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路径探索

2023-11-26 05:00罗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阿坝州

罗眉

摘 要:2021年国家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分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本文首先构建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动力支撑模型,然后对阿坝州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从人—地—业要素互馈的角度查找难点问题,提出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可行路径: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建立文旅融合示范区规划体系、健全红色文旅融合法规体系、培育红色文旅产业主导的“红+绿”产业体系、完善红色文旅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阿坝州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3)04-0064-14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2017年首创的概念,是根植于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现实环境的大型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思想[1]。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国家文化公园中唯一一个革命主题的文化公园,其建设范围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国内学者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多结合地方实践,主要从规划要点探究[2]、需处理好各种关系[3]、注重红色教育属性与绿色经济属性协调发展[4]、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建设路径等展开讨论[5]。有学者认为可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欧洲文化线路相关遴选标准和管理模式[6]。其中,基于文旅融合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板块和重要内容,学者们从产业融合创新[7]、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8]、文旅融合实现路径[9]、对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及游客满意度测评等方面展开了研究[10]。2021年8月,国家出台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分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然而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尚属于“目标定位”,暂无建设标准,如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不仅亟待理论诠释,也需要实践探索。

四川省阿坝州是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相继经过、留驻、转战的地区,历时16个月之久,是长征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最艰苦之地,是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凸显之地,是三军同道北上抗日的战略之地,是平等团结民族政策的實践之地,是长征精神最高规格的纪念之地。阿坝州13个县(市)全部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内,面积约 8.42 万平方公里,包括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阿坝州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区域,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动力支撑模型

从空间维度来看,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文化记忆重构和沿线区域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立足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记忆的复原和文化场景的营造重塑沿线文化景观及其所处的文化空间的结构形态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11]。因而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大功能区之一,文旅融合区必然会涉及“人、地、业”三大核心要素,这三大核心要素有空间属性,存在着“人—地—业”系统架构,三大核心要素如何在结构和功能上协调发展,实现价值共创,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点。据此,本文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12],尝试构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动力支撑模型。

人—地—业要素水平与结构,决定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水平。要素水平高且结构匹配合理,则示范区生产要素充分,地域功能就强,发展动力就充足。从“人”这一要素来看,文化空间生产、营造只有通过群体和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记忆实践才能存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离不开群体和个人基于文化和身份认同意识的文化记忆重构行为与建立在空间生产和再造基础上的文化空间生产活动,这恰恰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参与主体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他们共同融入集体记忆的国家文化标识建设中。值得注意的是,长征沿线居民是长征文化传承的活载体,应该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共建共享者和日常维护者。“主体内生力”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意愿与能力上。从“业”这一要素来看,示范区要有“物质支撑力”,即文化空间的生产活动。通过文旅深度融合不仅培育丰富的业态,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的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通过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发挥,长征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空间生产实践将得以持续。从“地”这一要素来看,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和社会环境(文化资源、国家政策等)影响,示范区的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环境支持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体现了“国家性”,是从国家层面通过对与长征相关文化记忆的发掘和激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以此达到维系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目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自上而下推动国家顶层设计在长征沿线各地的落实,鲜明地体现了国家运用公权力重整文化秩序、谱写时代话语、完善文化治理的目的和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国家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先后涌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驱动着长征文化空间的生产和文化景观的再造。因而,文旅融合示范区的建设动力关键是来自人—地—业要素保持畅通有效的互馈,通过相互作用来优化要素数量组合与空间匹配关系,提升要素能力,培育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内在动力(见图1)。“人”的在地性是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活力之源,“地”是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客体要素,共同催生了作为主干和基石的“文旅+”全产业链融合,三者的交互协同保障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多元价值的实现。

二、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践探索

(一)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1.阿坝州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丰富

(1)长征文物

经统计,阿坝州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征文物共计60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文物类型涵盖了会议会址、石刻标语、战场遗址、交通设施、驻地旧地、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多种类型遗存。

