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红军长征时期,途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时,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造了“弄染结盟”这一民族统战工作的典范。“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为何能“盟”?其间蕴含着深厚的“主体—动力—过程—效果”四位一体方法论逻辑。以历史逻辑透视,可明晰“弄染结盟”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以战略逻辑把握,可领略“弄染结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唤醒;以实践逻辑审视,可体悟“弄染结盟”是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以辩证逻辑理解,可认识“弄染结盟”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弄染结盟”感天动地,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战略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快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鲜明而深刻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弄染结盟;民族工作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3)04-0044-08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为何能“盟”?其间蕴含着深厚的方法论逻辑。目前,学界有关“弄染结盟”的专门研究和论述极少,多数研究散见于党史著作和有关材料之中。1965年9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印的《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调查(第二集)》,成为目前能检索到的与本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最早的书籍。除此之外,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和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撰、贵州民族出版社于1993年3月出版的《红军长征与党的民族政策》,由遵义会议纪念馆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的《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等,虽然这些书并没有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著展开研究,带有一定的通俗色彩,但对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资料、标语口号、歌谣等专题的整理则是以史实记述为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21年9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第015版刊发记者王丽、李惊亚采写的文章《“彝海结盟”前,“弄染结盟”同样感天动地》,充分彰显了“弄染结盟”的重要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客观上也需要学理上的回应和支撑。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真正把握“弄染结盟”的丰富精神内涵,需要对“弄染结盟”这一成功的民族统一战线实践蕴含的方法论逻辑进行挖掘和阐释。
一、“弄染结盟”的历史过程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途经贵州时,彭德怀与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的“弄染结盟”感天动地,擎起民族团结的鲜明旗帜。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诱出滇军驰援贵阳,直插云南。正当国民党军纷纷向贵阳以东集中,云南境内兵力空虚之际,红军兵分两路,向西进发。4月中旬,红军进入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六马一带的是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三军团。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的战略,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寻求战机。如能爭取到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的支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少数民族同胞免受战乱伤害。陆瑞光虽然听说过红军,但因长期遭受贵州军阀的欺压和愚弄,让他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据说,红军先遣人员联系陆瑞光时,他躲进了岩洞。几经周折后,彭德怀和杨尚昆决定亲自上山“会一会”这位首领。此时的陆瑞光则派亲信做替身,自己暗中观察,以便见机行事。结果发现红军纪律严明、待人和蔼亲切,这才解除了心中的顾虑。性格耿直的陆瑞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愧疚与兴奋,站出来亮明了身份,将红军迎进了弄染寨,杀猪宰羊,热情相待。光明磊落的陆瑞光,关心民生疾苦,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其他农民起义队伍的尊重,以此成为当地抗击军阀的农民武装首领。
经过与红军首领的促膝长谈,陆瑞光认识到,这些年来自己起义的目的和红军的革命理想其实是一致的,并表示愿继续在当地与国民党展开斗争。彭德怀、杨尚昆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与当地农民领袖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中央红军长征中的这次反蒋结盟发生在弄染寨,后经当地党史部门论证认定,也称“弄染结盟”,并得到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安顺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红三军团顺利通过六马地区,向云南方向疾进。这次结盟反蒋,是陆瑞光从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首领向一个革命者转变的“分水岭”。陆瑞光还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疗伤,并接受了红军赠予的36支步枪和一面红旗。红军留下的指战员方武先等工作人员帮助陆瑞光壮大了队伍力量,共同开创了镇(宁)、关(岭)、紫(云)三县边区革命根据地,公开建立了镇、关、紫三县边区人民抗捐委员会革命政权,进行了“抗捐、抗粮、抗兵”和“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坚持武装斗争,强烈动摇了国民党政权。1936年12月26日,国民党来弄染寨诱捕陆瑞光,激战中,双方伤亡惨重,陆瑞光被捕,壮烈牺牲。[3]感人至深的“弄染结盟”,是红军长征中与地方少数民族签订的第一个政治盟约,是长征中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布依族同胞的同情与支持,减少了红军前进中的阻力 ,为红军速渡北盘江挺进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先机。
二、“弄染结盟”的经验总结
(一)党的根基源自人民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中,始终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弄染结盟”为何能盟?正如1935年4月16日,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后给中革军委发去的电报中所言,“沙子周(沟)百数十里,有夷(即布依族)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一首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立作战协定:反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一批伤病员,赠步枪三十六支,并留一批工作员”[4],红军的革命理想与陆瑞光等布依族同胞武装起义斗争的目的高度一致,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弄染结盟”的达成,减少了红军前进中的阻力,为红军速渡北盘江挺进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先机,保护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有力地增进了民族感情,是党的民族政策在革命实践中的生动诠释和重大胜利。“弄染结盟”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弄染结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唤醒。关于红军长征,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5]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6]明确强调“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7]。红军长征途经贵州镇宁,欲快速通过六马地区以寻求战机。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争取少数民族武装的领袖,互相支持,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8]党和红军坚决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速战”之根本,最终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的战略。“弄染结盟”之“盟”,即是精神之盟,是红军与少数民族革命理想的深度对接融合。“弄染结盟”是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激发了少数民族同胞为自身解放而奋起抗争的意志和决心,也唤醒了群众心中业已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建立“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
