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高燕,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遵循,是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20世纪以来,在人口出生率下降与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主要人口变化呈现出少子老龄化的特征,给各国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为应对少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领域提出系列对策,可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世界正在经历着老龄化逐步加速的过程,主要国家人口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和直接的影响。
自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从数量上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1960年世界人口数量为30.3亿,1990年为52.9亿,2020年为78.2亿。[1]然而,从结构上而言,少子老龄化是世界人口结构呈现的显著特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该国人口变化节点出现两个峰值,其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婴儿潮”,开启人口的高峰期;其二是21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率出现的低谷期。在此过程中,美国人口变化呈现出老龄化、低生育率和族群多样性三个要素相结合的特点。英国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呈现小规模逐年增长趋势,但移民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是英国人口的主要趋势,预计到2045年8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3%。[2]日本人口经历聚集期、疏散期、向东京圈“一极”聚集期、减少及高龄化期、急剧减少期等几个阶段。就峰值而言,日本人口在2008年达到1.28亿的峰值,随后一直减少。预计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不足1亿,且人口高龄化比例也将提高到38%。[3]俄罗斯共经历三次人口转型,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战、饥荒及经济萧条所引发的社会灾难和危机;20 世纪70 年代初至80年代末,因分阶段、分地区、分人群实行家庭福利政策促成这一时期总人口趋于稳定;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因爆发人口危机导致的人口持续减少①从1992年到2012年,俄罗斯人口负增长持续20年。2023年人口总数为1.464亿人,比1991年减少近183万人。,并且伴随着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著减弱的突出特点。德国也面临着少子化、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压力的挑战。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5%,预计到206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6.7%。[4]韩国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后加速,2010年人口出生率为9.4‰,2020年人口出生率仅为5.3‰,此后人口呈现负增长,2021年人口增长率首次跌破至-0.18%,2022 年人口增长率进一步跌至-0.23%,2010年韩国65岁及以上人群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1.05%,2022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7.49%。[5]法国于19世纪初面临着出生率下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出现“静悄悄的人口革命”现象。2012年,法国65岁及以上人群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7.1%,2019年这一比例为20%,2022年这一比例为21.3%。据预测,到2040年,法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26%,207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29%。[6]印度出生率虽持续降低,但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21年印度人口约达14亿,2023年4月印度人口或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7]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数据,全球人口将在2030年增至约85亿,2050年增至约97亿,2100年增至约104亿。预计到2037 年中亚和南亚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欧洲和北美洲将在21世纪30年代末达到人口规模的高峰,并于之后出现人口下降趋势。[8]
由表1 数据反映结果可知,全球人口变化趋势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全球人口短暂高增长趋于结束,负增长时代临近。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及法国的人口增长由移民所致,而非缘于本国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二是预期寿命延长,人类社会逐渐从青年型走向中年型。三是印度将逐渐成为全球人口重心。四是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都呈现出人口总量预期减小、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总之,在经历20世纪后半叶世界“人口爆炸”之后,20世纪末人类人口历史转入一个低出生、低死亡水平下的人口老龄化新时代。
表1 世界主要国家人口数量及出生率变化统计
低出生、低死亡水平下的人口老龄化时代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带来重大挑战。随着未来区域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面临着重构,世界主要国家也将不断发生系列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一,经济增长放缓。其一,世界各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挑战,如财政赤字增加、税收负担加重、国民储蓄率下降、其他公共支出削减等。日本人口少子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国家财政恶化、产业外流和贸易赤字增加,日元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货币价值持续走低。其二,造成宏观经济投资率降低和劳动力供给减少。日韩等国教训表明,少子化导致劳动力减少和抚养比失衡,老龄人口增多使大量资金处于养老领域,其他行业投资活力下降,企业投资减少,内需不振,最终给国家整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其三,住房市场低迷,如英国由于20 世纪70—80 年代的持续低生育率,使适龄购房人口减少及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进而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的房价下跌;法国诺曼底的住房空置率因人口增长率较为缓慢而急剧上升。在2006—2016年间,空置住房存量每年增加5.2%。[9]其四,高素质人才缺乏,掣肘经济复苏。如2022 年新加坡遭遇“人才荒”,尤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掣肘着经济复苏。
第二,劳动力短缺。首先,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具有其人口结构根源。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进入到新阶段,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到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领域工作需求持续减少,信息通信业等新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个国家结构性失业现象日益严重,预计到2030年,日本将有超过380万的劳动力缺口,德国将有约500万个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空缺,尤其存在于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行业,手工业,金属与电气工业以及卫生保健与老年人护理行业[10],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国家的生产力增长和创新。
第三,社会保障和养老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和养老压力过大存在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护理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等各个方面,造成医疗设施、长期护理机构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家庭规模不断减小,子女照料压力进一步加大,家庭支持系统受到影响,养老压力进一步增大。