(2)长征主题展示场馆与纪念设施

阿坝州现有长征主题的展示场馆及纪念设施共计26处,其中各级别展示场馆10处(见表1),纪念性设施16处(见表2),是目前阿坝州长征文化展示、纪念的关键载体。

(3)与长征相关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经过阿坝州,翻雪山、过草地,在与当地群众长达一年多的互动中,流传了“红军过夹金山、周总理治病、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一个糌粑盒、卓克基土司官寨轶事”等长征故事,目前统计的主要长征故事有39项。

(4)与长征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坝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非遗”项目73个,州级“非遗”项目457个,县级“非遗”项目80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82名,州级371人;已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3个、州级20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红军长征在阿坝州期间,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密切接触,并得到藏羌人民的广泛支持,产生并保留了一批与长征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为红军将士治病疗伤的传统藏医藏药、羌医羌药,与红军共同欢庆所举办的锅庄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红军在阿坝州与当地群众之间紧密团结的革命情谊。

2.旅游业是阿坝州及各县的支柱产业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拥有高原湿地、草原、沼泽湖泊、干旱荒漠和森林等多种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了阿坝州特有的嘉绒藏族文化、安多藏族文化、古羌文化、茶马文化、江源文化(长江、黄河)等,是阿坝州人文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坝州有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A级景区83个(国家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8个、3A级景区49个、2A级景区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天府旅游名镇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阿坝州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41个。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阿坝州及13个县三次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又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见表3)。

3.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

阿坝州承载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国家战略,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给予了阿坝州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系列国家战略中,文旅融合是重要的板块和核心内容,目前已从国家、省、州、县四个层面初步搭建起支持阿坝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见表4)。

(二)阿坝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

结合阿坝州情,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阿坝州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协调推动全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和着重研究解决有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包括统筹全州长征主题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规划与保护、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与管理、红色景区宣传与营销、旅游人才开发与培训、环境综合治理与提升等建设保护、运营维护、机制创新等若干方面工作。各县也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建县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

2.科学编制规划

对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省阿坝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以阿坝州长征历史路线、长征文物及文化资源分布情况为基础,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阿坝州段划定为六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1个、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5个(见表5),突出各自创建特色,形成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3.畅通交通体系

交通的可进入性是阿坝州开展全域旅游的关键。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畅通交通体系,完善配套设施。若尔盖县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 G213、XU03、Y557、X036 等现有公路体系,以及即将建成的成兰(西成)铁路和规划的若尔盖通用机场,构建若尔盖縣内外联动的交通体系,支撑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交通路网;红原县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红原机场,打造阿坝州西北片区的旅游集散目的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依托 S209、S302以及未来规划的成(都)格(尔木)铁路、马(尔康)红(原)高速、红(原)松(潘)高速等铁路公路设施,与马尔康市、若尔盖县、阿坝县串联,构建内外联动的交通体系,助推红原、阿坝、若尔盖三县草地旅游产业发展;小金县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 G351、G350、S217,以及未来规划的小金县通用机场、S450、S451 等交通设施,与马尔康市、金川县、理县、雅安市串联,构建立体交通网络;马尔康市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汶(川)马(尔康)高速、S220,以及规划建设的马尔康通用机场、久(治)马(尔康)高速、S217 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与各县之间全联通的交通体系;黑水县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茂(县)壤(塘)高速、S449、S447、S446 等公路设施,以及未来规划的黑水通用机场,作为与周边县(市)联动的交通载体,支撑黑水县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及未来全域旅游发展;理县文旅融合示范区依托国道 317 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文旅走廊,融入长征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古色”藏羌走廊。

4.推出融合产品

深化“红+绿”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长征+”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推进“长征+生态、乡村、体育、研学”等系列文旅产品的开发。