“弄染结盟”是对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红军长征中,我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问题。“弄染结盟”之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少数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民族政策。
早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指出:“首先推翻一切军阀,由人民统一中国本部,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同时依经济不同的原则,一方面免除军阀势力的膨胀,一方面又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帮,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9]
1928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大会认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的意义。”[10]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讨论组织问题结论(摘录)》强调:“少数民族问题,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地党部应特别注意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及风俗习惯,以供给党关于少数民族策略决定的材料”。[11]1930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中国工农兵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准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凡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一切法律命令等,对于劳动者不分男女,不分种族(如汉,满,蒙,回,藏,苗,黎以及高丽,安南等族)不分宗教的信仰,都是一律平等的看待。”[12]1930年6月4日,红旗第一〇七期发表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宣言(摘录)》指出:“坚决赞助各少数民族反帝国主义反汉族地主与封建势力的民族解放斗争。”[13]1930年8月14日,《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摘录)》进一步强调:“帮助国内各少数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帮助各少数民族之各个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14]1930年9月24—28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组织问题决议案(摘录)》指出:“党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中的工作,应如国际的指示,加紧在他们中间的组织活动与反抗军阀、地主、土司、王公斗争的领导。在有少数民族区域的省委,应组织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以管理此事。”[15]1931年11月,《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郑重声明:“中国工农与劳苦群众,反对一切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而主张他们的彻底解放。”[16]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摘录)》关于民族政策明确提出:“争取一切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环绕于苏维埃的周围,增加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革命力量,是苏维埃民族政策的出发点。”[17]特别强调:“共同的革命利益,使中国劳动民众与一切少数民族的劳动民众真诚地结合起来了。”[18]1934年7月,《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决议案(摘录)》关于苗族问题决议强调:“联合苗族及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土司等的压迫。”“苗族与汉族的工农群众,建立亲密的联合,消除一切民族的界限和嫌隙。”[19]1934年10月29日,《总政治部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强调:“要随时随地利用各种机会,散播宣传品,到处写贴大字标语与布告,找群众谈话,举行连队与群众的茶话会等。了解当地群众情形、反动统治状况,针对着群众生活,耐心解释苏维埃的主张、政策与法令,解释红军战斗的目的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群众了解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只有红军才是唯一的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力量。”[20]1934年11月29日,《红星政治部关于对苗傜(瑶)民的口号》提出了实行民族平等、苗族与汉族的工农起來共同扫平国民党军阀的统治等十三条鲜明的政治主张。[21]1934年12月24日,《李富春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要求,各部队应明确传达与执行总政治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22]1935年1月1日,《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指出:“汉族兄弟与苗族弟兄一致配合起来,打倒国民党军阀王家烈!”[23]1935年4月10日,《注意争取夷民的工作》明确指出:“现在我野战军已经到了夷民的地区,争取夷民群众,发动他们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是极端重要的工作。”[24]争取少数民族问题之解决,是红军长征的重要战略任务。“弄染结盟”达到了民族团结、命运与共、共同抗敌之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实践和典型范例。
(四)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辩证思维
“弄染结盟”是党和红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实际问题之绚丽篇章。“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为何能“盟”?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弄染结盟”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第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通过红军长征中我党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过程不难看出,红三军团欲速过六马沙子沟,面对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在“武力”与“结盟”之间,深入实际,争取“结盟”实为必然。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深刻唤醒当地布依族同胞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5]红军过六马地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注重宣传教育,构筑“思想长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第三,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相统一,确保实践创新沿着正确历史方向、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根深方能叶茂,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却在中国发扬光大、生机勃勃,正在于中国有着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义结金兰”“八拜之交”“结义兄弟”等浓郁结拜文化,意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弄染结盟”传佳话,民族团结一家亲。党和红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创造了“弄染结盟”这一民族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