第四,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军事与防务开支以及战争的可动员人口数量,国际安全焦点和热点问题可能继续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持续。此外,人口老龄化导致的人口流动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
第五,资源承载压力增大。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后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目前生育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地区,而它们也是承担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粮食生产及可能的暴力冲突压力最大的区域。此外,低收入国家人口的增长将对该国的资源、经济稳定和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且其影响远远超过国界。就同一国家/地区而言,城乡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也导致城乡资源承载压力不同。
综合而言,经济和社会变革、人口变化以及科技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对人才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教育提高人才质量成为必然之举。
为了应对以少子老龄化为特征的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领域进行多种探索。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以教育应对人口少子老龄化趋势的首要任务。
1.打造小班化、个性化课程
在打造小班化课程方面,美国田纳西州师生成就比例计划、威斯康星州学生成绩保证项目、加利福尼亚州班级规模减缩项目、印第安纳州的黄金时间项目、波士顿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小班化教学项目以及英国班级规模与生师比项目,是小班化教学的典范。在实施个性化课程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波士顿大学及马里兰大学等学校均提供超过应选修门数5倍的备选选修课数量,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英国开设领导技能工作坊、远程在线学习及学校问题诊断等个性化课程。法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学业成功的个性化课程,此外还提供“课程菜单”以支持学生获得个性化成长。在推动个性化学习新形态方面,很多国家以“未来准备”项目推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如俄罗斯的“未来项目”(Future Project)、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项目”(Smаrt Nаtion 2015)、美国的“未来学校”项目(Future School)及澳大利亚的“未来准备”项目(Future Ready Schools)等,都旨在通过普及优质设施和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定步调式学习,实现个性化公平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方面,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的活动学习教室、法国的可汗实验学校、日本的“超级高中”建设计划等,都打破了传统学习空间对个性化学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质量。
2.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
随着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的课程形态逐步转向在线化和虚拟化,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几个特点。一是将数字技术引入课程框架,具体体现在各国开设的数字化教学课程、虚拟实验室、在线评估和数据分析工具及互动式学习资源等方面,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二是大力加强教育变革创新,如巴西的在线教育平台、埃及的知识库(Egyptian Knowledge Bank)、德国的智慧教育创新应用、韩国的学习管理系统、哥伦比亚的国家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等,都推动了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鼓励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11],充分利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进行知识对话,扩展学科专业结构,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学生评估体系
世界主要国家在完善学生评估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进行诸多先行探索。第一,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增值性评价、探索新评价方式,完善学生评估体系建设。如1994 年英国启用用于评价学生跨学科素养的个人绩效证书、2014 年芬兰建立覆盖全国的质量评估系统“芬兰教育评价中心”(Finnish Еduсаtion Еvаluаtion Сеntеr)等,都是学生评估体系建设的典范。第二,学生评估愈发指向学力建设。如美国的“核心知识”、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各类素养,其关键核心均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挖掘国民人力资源潜力,提高现有人口素质,是世界各国以教育应对人口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必要之举。
1.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
世界主要国家都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素质在教育质量提升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挖掘国民人力资源潜力、提高现有人口素质的关键。一方面,以教师核心素养统领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种取向:一是认为教师核心素养是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能力,典型代表如欧盟;二是认为教师核心素养要反映学科特征,如将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分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意,代表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三是能力取向,如认为教师核心能力应包括教育教学、教研和创新、沟通和合作、学习和反思能力,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另一方面,以政策牵引促进教师基本素质提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布系列政策文件,从道德、价值观、教学法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教师的全球素养,2001年提出的关注教师数字素养的“数据驱动教学”(Dаtа Drivеn Instruсtion)、2022年推行的锐意打造高质量教师驻校模式的教师质量合作计划(Теасhеr Quаlitу Раrtnеrshiр)、2014年启动的“全民拥有优秀教育者计划”项目(Excellent Еduсаtors for Аll Initiаtivе)等,都凸显“从公平走向卓越”的教师教育政策导向;俄罗斯2020年启动的“泽姆斯基教师”计划,吸引年轻、高素质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以促进乡村教师素养提升,确保农村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多举措加强在职培训
世界主要国家从完善法律保障、构建培训模式及关注资优教育教师三个方面多举措加强教师在职培训。首先,以立法形式强化在职培训。早在20 世纪6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终身教育宣言》后,世界各国都在进一步强调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相继以立法形式强化在职培训。其次,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美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日本教师研修制度等都极大地推进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德国政府建立州—地方—学校三级在职培训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联通教师校本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为教师终身学习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美国通过多元的培训模式,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学习社区、在线培训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最后,关注资优教育教师。美国《资优教育教师准备标准》(Teacher Preparation Stаndаrds in Giftеd Еduсаtion)、英国《教师标准》(Teacher's Standards)、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Аustrаliаn Рrofеssionаl Stаndаrds for Teachers)等都关注资优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