(1)长征+生态:重点推进阿坝州“红色草原”文化产品的建设,打造全国红色草原的第一IP,建设全国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红色草原,策划一批“红军长征过草地”系列体验产品,包括徒步草原、草原骑行、草原越野等,完善红色草地的指导、宣传、讲解等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卓克基会议旧址、九曲黄河第一湾等10个点位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原、松潘草原入选全国第一批12处“红色草原”名单。

(2)长征+乡村:在阿坝州遴选了一批特色的民族村寨和红军长征村,打造“长征+乡村”的红军长征村示范。目前已科学编制了黑水县泽盖村等33个红军长征村专项建设规划,整合资金1.96亿元,落实项目107个,完工项目69个;形成黑水县羊茸村红色文旅、昌德村党课体验教学、泽盖村芦花会议陈列馆展示等基础设施完善、文物保護利用成效显著、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的示范性、代表性红军长征村。

(3)长征+体育:依托阿坝州最典型的“雪山草地”长征资源,围绕夹金山、梦笔山、昌德山等雪山,以及阿坝、红原、若尔盖等三县草原资源,组织“重走长征路”徒步挑战赛、全民健身健步走、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以红军会师、重要战役为核心,打造“翻越大雪山”夹金山越野挑战赛、“走过大草原”若尔盖百公里团队接力赛等红色主题体育品牌赛事。

(4)长征+研学:依托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建成6条经典教学路线,打造51处现场教学点,形成独具特色的“1院2区10基地+N”的红色研学体系。

5.强化政策保障

(1)强化法治保障。出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规范了全州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传承弘扬、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

(2)优化土地政策。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旅建设项目纳入州、县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重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等方式参与长征公园项目建设和红色旅游开发。

(3)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红色旅游培训,着力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涉旅企业、旅游景区等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导游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适用专业技术人才。

(4)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各级文化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统筹使用和安排。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存在的难点问题

从人—地—业要素互馈的角度审视,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存在以下难点问题:

(一)“人”与“地”互馈的问题

从“地”的角度来审视“人”,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又面临着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但“人”的主体内生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旅融合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文旅融合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不是很清楚,沿袭传统的旅游理念来搞经营,用传统的文化理念来搞开发的比较多。二是文旅融合政策执行不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涉及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仅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程,也需要跨区域协作。由于目前尚未有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规范性、纲领性、指导性的规划,缺乏完善的协调制度作保障,各自为政、各管一方的局面仍旧存在,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管理不精细不严格、流程不清晰不科学等现象,相关部门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从“人”的角度来审视“地”,阿坝州政府对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度重视,把它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来抓,但“地”的环境支持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不够。国家文化公园首要功能是保护和彰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同时兼具文化教育、游憩、科研等作用。然而,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管理难度、经费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阿坝州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开展整体性保护难度较大。有些破损的长征文物不能及时进行维修保护,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临时性维护。尤其是部分保护级别较低的长征文物,更是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文物本体亟待保护维修,周边环境亟待改善与整治。二是政策设计上专业性指引不够。尽管国家围绕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旅提升工程等出台了专项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等,但各地各有关部门出台文旅融合的专项指导性政策文件较少。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多缺少科学合理全面的论证和规划。政府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引导性、指导性、督导性不强,而企业在融合方面的自觉性、科学性、长期性不够。现有长征文物资源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度还不够,长征红色景区质量等级总体水平较低,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

(二)“人”与“业”互馈的问题

从“业”的角度来审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人才尤为匮乏。阿坝州经济落后、条件艰苦,普遍存在着人才引进留不住、本地人才外流的现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点较高,文旅融合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和多种手段运用,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文旅产业尤其需要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具有公共价值创新的政府公共管理人才与具有文化价值创新的创意创造型人才最为稀缺。目前的状况是行业和企业人才培养乏力,专业院校关于文旅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人才供给渠道和供给质量,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缺少相关专业人才。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不健全。目前阿坝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不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有些遗产需要保护性开发,由于资金投入大而无人问津,这势必导致融资渠道狭窄,建设资金匮乏。当地群众虽然有参与发展的愿望,但由于对长征红色文化资源中红色遗址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对本地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征遗址遗迹缺乏足够了解,实践中很难有效参与。