三、“弄染结盟”对民族工作的当代启示
“弄染结盟”蕴含的方法论逻辑充分体现了党和红军民族工作的创新方法。回顾历史、学习历史,就是要从中汲取开展群众工作、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智慧,继续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6],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白“我是谁”,方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27]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注重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党员政治立场、增进党员政治认同、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激励党员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消除一切危害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强化宗旨意识,永葆为民本色,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二)坚定理论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8]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9]。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30]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真理、道义、实践和创新的制高点,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应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坚定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强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新时代把握民族问题、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扎实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思想长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31]构筑民族“思想长城”,靠着全民族的团结奋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今天,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坚固“思想长城”,夯实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四)深入一线问计于民,善用调查研究“传家宝”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3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33]“弄染结盟”之所以能“盟”,红军之所以能快速通过六马地区,成功转战云南,恰在于红军统一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派先遣人员联系陆瑞光,深入布依族群众中进行调研,了解到陆瑞光是当地反抗反动军阀的布依族领袖,得知紫云百姓受尽当地军阀的欺压,苦不堪言;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亲自会见陆瑞光,与陆瑞光促膝谈心,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平等政策,争取他参加革命;尊重布依族群众的生活习俗,等等。通过深入实际充分掌握当地布依族群众的历史状况、人文底蕴及生活现状,当机立断订立作战协定,作出“弄染结盟”的重要决策,充分凸显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大力弘扬我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打牢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同时,要善于倾听少数民族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力克调研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聚焦少数民族群众之所盼,急少数民族群众之所急,想少数民族群众之所想,扎实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五)加强党史教育,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4]注重学习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35]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36],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7]等道理,积极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弄染结盟”是长征宣言书的民族篇,是长征宣传队的感人段,是长征播种机的试验田,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唤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38]回顾和研究“弄染结盟”的历史,就是要从中探寻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智慧,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继续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28][3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243,246.
[2][5][3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49-150,109.
[3][4] 王丽,李惊亚.“彝海结盟”前,“弄染结盟”同样感天动地[N].新华每日电讯,2021-09-03.
[6][7][30]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8]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红军长征与党的民族政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189.
[9][10][11][12][13][14][15][16][17][18][19]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 — 一九四九·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87,109,122,126,129,133,169,210,211,243.
[20][21][22][23][24]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0,17-18,21,42-43,146.
[25]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6][3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0,300.
[27][33][36][3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4][38]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5,24.
(责任编辑:孙开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RWZX001);2022年安顺学院基地项目“‘弄染结盟的方法论逻辑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sxypt202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金世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