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审计报告准则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基于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视角

2023-11-26 03:07:12齐玉苹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师事项

齐玉苹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一、研究背景

审计报告是投资者与审计师之间沟通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审计业务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可以通过投资者的行为和态度体现,因而审计报告作为审计业务的最终产物,其信息含量对于独立审计的市场经济作用实现至关重要。2016 年12 月,我国进行了审计报告改革,财政部印发了与国际趋同的新审计报告准则,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自2017 年1 月1 日起在A+H 股上市公司首先施行,2018 年1 月1 日后适用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新准则框架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增加关键审计事项,这一变化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在审计报告中增设描述审计项目中的个性化信息,其目的是改善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不足问题,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目前新准则在A 股市场已经施行5 年,有关新准则施行的政策效应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以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为切入点,梳理与新准则施行政策效应相关的文献,模块化总结当前主流研究观点、深入剖析研究不足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新准则施行的政策效应研究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新准则的施行给被审计单位整体带来了积极影响,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渐进式地改善企业信息环境的初步目标得以实现。然而,新准则的施行在资本市场中激起了多元反应,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明显转变,也给审计师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

(一)新准则施行对被审计单位的政策效应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新准则施行主要对被审计单位产生了以下几点政策效应:一是多途径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二是调节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影响了企业的披露行为。

已有学者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有助于通过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提升盈余总额持续性、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等方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李延喜等使用A 股上市公司2015—2016 年数据发现,首次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显著降低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1]。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通过利用专家工作、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2]。此后又有学者研究发现,新准则施行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3],为企业持续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基础,提升企业盈余总额的持续性和会计稳健性。

另有学者针对企业融资成本研究了新准则的政策效应,研究结论尚未统一。赵玉洁等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公司治理质量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约束[4],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5]。但另有学者研究发现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投资者感知的风险程度,提升企业融资成本[6]。

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增加了审计投入,增加了企业外部监督压力,从而减少了对分析师预测的迎合行为,提升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但降低了管理层发布自愿盈利预测的意愿[7-9]。

(二)新准则施行对市场参与者的政策效应研究

现有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会减弱市场参与者对盈余的依赖程度[10]、缩减银行的贷款水平,但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尚无一致定论。史永和李思昊以A+H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新准则的施行提供增量风险信息的同时缓解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显著地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且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程度越大,对股价崩盘的抑制效果越好[11]。然而,张曾莲和王雅倩研究所有A 股上市公司后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可能会刺激股价下跌,进而增加企业股价崩盘风险[12]。

(三)新准则施行对审计师的政策效应研究

现有研究发现,新准则施行对审计师形成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师风险三方面。有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会导致审计收费明显提升[13],且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越多,审计收费越高。但对于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新准则的施行会通过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提高审计质量[14]。然而,张金丹等研究发现新准则施行并没有对审计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是提高了市场感知的审计质量[15]。

目前审计师风险相关研究结论尚不统一。韩冬梅发现新准则施行减轻了审计师感知的由重大错报引起的审计责任[16]。但是潘克勤研究发现,新准则施行后审计师感知的审计风险整体基本不变,只提升了其对于潜在风险客户的感知力,并通过审计溢价作出风险补偿[17]。除此之外,孙龙渊等研究发现,新准则施行会增加审计师的诉讼风险,且在审计师团队共享中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即诉讼风险会波及审计师承接的其他业务[18]。

三、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研究

新准则施行后,关键审计事项成为审计报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关于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文本内容出发,以披露的事项数量、语气语调、文本相似度等内容要素衡量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程度和信息含量;另一种从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角度出发,将事件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股票流动性、股价同步性等市场反应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一)以关键审计事项文本内容衡量信息含量的研究

路军和张金丹在对A+H 股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中证实,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形式存在事务所层面固定效应,披露数量存在事务所-行业层面固定效应,披露内容具有明显的行业聚集性,后续年度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之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19]。针对此现象,大量学者基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文本分析、语气语调等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数量研究领域,张呈统计发现2016—2017 年A 股上市公司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大部分不超3 项,且内容集中在收入确认、资产减值方面[20]。扩展样本时间区间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沟通事项的平均数量和内容基本不变,这表明披露事项存在简单重复、过度标准化问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持续性信息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文本分析研究领域,尹蘅和李丽青使用余弦算法的文本相似度计算工具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前后年间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在更换事务所后信息增量会有所提升[21]。其他学者在扩展样本时间区间、改变计算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关键审计事项具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同质化倾向[22]。

