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刘美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正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業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简而言之,就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将课堂教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讲究课堂效率,避免“课堂不懂习题补,课上不会课后补”的现象,从根源上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视频、动画互动、现场测评等教学工具的高效使用,使课堂教学灵活生动,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使课堂教学实现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即时反馈。
笔者以《三顾茅庐》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多媒体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更是十分鲜明。这是一篇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但由于生僻字较多,字词学习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那如何使字词学习更有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练习,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共准备了十道小题,题型为注音或解释,利用自主研发的“三顾茅庐”APP及后台服务器,将预习检测情况即时统计并在大屏上实时展示,结合每题得分率柱状图分析,统计准确,即时反馈,效率翻倍。
广州市教研员高俊说:人工智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在线评估。对学生来说,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查,同时反馈出问题,进而帮助他们找到知识点的盲区,提高学习效率。
这篇文章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大特色,每个人的语言都彰显了各自的性格特点。所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性格,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那如何进行突破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多媒体,利用给影片配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张飞曰:“量此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
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此组对话,不难看出张飞的率直、鲁莽,以及对大哥刘备的爱戴;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和远大的抱负。视频的冲击,给学生带来无限趣味,他们争先恐后地加入朗读的阵营,模仿张飞的动作神情,体会刘备的用心,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将本课的一大重点解决了。
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音频文件,使课堂充满生机,创设了情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情绪色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顾茅庐》的难点是理解诸葛亮与刘备的“隆x中对”,诸葛亮足不出户,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一番分析令人折服。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对天下形势的把握以及运筹帷幄的智慧?笔者采取的是思维导图配合地图进行讲解。
先让学生使用“三顾茅庐”APP,输入对诸葛亮评价的关键词,弹幕即时展示在大屏上,快速了解全班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但学生只停留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APP上传分析“隆中对”的思维导图,并调用平板上助学资料包中的内容论述诸葛亮“隆中对”策略的正确性。这个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综合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构建完成思维训练和知识的掌握,从低阶学习走向高阶学习。探究过程中配合地图的变化,刘备所控制的地区由一开始占据的弹丸之地,随着诸葛亮的分析利弊,引导刘备如何扩大领地范围,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智慧。而后来刘备的发展,也印证了诸葛亮当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可见他的确是雄才大略。
旷世奇才诸葛亮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从此展开了三分天下的精彩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宏图伟业,如果换成其他人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出山?正方观点:如果是其他人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会出山;反方观点:如果是其他人三顾茅庐,诸葛亮不会出山。学生在“三顾茅庐”APP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屏幕实时展示所有学生的观点,教师随机抽取进行交流。
比如正方发言——
学生A:古人读书,一是为了考取功名,二是为了救济天下苍生。诸葛亮读了那么多书,如果仅仅是为了做一个山野村夫,他何必十年寒窗苦读呢?
学生B:诸葛亮对刘备的三次考验,一看刘备是否有诚意;二看他有没有大志向,三看他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吃多少苦。所以我觉得他是做好出山的准备,只是还未遇到贤君而已。
学生C:我认为会,因为诸葛亮心怀天下,虽身在隆中,但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蛟龙岂是池中物”,所以只要时机得当,他就会出山。
反方跟帖——
学生X:诸葛亮虽有奇才,但是他离开隆中跟刘备出山时,吩咐他的弟弟要照顾好家中田产,等他归来继续种田,所以说他不会出去。
学生Y:因为诸葛亮本身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没有追逐名利之心,超然物外,活得很洒脱,所以他不会。
学生Z:因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既不可能到孙权那里当个三流谋士,也不会到曹操那里与郭嘉、荀彧、杨修争宠!
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在大屏幕上闪现,很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思考的深度,从而提高他们对问题辩证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会让学生对课堂保持好奇心和高度的热情。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以生为本,很好地切合新课改的三大核心之一——以学定教。
课堂开始时检测预习效果的柱形图,客观真实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哪些同学出现错误,一目了然。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不敢懈怠不敢摸鱼,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人物配音、思维导图以及跟帖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现能力、课堂的自信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不是囫囵吞枣式的接受,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这又是新课改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发展。而新课改的第三个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师成长,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不正是教师自身不断思考、摸索的成长过程吗?
课改和“双减”,有着共同的目标:立德树人,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能力、思辨能力,在有声、有形、有评价的教学中感悟升华,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育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多媒体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化“合作”,教师应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前行,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