世界各国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提高现有老年人口素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颁布老年教育法。1965年美国出台的《美国老年人法》、1972年德国出台的《终身教育》、日本1990年出台的《终身教育法》与2006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等,这些政策和法案的实施推动着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二是建立老年教育体系。美国老年教育分为补偿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三种,很多老年友好大学都拥有专门的老年教育学科。法国老年教育体系由“第三年龄”大学、养老院教育和社区退休俱乐部等构成,其结合实际需求供给老年教育,使老年人力资源获得“异质性精准开发”。[12]德国、葡萄牙、奥地利、瑞典等国实施鼓励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政策;爱尔兰、捷克等国对老年失业者采取“一站式服务”,帮助其重返劳动力市场。三是构建老年教育模式。美国依托高校的社区型模式、日本的政府投资型老年教育模式、德国的多元化老年教育模式是典型的老年教育模式。北欧的民众学校、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邻里之家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成功实践。四是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如荷兰实施国家老年人护理计划,开发针对医疗保健人员的教育项目。[13]泰国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老年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且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14]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较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国际流动、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参加国际组织、举办海外活动、推动课程国际化等方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如德国推出“走向全球计划”,与全球4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每位学生提供出国机会。此外,德国高等教育为积极融入欧盟教育体系,还引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日本政府通过体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使其与国际上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制保持一致,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芬兰等国注重全球公民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实现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5.积极推进终身教育
在理论层面,日本尊重个性和学习终身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德国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市场化多元合作的社区学院体制、斯堪的纳维亚模式、韩国的学分银行、北欧国家资历框架等,代表当今世界上主流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英国的开放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丹麦和德国的民众学校、瑞典的回归教育和成人学习圈等,都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终身教育的典范。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劳动力缺口,是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领域应对少子老龄化趋势的题中之义。
1.大力实施移民政策和推广移民教育
大力实施移民政策和推广移民教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弥补劳动力缺口、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美国的移民立法、韩国政府构建的“就业+居住+永居”的梯次签证体系、德国推行的欧洲蓝卡计划和回流计划、新加坡成立国家猎头公司“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及实施多元化的外籍人员工作许可政策等都是代表性移民政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新加坡等国还通过推行技术移民计划、定向招聘和优先考虑、创业移民计划、提供移民配额和抽签制度、签署双边或多边移民协议及提供优惠待遇和福利等方式,推动移民工作顺利进行。此外,世界主要国家积极开展移民教育以提高移民人口的素质。1965年英国颁布的《移民教育》(Еduсаtion of Immigrаnts)、1978年法国颁布的《移民儿童教育》(Immigrаnt Children Education Policy)、1982年美国颁布的《移民教育紧急法案》(Еmеrgеnсу Immigrаnt Education Act)、2007年德国实施的国家融合计划(National Integration Plan)等政策,在为移民儿童提供语言、适应性培训、教育补助金,以促进其顺利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提高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旨在培养高素质公民。
2.加强留学生教育
各国在加强留学生教育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补充人力资源并为未来留住优秀人才作准备,进而更好地助力本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一是不断出台留学新政策。如澳大利亚《2025年国际教育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еrnаtionаl Еduсаtion 2025)、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利用知识优势驱动创新与繁荣》(Саnаdа's Intеrnаtionаl Еduсаtion Strаtеgу:Наrnеssing Оur Knowlеdgе Аdvаntаgе to Drivе Innovаtion аnd Рrosреritу)等政策,都为留学提供大量的利好条件。德国采取多样化的海外招生方式,如团体项目、个人申请、艺术生项目、高中生项目等吸引留学生,且所有公立大学对本国学生和各国留学生均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对国外信息技术人才实施“绿卡”制度,以留学新政策助推全球人才竞争。二是创新留学生培养途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通过供给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奖学金和经济支持、优化留学生支持服务、开展文化交流和活动、提供就业机会和留学后续支持来提高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为本国培养并留住优秀人才,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人才竞争。
3.注重建立知识型人才引进机制
美国、英国等国较为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办学引才、移民引才、高薪引才、就地聘才、外国留学生资助政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方式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短期破除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建立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美国于1990年开始实施Н-IВ签证计划、设立“绿卡制”,研究和开发总投资金额增长至国民生产总值的3%,设置“工程创造奖”“沃特曼奖”等针对科研人才的科学奖项;英国推出毕业生工作签证、全球天才计划及创业家签证、创新者签证等系列政策吸引留学生和高端人才;新加坡除招揽外籍人才外,还鼓励海外新加坡人才回流,通过构建强大的人才信息网络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的精准性和效率;加拿大、德国等国实施技术移民政策,通过留学教育、人才引进计划、高技能移民项目、技能培训和教育计划、移民签证政策、特别签证政策、各类优惠措施等不断吸引人才;日本还推出“特定技能”签证政策,为身处医疗、酒店服务等短缺类领域的非技术移民提供获得长期居留权的机会。[15]以上这些国家的种种政策都旨在吸引国际留学生和高端人才,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人才流动、知识互通提供重要基础。
缓解家长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领域应对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必由之路。