从“人”的角度审视“业”,阿坝州是集深度贫困、生态脆弱、宗教文化浓郁、社会问题复杂于一体的特殊区域,肩负着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重大使命,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着以下风险:一是文化“安全”风险。少数民族文化对内对外开放主要以旅游为载体,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加强思想文化渗透,加剧了地方民族文化与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冲突,也给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和维护稳定增加了极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蜂拥而至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城市游客所承载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模仿效应”,进而解构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人文环境、生存土壤,多元异质的强势文化不断渗透、侵蚀着民族地区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遭到破坏[13]。二是文化资源开发“失序”风险。文化资源开发存在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经济利益导向,缺乏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尊重和保护,缺乏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深入挖掘,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扭曲开发导致民族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極易对民族文化根基造成破坏。三是生态“脆弱性”风险。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指区域旅游的生态容量,即某旅游地在一定时期内其旅游系统能够正常发挥整体功能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伴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大量游客进入导致的“超载”现象日益突出。此外,阿坝州自身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和恢复难度大。例如松潘县,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松潘县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易发,2018年“6·25”“7·10”山洪暴雨灾害、2019年“8· 20”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灾害、2020年“8·16”洪涝灾害、2022年“7·16”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且治理恢复难度较大。四是利益相关者“冲突性”风险。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政府等,他们在共同开展经营活动时,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这就会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

(三)“地”与“业”互馈的问题

从“地”的角度审视“业”,阿坝州“业”的支撑力远远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发展模式单一,没有能够形成支撑该区域发展的文旅产业体系和整体旅游品牌。阿坝州长征文化遗产展示水平不高,活化利用方式单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和综合开发水平不高。长征景区多以场馆、纪念碑、纪念广场单一展示形式为主,部分景区经营停留在遗址参观、图片展览和物品展示阶段,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主题不突出、解说模式化,静态参观游览产品多、深度体验式文化产品少。

从“业”的角度审视“地”,针对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土地、金融、交通等政策不够完善,各地在要素供给上缺乏有效保障。阿坝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交通路网不完善,等级低、密度低、通达深度不够。分散的长征景区之间、长征景区与周边其他重点景区之间交通连接性不强。

四、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可行路径

(一)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目标导向机制。以国家出台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导,在省级、州级层面编制的规划中,以“推进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科学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和制度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强调高标准建设保护和管理运营;二是创新文旅融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建立政策实施联动机制、区域协同管理机制等;三是建立和完善保护性开发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民众共享” 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坚持实事求是,搞好科学论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建立和完善红色文旅项目准入与退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保护与激励、红色文旅产品市场推广、监督评价、多元主体利益共享等方面的机制。

(二)建立文旅融合示范区规划体系

科学规划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坚持全域旅游导向,把握阿坝州长征文化资源特色和时代特征,科学构建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规划体系,关键是要实行“多规融合”,不仅要注重多项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在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等方面高位对接、有效衔接,还要注重统筹考虑长征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带打造的整体性,做好区域之间的协同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做实“红色”载体,发挥其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健全红色文旅融合法规体系

在《国家文化公园立法》未公布之前,着重加强政府监管,从省级层面出台规范文旅融合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红色文旅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开发许可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等,使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借鉴贵州先行探索的经验。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2020年贵州率先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工作,制定出台与建设示范区相适应的法规,从制度上解决红色文化传承、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旅游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2021年7月《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正式施行,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利用提供有力的实施和参考依据。

