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丹婷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13)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基于自身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充分利用好了自身的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况,进入小康社会。
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冲击下,经济发展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对劳动力的需求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在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也逐步趋于弱化,这就意味着发展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已经无法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自身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同时要实现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面对这样实际,中国的现代化又该如何有效地推进建设与创新?
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在竞争中的优势的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中技术竞争优势的不断上升,中国必须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有效地实现将人口红利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人口的素质和质量的提升,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推动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要实现人口的素质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来实现。人口的素质和质量的提升应包含教育的普及率、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以及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程度。从教育的普及率来看,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从中国教育目前的状况来看,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教育质量虽然在不断地提升,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实现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的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有效的人才资源,这是目前中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应对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在较大程度上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下,通过一系列的向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帮扶优惠政策,从而将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吸引到中西部地区,较好地促进了教育在总体上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样,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不断地解决的问题。
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的发展,从根本上首先还是要依赖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作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教育本身也无法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撑,只有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好,才能吸引并留住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从而有效地给教育资源和人才发展提供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其次,有效地结合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使得各个地区在教育上实现特色化的发展,能够使得各个地区以特色化的发展形成以特色为核心的集群化发展,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各个地区的优势互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内生性互动发展。国家政策帮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均衡发展,必须由优质教育资源外生性帮扶式发展向内生性互动式发展转换。这一方面在于各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帮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能够有效地学习和了解教育发展相对较好地区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是否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有效,必然需要这些地区经过自身内化的过程,否则很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教育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不能有效地挖掘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那么将意味着始终是跟跑和追随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那么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很可能就始终只能作为跟随者和陪跑者,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教育的均衡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在逐步发展过程中结合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以这一比较优势为核心,形成自身的特色化发展,才能以此为基础,由点到面逐步实现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与教育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实现更加良性的互动式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最为有效的人才供给,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支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通过教育对这些技术的充分运用,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从整体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存在不完全适应的状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改革。中国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员,然而大部分技术型人员主要还是以中低端制造业技术人才为主,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依然严重不足。然而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产业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技术对产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助推经济最主要的动力源。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方向,同样各个地区应该结合自身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培养特色的技术人才以及高精尖的技术人才。
中国的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目前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由于中国目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依然是制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短板,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依赖于高质量的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素质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研究创新型教育转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创新型人才。当然专业素质教育的这一转型的实现,需要依赖于教育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依靠其较好的教育综合实力,进行优先探索,发挥其先发优势培养大量高质量的综合型基础科技人才,并逐步辐射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也并不是处于跟跑状态,而是可以结合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处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发展出发,以特色专业为核心培养优质特色专业素质人才,从而形成特色专业人才集群。
以上都在探讨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的过程中,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实质上都是从如何为现代化生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优势。
与此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能带来超大规模的市场,一方面能够吸引大量有利于现代化实现的优质资源的流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超大规模的市场也能为现代化生产提供巨大的消费动能,促进社会现代化再生产得以更好的实现。
巨大人口规模也能够提供超大规模的潜在市场,然而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要想真正实现,首先要给予人们购买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就需要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这一基础之上,必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促进与实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是万能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恰恰需要宏观调控来进一步规范,才能促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优质资源实现最有效、最充分的优化配置,因此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超大规模的市场具有吸纳大量的资源流入的潜能,然而大量资源流入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层次的资源相继流入,这意味着流入的资源质量必定会参差不齐,既有优质资源,也会掺杂着劣质资源的涌入。然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优质资源作为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按照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市场资源实现更加有效配置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质量。
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生产的持续发展基础上,现代化生产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现代化的再生产的持续推进,再生产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消费的持续有效实现,中国依赖于巨大的人口规模所形成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为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能。然而从目前的中国这一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与现代化生产发展并不完全相适应。这种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为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作为主要的推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这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全面高质量的实现是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消费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持续推动作用,就成为更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关键。消费对中国经济贡献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并未能充分激发与实现,目前的消费依然以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消费为主。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造成了城乡购买力的差距。因此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更充分的实现,尤其是促进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是提升乡村消费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
第二,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对称,从而造成市场的供给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对此需要更加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消费的充分有效地双向互动,使得生产能够最有效创造和引导消费,同时消费又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最终完成与实现。
因此,如何不断地有效优化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使其由单一线性结构向多元立体结构转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成为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然而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因此能源资源就相对有限,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首先最充分地实现资源节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要促进中国产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化,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这一转化需要不断地促进与实现科技创新,通过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化的体制机制的集成创新,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科技创新对资源高效利用的持续助动作用。其次要最大限度实现资源节约,必须依赖于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来达到资源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效的市场体制促使一切资源实现最合理有效的流动,又要促进与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并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这需要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善、治理完善的市场体制,逐步构建起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以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通过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价值链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加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促进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与此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数字信息媒介,实现市场信息的最有效的收集、整理、分析与传递,从而促进资源有效地根据市场的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最高效、最精准的配置。
另一方面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充分根据市场有效运行的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等有效地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使得自然为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提供持续的物质来源与物质保障,因此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协调起来,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持续发展,从而将两者有机的兼顾,以更好地实现两者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性更大,需要更好地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必须做到充分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全面深入把握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从而在充分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改造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当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矛盾之时,应该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着手,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
综上所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效地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优势有效转化,充分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以促进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局面,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与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