1.注重加强教育补助
俄罗斯在2007年引入《母亲资本法》,初期旨在为多子女家庭提供福利和工资待遇,后期则旨在提高有子女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本政府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制定应对少子化问题的相关政策,包括充实育儿休假制度、增加保育园、加强对婴儿和孕妇的保健服务等。为了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成立儿童家庭局,各级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相继设立儿童咨询所、儿童委员会、保健所等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此外,为应对学龄儿童人口数量持续下滑困境,经济发达国家,如瑞典、芬兰、挪威、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致力于为儿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教科书、文具、午餐等教育资源和服务,以支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2.不断完善托幼服务体系
主要国家大力完善与儿童和母亲相关的保育设施建设及保育制度,如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加拿大、韩国等国都实行免费的幼儿教育。其中,瑞典通过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开放的学前教育和日间照顾中心四种方式完善托育服务,减轻女性养育压力,2008年瑞典全国有50%的1 岁儿童、90%的2 岁以上儿童都在接受日间照顾中心的服务;法国提供多样化的儿童保育模式,采用家庭补助局与地方组织通力合作的方式为3岁以下儿童提供服务,鼓励开放私人化的托儿所。法国自1995年生育率回升后,继续加大托育设施建设,将非机构托育服务纳入儿童托育津贴支付之中。美国密尔沃基市曾实施一项名为 《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Мilwаukее Раrеntаl Сhoiсе Рrogrаm)的教育券制度,以促进民办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及贫困家庭幼儿的均衡发展。如今,教育券制度、现金补助形式已然成为美国政府资助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
3.积极推进课后服务
开展课后服务是提升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有效缓解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在推进课后服务方面进行诸多积极的探索。一是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Еlеmеntаrу а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芬兰的《基础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Act)、丹麦的《日托服务法》(Dаgtilbud Slovеn)、日本的《儿童福利法》(Сhild Wеlfаrе Асt)修正案、韩国的“放学后学校”政策(“Аftеr-sсhool”Education Project)等均以法律效力推进课后服务体系化建设进程。二是以制度统筹全面激活课后服务保障经费的配置效率,形成三种典型的供给模式,如美国的多主体供给模式、北欧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合理分担的供给模式及日本的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供给模式。
4.加大学费减免力度
为应对少子化难题,部分国家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开展学费减免政策,如韩国的低收入家庭幼儿教育补贴计划、西班牙的学前教育券实验、芬兰的私立看护津贴、法国的双亲工作家庭日托补助协议、澳大利亚的国家儿童看护津贴、日本出台的“分税减免”制度等,都极大地保证了学前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高中教育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通过建立全面免费政策、定向减免政策、奖学金和助学金计划、贷款减免和还款计划、勤工助学和实习项目、教育补助和津贴等方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高中教育的普及,不断提高受教育人口的素质。如法国通过提供国家补助和家庭补贴、免费教科书、免费或减价的午餐、学生交通补贴等措施,不断减轻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德国、挪威、法国、瑞典、爱尔兰等国通过建立全面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提供贷款减免和提高还款的灵活性、开展勤工助学项目、拓宽资助渠道等方式,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中国人口特征与国际大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少子老龄化态势。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中国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老龄化趋势,从人口生育政策层面做出改变,鼓励人口生育一直被各国政府广泛提及。在中国,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先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生育政策与生育实践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张力。政策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已然超越简单的人口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上升为社会问题。基于此,鼓励人口生育的基本动力在于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教育成本,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强化生育实质性支持力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主权,相应出台一系列惠及生育的民生政策,包括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积极探索发放生育津贴、育儿补贴、托育机构运营补贴,普遍延长产假及增设陪产假等;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方面,为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推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探索及试行学前教育补偿性教育券制度,补齐“幼有所育”短板,探索推进托幼一体化模式,以进一步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优质均衡是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的核心特征,建立包容、优质、公平的教育体系,是面向2030 年全球教育的共同愿景,也是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优先事项。为因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4As 框架,即可获得性(Аvаilаbilitу)、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与可适应性(Adaptability)的教育要求,需加大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支持力度,丰富对其教材、图书、文具等的物质支持,设置最低限度的全国教育质量标准,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完善、质量优良、灵活包容的教育体系。它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间接缓解家长育儿焦虑、教育焦虑的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教育推动人口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将“互联网+”融入高校教学,注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аll Рrivаtе Оnlinе Сoursе,SPOC)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雨课堂、慕课(MOOC)、微课、混合式对分课堂、反馈教学(Теасh-bасk)等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推广“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慕课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结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或创新多种新型教学模式,以更加优质地实现教学资源的配置。同时,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如跨校培养、学分互认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包容性、高价值性的合作培养模式。
