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细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语言多倾向于人生的感悟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阅读散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每一个字词句段,甚至从标点符号中细细品味其语言特色,领略散文的独特意趣。如何细读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从字词细读、情感细读、语境细读几方面着手。
在言语表达中,字、词的运用是基本单位,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元素符号。散文,看似形散,字词的使用也很自由,但却凝练了作者的匠心。散文,寄寓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借助于鲜活的文字来表达生命感悟。读散文,要从散文的语言入手,大到篇章句段,小到标点符号,都值得细细品鉴。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散文时,囿于时间,迫于应试,往往以主观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悟,甚至以条框式的“规范”来分析散文,导致散文阅读浅层化。在散文细读中,首先要从一字一词中,捕捉作者的意趣,感受散文语言的精妙。在读《故都的秋》时,对于“故都”,作者为何不用当时的称谓“北平”?从字面意义来分析,两者所指都是一样的。但在语言情感上,“北平”与“故都”相比,却少了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岁月的沧桑感。同时,“故”字,更是蕴藉了作者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葆有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与希冀,就像我们的老朋友可以称为“故交”,我们熟悉的老地方,可以称为“故园”,或者“故地重游”一样饱含深情。阅读散文,语言文字的探析至关重要。从文字的选择与剖析中,可以很准确地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人文情感。同样,在该文中,作者重返“故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杭州经青岛再转向北平,可谓是“不远千里”。由此分析可知作者将题目锁定为“故都”,昭示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散文的标题,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寄托与思念,“故都”二字的细读,让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一字千金的良苦用心。
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通俗易懂,但却斟满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读散文,一些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去理解文本的旨趣。学生阅读时,往往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无法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散文的创作,注重语言风格、逻辑结构、哲理意蕴的挖掘,要从细读中品悟到散文的独特“气质”。通常,在学术探究中,理性思维是严密的,不容许自相矛盾的。但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其情感的“矛盾”越激烈,对情感的抒写就越炽热。也就是说,散文中,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对思维的自由驰骋,造就了散文形散的文学特色。在读《荷塘月色》时,该文是典型的抒情散文,借助于对荷塘景致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精彩、优美的景物描写,却深蕴着作者的淡淡愁苦与忧伤。文本细读,就是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细节。对于开篇作者写道“心里颇不宁静”,很多学生感到诧异,因为在后续的荷塘景色描写中,欣赏如此美的景色,应该是甜美而喜悦的,作者却为何会有“不宁静”的感觉。同样,夜游荷塘与全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情感有何关联。从文中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来看,主要是描写荷塘的景致,如果将这三段进行独立阅读,作者半夜游荷塘,显然带来突兀感,更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一个人,为何要游荡于荷塘边,由此,激發学生对全文所流淌的“忧伤”进行释疑。因为内心忧伤,“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才在夜半出游排遣这份忧愁。在看到荷塘小路的景色时,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景物是契合的,而看到淡淡的月光却生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忧”。看到景致的“喜悦”,实现了内心情感的慰藉。但直到走进“荷塘边”,才让作者忘却了烦恼。整个荷塘的夜色下,作者想到了江南的采莲旧俗,内心的愁苦与孤寂,也得到了释然。荷塘的景致,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契合的,尽管还有淡淡的“忧愁”,但却在今晚的月光下,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象,让作者变忧为喜。但最后,作者还是要面对现实生活,要回到真实的环境中。文中情感的波折变化,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教师在解读散文的情感时,要借助于对景的描写,来剖析作者的情感趋向,从中揣摩语言的情愫。同时,以景寓情,通过文字的表达,来感知作者的情感,又从语言叙述中,展现文本精巧的结构。在文本结构分析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写法,作者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提炼文本深蕴的情感。
散文,在表达作者旨趣、感念生命体悟中,还要联系生活,从中把握文本语境魅力,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散文的人文熏染,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从现代散文创作来看,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充沛的情感,以及对传统散文言语质朴、幽深情调的融入,使得细读散文时,更应该从中把握作者的旨趣主线,来探究其文本的语境特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故都的秋》中,开篇明晰“清、静、悲凉”的北平之秋景,使得很多教师在讲解该文时,将重心放在了五幅秋景图中。如小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悲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但在对该文的全面审视与剖析中可以发现,不能止步于对秋景的解读,还应深入到作者的语境中,去挖掘和感知流淌于文字上的情感旨趣。作者为什么要悲秋?这些秋景为什么能够吸引作者的想象?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心境?郁达夫的笔下之秋是“清、静、悲凉”的,但这与其当时的心情是否一致?作者之所以悲秋,又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想要表达怎样的独特神韵?事实上,作者欣赏过很多地方的秋景,也领略了很多独特的秋景,为什么却对故都的秋景情有独钟?这些问题的延伸与剖析,要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作者对秋景所寄托的生命感悟。欣赏秋景,抒写心情,正是通过对语境的透析,才让读者能够从秋景中感受作者的独特神韵,让学生从语境中把握作者的心境。可见《故都的秋》不仅仅是对秋景的描写,更是对作者的内心情愫、生命体验的表达。在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很多学生对梁启超“热心肠”的理解存在偏颇。通过细读其演讲内容,可以从中感受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回溯文本阅读,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境,时局动荡背景下,梁启超将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是在用真性情来感动青年学生。
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因散文主题与作者人生体验、感悟密切关联,需要从细读中来把握其主旨意趣。细读散文,又要从字词的品析、情感的梳理、语境的解读中,来提炼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进而从中获得言语的建构与运用。细读散文,要从文本分析入手,在阅读中体会语言字词的意义,从阅读中深化情感交流,梳理文本的结构与内涵,探究语用规律,提炼言语表达的丰富内涵。总之,细读散文,要立足文本,全面解读文本意义,尤其是分析用字、用词、造句、构段特点,把握作者的细腻情感与言语表达手法。散文,看似零散的语言,却具有整体意义上的语境,教师要挖掘散文的语境,聚焦于“细”字,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言语经验,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