(四)培育红色文旅产业主导的“红+绿”产业体系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好阿坝州长征沿线的自然生态、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以长征沿线文化旅游业态融合、产业链拓展延伸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红色文旅+”,延伸红色文旅产业链,着力开发长征+体验研学、长征+生态休闲、长征+特色农业、长征+传统手工业等文旅业态,构建“红+绿”产业体系。培育旅游演艺、文化创意、民族文化、主题节庆集群,建设旅游演艺基地、文创产业园区、非遗文化体验中心,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同时,从项目准入、产业发展、金融与税收、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红色消费、对外开放等方面提供引导、扶持、激励政策。进行跨区域产业链条协作,推进红色文旅联盟建设, 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客源共推、市场共拓、品牌共创、实现共赢”的合作理念,互相推荐各地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培训课程,共同发行“红土地旅游卡”,实现长征沿线、革命老区重点景区“一卡通行”,推动红色文旅繁荣发展。

(五)完善红色文旅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

面向阿坝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现实需要,加强人、地、资金、技术等核心要素支持,构建保障支撑有力的要素支持系统。一是强化人才支持。支持阿坝州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立长征文化研究智库,全面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力量,为阿坝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长期学术支撑;加大对长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传统工艺继承人的培育力度;组织文学家、艺术家深入到长征沿线考察、体验生活,采风创作长征主题的小说、散文、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动漫、影视作品等。二是强化用地支持。以阿坝州各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为契机,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用地列入州、县年度土地供应指标,优先予以用地保障。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争取财政支持,积极申请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资金等相关经费,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按职责对口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解决部分建设资金的投入。出台专项政策,对于住宿、餐饮、文化纪念品研发与销售、实景演出、旅游参观游览专线等可全部或部分能实行市场化投资、管理的文旅融合项目,采取特许经营和出台专项鼓励投资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建设、管理、营运;落实扶持政策,对在示范区实施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政策性扶持,切实减轻文化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文化旅游行业经营个体负担。四是强化技术支持。改变单一的长征纪念馆、博物馆、长征遗址遗迹及文物的传统展出模式,采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形成可观看、可阅览、可体验、可感悟的文化场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向世界讲好长征故事。

【参考文献】

[1]李飞,邹统钎. 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J].旅游学刊,2021(01);龚道德. 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缘起与特质解读[J].中国园林,2021(06).

[2]周扬.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要点思考——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规划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2(13).

[3]谢勇. 处理好五种关系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N].中国旅游报,2021-12-08.

[4]马燕云. 推动陕西段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20(Z5);潘娜,马升红. 云南长征文化公园创建:背景·问题·对策[J].创造,2021(09).

[5]毕毅,杨戈.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策略探讨[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21;刘禄山,王强. 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的思考——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为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01);杜凡丁, 杨戈,刘占清. 讲好长征故事 传承长征精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体系的构建[J].中华文化遗产,2021(05).

[6]邹统钎,常梦倩,赖梦丽.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N].中国旅游报,2019-11-05;吴丽云,常梦倩. 国家文化公园遴选标准的国际经验借鉴[J].环境经济,2020(Z2).

[7]阎晓辉. 挖掘保护开发红色资源加快推进甘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甘肃政协,2021(02);李后强. 把冕宁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高地[N].企业家日报,2019-11-20.

[8]徐惠,袁柳,胡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川西片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2021(02).

[9]李树信,崔佳,罗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商业经济,2021(02);刘韫. 文旅融合背景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探讨——以川西民族地区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22(Z1).

[10]刘孝蓉,祝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例[J].中国旅游评论,2021(02).

[11]王秀伟,白栎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与路径探索——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双重理论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21(10).

[12]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03).

[13]张才圣,杨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04).

(责任编輯:孙开庆)

猜你喜欢
阿坝州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视界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中华水塔 青山福地 四川阿坝州山水考察散记(下)
旅游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对策初探——以阿坝州为例
盛夏的夜晚
阿坝州文管所藏小金清代至民国契约文书考析
阿坝州藏族度炯节活态传承特质以及文化建构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