此外,还需健全与完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在信息化、智能化及本土化背景下,协调统整“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课程基本领域与学校教育的多元时空,寻找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时空延展价值,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兴趣性的活动生成与开展、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拓展以及基于证据的综合评价实施课后服务,以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未来中国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是应在更高水平上普及教育,防止出现大规模学校(幼儿园)撤并倾向。普及教育的本质在于国家通过教育一体化的全过程建设、办学条件统筹规划的全面完善和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全方位提升,在增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因此,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时,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和强行撤并。二是提高师生(幼)比、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研究表明,小班级规模和高师生比在促进师生交往、获得个别化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更有利于儿童获得公平、个性及优质的个体发展。[16]基于此,应不断推进小班化教学,优化分层教学,加强课堂的灵活性,在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支持并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选择。如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的资助制度、优化民办教育投资融资政策、落实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及建立公办与民办学校的资源共享机制。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三教三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技融汇;通过高中学科专业分化、人才分类培养,促进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对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多样化选择。
提高非学历教育人口质量,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通过实施积极的养老政策和人口政策,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为有意愿继续工作或贡献社会的老年人提供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学、学有所用、用有所为,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在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以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为要、以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为纲的“三位一体”学习制度基础上,通过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学分成果认证管理、学分转换管理、学分银行账户管理、终身学习档案管理、学习路径指引等方式,可最大化地强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融合程度。三是持续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多途径提升非学历教育人口质量。加大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促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加强老年教育,发展终身教育,统筹兼顾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人力资源培训、社区教育、家长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工培训等,大力加强建设学习型社会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国民人力资源潜力,多途径提升非学历教育人口质量。
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国外劳动力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内因低出生率而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及本土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基于此,劳动力短缺危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破解。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引才相关政策。一是推进实施重点引才计划。依据国内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分层分类引进各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物与高级知识分子,对顶尖科学家、顶尖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科学家、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外国留学生实行各种人才战略和引才计划,引导海归人员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二是修订移民法律法规,放宽对高层次人才的移民政策,精准提升引才效率,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扩大国际来华定居人员规模。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建立聚焦高尖端人才的全球化平台,“用得好”国际人才,使人才引进工作日趋系统性和规模化。四是优化环境服务,“留得住”国际人才。优化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环境,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推进国际移民,提升人才的融入感。其次,加大留学生教育。放宽留学生赴华签证与就业政策,探索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能力提升路径,有效推动来华留学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全过程一体化教育模式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维持并不断提升共建国家成为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增长点地位,逐步缓解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
当今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少子老龄化的挑战,这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特征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问题,这一趋势意味着探索并建构一种与之相应的教育道路成为重要议题,这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遵循,也是世界主要国家深入推进教育对接国际人口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实践诉求。少子老龄化所引发的多重社会问题需要在教育领域找到答案,以确保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需要共同探索并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促使其在充实的人生阶段持续为社会作出贡献。在此意义上,构建与少子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紧迫任务。在中国,为应对少子老龄化挑战,需在本土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这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挖掘国民人力资源潜力,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世界各国需要在教育领域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少子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世界各国需要加强跨国界的教育合作、经验分享和智慧汇聚,而且也需要各国加强社会各界的协同,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世界主要国家人口少子老龄化趋势及其教育应对措施的研究,不仅关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构建更加智慧、包容、创新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努力,以教育为纽带,携手应对人口少子老龄化挑战,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