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佳,张 鹏
(1.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130118;2.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130117)
2019 年1 月22—26 日于长春市伊通河流域(43°52'34.76″ N,125°21'52.74″ E;海拔199 m)数次记录并拍摄到1 只欧亚鸲(图1)。根据鸟类特征,数次观察到的应为同一只鸟。该分布点位于河边公园,是小片人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holica)林与灌丛混交地带,附近有樱花树及小片人工草地。欧亚鸲经常藏匿于松枝茂密处,常落于地面取食樱花树果实。在同区同时混群活动的鸟类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和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欧亚鸲在此时节出现,偶迁到该流域,初步推测为迷鸟。
图1 欧亚鸲在灌木丛上休息(A)和在地面取食樱花果实(B)(张鹏 摄影)Fig.1 European robin was resting on a bush(A)and feeding on cherry blossom fruits on the ground(B)(Photoed by ZHANG Peng)
欧亚鸲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俗称知更鸟。成鸟脸部和胸部红色,脸侧、胸侧灰色,下体污白,上体偏褐色。欧亚鸲通常不惧人,喜栖息于混交林、次生林和庭院中。在中国,指名亚种Erithacus rubecula rubecula为新疆西北部的罕见留鸟,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和北京[1-4]。
2019 年1 月22—24 日(43°52'33.61″ N,125°21'53.08″ E;海 拔198 m)和2020 年3 月10 日(43°49'18.99″ N,125°21' 19.65″ E;海拔199 m),在长春市伊通河不同流域记录并拍摄到灰蓝山雀,记录地为河边公园,附近有杨树和柳树,观察时周围伴有大山雀。灰蓝山雀不惧人,喜鸣叫,以柳树芽孢为食,观测期间较易找到(图2)。在黑龙江有分布,分布区紧临吉林省并连续2 年观测到该鸟,推测有扩大分布的趋势,初步推测为冬候鸟。
图2 灰蓝山雀在树枝上取食芽孢(A)和在灌丛根部休息(B)(张鹏 摄影)Fig.2 Azure tit was feeding buds on twigs(A)and resting at the shrub roots(B)(Photoed by ZHANG Peng)
灰蓝山雀隶属于雀形目山雀科(Paridae),体小喙短尾略长,头和下体偏白色,体纹灰色与紫蓝色,后颈具蓝色领环。生性活泼,喜结群藏匿于矮树和低丛。中国有2 个亚种,C.c.tianschanicus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一带及黑龙江和内蒙古,C.c.berezowskii分布于甘肃和青海[1-3]。
2019 年11 月24 日,在伊通河上游净水厂附近(43°48'44.02″ N,125°20'56.08″ E;海拔196 m),观察并拍摄到1 只三趾鸥(图3)。此时,周围河面只有小部分水域未结冻,三趾鸥与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混群取食河中泥鳅,常与红嘴鸥争抢食物。伊通河流域初冬多河段有大量红嘴鸥和少量普通海鸥(Larus canus)逗留直至河水完全结冻,这些鸥类取食河中鱼类,多为放生的泥鳅。2022 年11 月初,同一地点又记录到1 只亚成体三趾鸥。三趾鸥分布于东北亚的东部海域,在长春地区出现可能是被红嘴鸥等鸟类迁徙裹挟路过,初步推测为旅鸟。
图3 三趾鸥(箭头所示)和红嘴鸥混群(张鹏 摄影)Fig.3 Black-legged kittiwake(arrow shows)and black-headed gull mixed group(Photoed by ZHANG Peng)
三趾鸥隶属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鸥科(Laridae)。中等体型,尾略呈叉形,第一冬鸟喙黑,越冬成鸟头及颈背具灰色杂斑,飞行时可见上体不完整深色的“W”型纹斑和尾端黑色横带。在中国有1 个亚种Rissa tridactyla pollocaris,分布于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甘肃、新疆、云南、四川、江苏、上海、浙江、广东、香港、海南、台湾和广西等地,在陕西、山西、青海、江西、湖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记录[1-3,5]。