在审计师描述关键审计事项的语气语调研究领域,黄溶冰和冯严超认为虽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存在重复性,但审计师仍可以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反映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过程中的特有信息[23],拓宽了丰富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途径。

(二)以市场反应指标衡量信息含量的研究

目前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新准则的施行可以提高事件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增强股票流动性、降低股价同步性等,利用市场反应验证了关键审计事项具有信息含量[24-25]。王艳艳等发现A+H 股上市公司,首次贯彻施行新准则会导致事件窗内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提高了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26]。其他学者在扩展样本量的基础上发现,A 股市场相较于H 股市场的反应更为积极,且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越充分,市场反应越大,即信息含量越高[27]。

四、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对新准则政策效应的研究

市场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有所反应能够证实其具有信息含量,但相关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具有同质化倾向,信息含量差异是否会带来不同的政策效应引人深思。针对此现象,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披露不同类型的关键审计事项会带来不同的政策效应,沟通事项、性质或语调等的差异都会带来不同的政策效应。

(一)沟通事项差异形成的不同政策效应

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沟通不同事项对投资者决策、企业决策都有不同的经济后果:只有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沟通“收入成本确认”和“合并报表与披露”项目才能减弱企业盈余的市场反应[28];沟通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事项更能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恶化[29];同时沟通资产减值与收入确认相关事项会导致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而沟通其他事项则会降低权益资本成本[30];在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沟通收入和减值事项能够有效抑制IPO 企业的业绩变脸,且沟通收入事项的作用效果要强于沟通减值事项[31];沟通与投资相关事项可以通过改善会计稳健性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32];沟通掏空事项相关的信息可以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33];沟通金融类事项可以防范化解金融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34]。

(二)沟通性质差异形成的不同政策效应

已有学者发现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的语调是否积极、是否有结论性评价都会引发不同的政策效应。韩冬梅、张继勋发现,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使用结论性评价会增加审计师感知的审计责任、提升对投资者的投资吸引力,且当结论性评价表述为“合理的”情况下,审计师感知的审计责任最大,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高[35-36]。在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使用积极语气会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带来积极的市场反应,从而降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有学者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积极的结论性评价增强了信用评级分析师对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信任,使公司债券得到了更高的信用评级[37]。这表明即使审计师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审计师仍可以利用语言的灵活性产生正面的政策效果。

(三)沟通详略差异形成的不同政策效应

大部分学者认为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越丰富、披露内容越详尽,新准则施行的政策效果越明显。在提高企业会计质量的政策效应方面,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多、越充分,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震慑”作用越明显,会计质量的改善效果越好。在对审计收费影响的政策效应方面,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越多、越复杂、越精确,审计师的审计成本与执业压力也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沟通更多、更详尽的审计事项仍是优化新准则政策效应的一个途径。

(四)特质性信息差异形成的不同政策效应

有部分学者认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更能体现其信息含量,改善其同质化倾向。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前后年度间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越低,或者企业与同行业企业相比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文本相似度越低,其蕴含的异质性信息越多、信息含量越高。目前有研究发现,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披露更多的异质性信息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定价[38],为分析师提供更多资料,提高盈余预测准确性[39]。

五、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本文从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角度出发,梳理总结了目前有关新准则政策效应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针对新准则施行的政策效应研究硕果累累,方法以档案式研究为主,研究对象围绕被审计单位、市场参与者以及审计师展开,新准则施行对被审计单位及市场参与者形成的政策效应多是正面的,但也提升了审计师的成本投入与业务风险,造成了关键审计事项形式与内容的同质化。研究表明,在深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后,发现沟通事项的不同、性质或语调的差异、关键审计事项详略程度都会形成不同的政策效应。整体而言,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越丰富,产生的政策效果越积极,但在如何衡量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上暂无统一标准。为避免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不足问题,审计师可以在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考虑增加特质性信息、改变语气语调、改善详略程度等方式,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深化新准则施行效果。

(二)研究展望

新准则施行的首要目的是解决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足问题,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都需要不断实践来适应新准则所带来的变动,只有在重新评估制度改革的影响之后,各个市场参与主体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作出相应调整,才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制度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新准则经过5 年施行已经产生了多领域、多层级、多方向的政策效应,但未来改革与应用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与新准则政策效应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针对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研究仍会进一步深化,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内容会丰富多元还是走向标准化?关键审计事项的同质化倾向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形成了一定影响?审计师如何在审计报告中以恰当的态度和形式陈述关键审计事项,以便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价值意义、提高审计成果的可用性?立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面对形式内容各异的关键审计事项时会做出什么差异化行为?这些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师事项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杭州(2023年1期)2023-03-15 03:25:36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1:48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8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50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