区划分的,各省各地区资源十分分散。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和国家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会消失,而且从宏观上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讲,分散的革命文物资源不利于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宣传,加快推进文物资源多维数据化、智能化成为时代课题。使用空间虚拟成像、三维建模技术或3D扫描打印技术或云服务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异地的革命文物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异地共享,而且可以对珍贵文物的数据进行长久保存,还可以便捷、准确、快速地提取文物存档信息,同时也避免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重复投资,以减少财政成本。

4.促进革命文物融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革命文物是关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的纪念性遗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着群体的民族记忆,文物本身是有感情的,也更容易让民众感动,更容易教育人打动人启迪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20]这就指出了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实施的重点。

其一,切实把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融入主题教育。革命文物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上的“革命历史遗存”,它还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未来的意识形态,这是把革命文物融入党史等主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在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与承载鲜活故事和革命历程的革命文物对话中,强化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其二,切实把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融入青少年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少年利用革命文物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明确指示。2010年7月21日,他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青少年学生课堂教育之外的打卡之处,即是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在青少年思想引导和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其三,发挥好革命文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作用。根据革命文物传承客体的需求特点,把本地的革命文物等物态载体进一步细化为与这些主体相对应的文物展示模块,及时更新革命文物数据库,免费向社会大众公布,易于广大观众查阅利用,做到真正能查能用,让人们在观看革命文物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活生生的革命历史,红色基因在不刻意不经意间得以代代传承。同时,革命文物融入生活要避免出现“博物馆化”。要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积极搭建平台,拓展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好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宣传、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采集,通过图像、视频影像、动画、虚拟现实等形式契合自媒体平台应用,拓展馆藏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的传播应用范围,把历史知识告诉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使得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推动党建引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创新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场极其复杂的集体行动,需要多层次多主体多元领域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体系,一般由主体要素(包括与革命文物有关的党政管理部门、文物保护单位、科研机构、教学培训机构、企业等)、功能要素(包括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政策法规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21]其中,强有力的组织者发挥动员引领作用,无论是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财政政策保障支持,还是整合相关研究领域、技术领域资源,都需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问题。应该依据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点工程、重点任务,秉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的原则,增强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的整体效应,构建共建共享、群众参与的大格局。

6.加强革命文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習近平总书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22],这对如何做好革命文物的“双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在结合中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坚持“双创”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的融合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23]。文物蕴含的文化是文旅发展之魂,全国很多地区都以此为基点探索文旅发展模式。比如,江西率先提出“文物是旅游业的支柱”,江苏省提出“红”与“绿”结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模式及社会公益为导向的模式。[24]但必须明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明确红色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对革命文物等历史文化资源心存敬畏,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在有效合理合法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开发,做好统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的大文章。

坚持“双创”找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由于革命文物与革命根据地这种天然的联系,许多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我国革命老区,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是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革命文物”足迹中蕴藏着“谋划乡村振兴”的“大乾坤”。他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要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让蕴藏“源”“根”“魂”的革命文物“活”起来,弘扬传承好红色基因,可以富裕一方百姓,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很多革命老区都在探索革命文物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子。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不断创新红色研学旅行模式,红色旅游品牌矩阵日臻完善。山东威海近郊的文登营镇,依托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红色胶东馆、威海干部学院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旅游+近郊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方式开发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和艺术作品是重头戏。对于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的创作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革命文物承载的血与火的战争已经远去,但舞台艺术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文物内涵。那么如何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加大文创工作力度?艺术文创产品到底如何创?近几年,春晚上演的呈现传统文化的舞台文艺精品,如《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持续“破圈”“走红”。临沂也推出了诸如《沂蒙·这片热土》《福大妮和山杠子》《燕翼堂》等文艺作品,为观众带来了舞台艺术享受,更激发了人们走近革命文物的消费热情。目前,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正式揭牌,实现了文物走进剧院、文艺表演走进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博物馆实现了跨界合作……这些都是唤醒沉睡文物且满足受众诉求的灵动方式,给推进文创产品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思考与借鉴。

结 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极具全局性和前瞻性,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的新发展,又促进了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新征程上,我们相信,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党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必将以更加深沉的历史文化自信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6]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N].人民日报,2016-04-13.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0.

[3]高英民.石家庄文物大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

[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5][11][2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5,715,716.

[7][9]隋笑飞,吴晶晶,周玮等.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5-01-10.

[8]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0-11-16.

[1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80.

[12]张敏彦.博物馆何以重要?习近平“打卡”告诉你[EB/OL].新华网,https://www.xuexi.cn/68f0304427d 381c4c9cbe63b326141f2/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2018-05-18.

[13]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

[14]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7-30.

[15]解读《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原址保护!原状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1-25.

[1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17]瞭望·治国理政纪事|陕西践行让文物活起来[EB/OL].新华社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432831452995305&wfr=spider&for=pc,2022-04-18.

[18]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件事在习近平心中有多重?[EB/OL].人民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1327447697701442241&item_id=11327447697701442241,2020-06-13.

[19]阮锡桂等.在保护与传承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N].福建日報,2021-07-30.

[21]卢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

[22]马吉芬.用心用情用力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N].人民日报,2022-03-30.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311.

[24]董敏,倪卫红,白宁.江苏省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实证研究[J].东南文化,2006(06).

(责任编辑:孙开庆)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2年沂蒙干部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沂蒙地区主要战役遗迹遗址保护利用研究”、2022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山东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2022XTN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洪娥,沂蒙干部学院沂蒙精神研究部副教授;潘好香,中共临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对革命文物鉴赏的思考
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革命文物藏品的保管保护研究
馆属革命文物复合价值的研究与爱国主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