2020 年8 月18 日,在长春市伊通河污水处理厂附近(43°57'46.09″ N,125°22'5.71″ E;海拔187 m)记录并拍摄到2 只中白鹭(图4),观察地为长春市伊通河下游大面积潜水区域,该处为处理污水排放口,全年不结冰,有大量鱼类及摇蚊幼虫,鸭属(Anas)、潜鸭属(Aythya)和鹭科(Ardeidae)鸟类集群在此取食,或短暂停歇或于此处越冬。2只中白鹭与大白鹭(Ardea alba)混群附近有成群的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成鸟和亚成鸟,以及成群的灰翅浮鸥(Chlidonias hybrida)、白翅浮鸥(Ch.leucopterus)和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两只中白鹭可能春季随大白鹭等相近物种偶迁到此地,秋季集群向南迁徙时被发现,初步推测为迷鸟。
图4 中白鹭(箭头所示,张鹏 摄影)Fig.4 Intermediate egret(Arrow shows,photoed by ZHANG Peng)
中白鹭隶属于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鹭科,体型介于小白鹭与大白鹭之间,羽毛均为白色,易与其他白鹭混淆。中白鹭喙相对短,颈呈“S”形,虹膜黄色,喙黄色端褐,腿及脚黑色。繁殖期时,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喙及腿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国内分布有1 个亚种Ardea intermedia intermedia,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和台湾[1-3,6]。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低洼潮湿地区。
2020 年3 月16 日和27 日,在长春市伊通河污水处理厂附近(43°58'2.72″ N,125°22'4.42″ E;海拔190 m)记录并拍摄到1 只赤嘴潜鸭雌鸟(图5A),该地属伊通河下游缓流区域,是雁鸭类春秋两季停栖和补充能量的场地,甚至冬季有一定数量的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在此越冬。观察时附近有7 或8 只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和白眼潜鸭(A.nyroca)的混群,还有大群的凤头潜鸭(A.fuligula)和红头潜鸭(A.ferina),河流西侧有净化污水形成的小型明水面,周边长满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2022 年12 月16 日,在长春市伊通河光影岛附近(43° 48'27.18″ N,125°20'49.41″ E;海拔195 m)再次发现并拍摄到1 只赤嘴潜鸭雄鸟(图5B、C),该地为伊通河污水处理排放口附近,冬季有不冻水体,有一定数量的绿头鸭和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越冬。赤嘴潜鸭在东北原本未有分布,因伊通河污水处理厂常年有不冻水,且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了大量雁鸭类在迁徙过程中在此停留,雌雄赤嘴潜鸭多次被观测到,数量增多,栖息地扩散,开始在东北或更北地区繁殖,与绿头鸭等鸟类迁徙路过此地,初步推测为旅鸟。
图5 赤嘴潜鸭(张鹏 摄影)Fig.5 Red-crested pochard(Photoed by ZHANG Peng)
赤嘴潜鸭隶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繁殖期雄鸟易于识别,锈色的头部和橘红色的喙与黑色前半身形成对比,两胁白色,尾部黑色,翼下羽白,飞行时可见。非繁殖期雄鸟羽色与雌鸟相同,但喙为红色,雌鸟褐色,两胁无白色,脸下、喉及颈侧为白色,额、顶盖及枕部深褐色,眼周色最深。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南部、青海、云南、四川西部、重庆、贵州、湖北中部、安徽、福建、广西和台湾[1-3]。
基于2018—2022 年在长春市伊通河流域的野外鸟类调查,根据野外实际观察并结合拍摄照片,通过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中国鸟类志》[3]和《中国鸟类生态大图鉴》等[7-10]相关文献资料,鉴定鸟种,确认欧亚鸲、灰蓝山雀、三趾鸥、中白鹭和赤嘴潜鸭5 种鸟类均为吉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通过野外调查获得的分布新纪录,可为分析5 种鸟类的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规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对鸟类区系组成的变化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亦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