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的改进

2023-11-24 03:03李延安李周平
化学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二氧化碳

李延安 李周平

摘要: 对传统的硅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的改进,用注射器将饱和硅酸钠溶液注入盛有二氧化碳的自封袋中,快速振荡自封袋,约30秒后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白色胶状沉淀,用手触摸可感受到柔软而有弹性的凝胶状固体。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反应速率快,实验现象明显,适合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

关键词: 硅酸钠溶液; 二氧化碳; 白色胶状沉淀; 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3)10006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

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生成硅酸,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两个经典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利用该装置既可以证明硫酸和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也可以证明碳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于硅原子。

一般认为只要在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就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本学期我校一位教师参加市教学能手评选,抽取的课题为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比较碳、硅、磷元素的性质[1]。我们在准备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利用图1装置比较碳原子和硅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盐酸加到大理石中反应产生了气泡,但在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大约10分钟,却仍未看到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于是分析讨论实验失败可能有的多种原因。很巧,正当把原因分析完之后,试管内产生了白色胶状物,这不就是不溶性的硅酸沉淀吗?

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在硅酸钠溶液中看到了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则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药品也未发生变质;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10分钟,且导管伸入到了液面下方,说明气体能与硅酸钠溶液充分接触。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白色沉淀出现慢,只能说明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的速率太慢了。如何设计一个简单且又高效的装置来完成该实验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反复做了多次实验,设计出了以下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简单高效的实验装置。

2 实验改进思路

查得H2CO3和H2SiO3的电离常数如下[2]:H2CO3的电离常数Ka1=4.3×10-7、 Ka2=5.61×10-11;硅酸的电离常数Ka1=2.2×10-10、 Ka2=2×10-12。按照“强酸制弱酸”的经验规律,可以用饱和Na2SiO3溶液与CO2反应制取硅酸凝胶[3]。从理论上分析,该反应是能够发生的,但需要提高该反应的速率。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要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应采取的措施为:(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在实验过程中使用饱和硅酸钠溶液。(2)增大接触面积。由于在试管中难以增大反应物和气体的接触面积,可在自封袋中让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触,也可以加强振荡,既增大二氧化碳与硅酸钠的接触面积,又能防止二氧化碳大量逸出造成药品浪费。(3)升高体系的温度。如果在(1)和(2)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仍比较慢,可以把封好的自封袋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进行加热。

3 实验的改进

3.1 实验用品

自封袋(8cm×12cm,透明塑料制成,带自封条)、饱和硅酸钠溶液、注射器、二氧化碳

3.2 实验步骤

(1) 在自封袋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当自封袋明显鼓起时,停止收集气体,拉好自封条,用手轻轻地按一下鼓起的自封袋,确认自封袋已封好。

(2) 用注射器吸入10mL饱和硅酸钠溶液,轻轻地把自封袋的一端打开一小缝,将注射器的针頭从小缝中伸入到自封袋中,用手捏住自封袋袋口和注射器接触的地方(防止袋内气体逸出),快速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饱和硅酸钠溶液注入到自封袋中,随即拉好自封条。

(3) 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自封袋口,振荡自封袋大约30秒左右,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3.3 实验现象

刚将饱和硅酸钠溶液注入到装有二氧化碳的自封袋时,自封袋中的溶液没有发生变化。振荡自封袋大约30秒,自封袋中的溶液开始略有浑浊。当看到溶液中有白色胶状物产生时,停止振荡。静置后,可以观察到自封袋内产生大量的白色胶状固体,用手进行触摸可感受到柔软而有弹性的凝胶状固体。

3.4 注意事项

(1) 使用硅酸钠的浓溶液,实验现象更明显。

(2) 在自封袋中收集二氧化碳时,先把自封条打开,把自封袋平铺在桌面上,用手掌从自封袋的底部慢慢地抹到袋口,排掉袋内的空气。

(3) 在自封袋内充气和注入硅酸钠溶液时,只需在自封条的一端打开一小缝,同时用手指捏住袋口,防止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4) 必须快速振荡自封袋30秒以上,如果时间太短,自封袋里可能看不到有白色胶状固体产生;如果还未出现白色沉淀,则需继续振荡。

(5) 如果用盐酸制二氧化碳气体,必须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防止氯化氢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6) 为了提高课堂演示实验的效率,教师可以提前将二氧化碳收集到自封袋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之前需要检查自封袋是否漏气。

3.5 实验优点

(1) 实验现象清晰、直观。利用透明自封袋代替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学生的视野和触觉不受容器的限制,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和触摸到硅酸的颜色和状态。这也是一次与化学亲密接触、感悟化学的机会。

(2) 实验的效率非常高。从开始实验到观察到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大约只需要1分钟左右,实验的成功率几乎为100%。

(3) 消耗药品少、有益环保。做完一次实验只需要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不产生污染。

(4) 实验操作步骤简洁明了,非常适合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开展学生的分组实验。

(5) 可以分阶段显示硅酸胶体的生成和胶体的聚沉。当在自封袋中加入硅酸钠溶液后,振荡3~5秒,用可见光路照射自封袋中的液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继续振荡时,可以在自封袋中看到有大量的白色胶状固体产生。实验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硅酸胶体的检验和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了振荡能促进胶体的聚沉。这非常符合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6) 普适性强。无论自封袋里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少量还是足量,都可以看到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利用该装置还可以进行某些气体和液体、固体与液体的反应等实验。由于塑料袋透明有弹性,且密封性好,使实验操作安全、方便、易观察。

(7) 由于生成的硅酸是在密闭的体系中保存,不易变质。在学习硅酸和硅酸盐的性质时可以继续循环利用。

4 结语

课题研究源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的是寻找解决实验失败的原因。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开始时,刚生成的硅酸是以单分子硅酸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并不立即形成白色胶状沉淀。经过振荡自封袋,硅酸就逐渐缩合成多硅酸,形成硅酸溶胶。硅酸溶胶遇到电解质发生了胶体的聚沉,产生不溶性的白色胶状沉淀即硅酸凝胶[4]。教师紧扣失败的关键原因,立足于如何加快反应速率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硅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快速反应的高效方法,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拓展:在此装置中还设计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乙烯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等实验,这些实验在全市实验教学中得到了推广,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磊, 陈光巨主编.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67.

[2]北京师范大学等编. 无机化学(下)(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67~578.

[3]徐小健. 硅酸钠溶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J]. 化学教学, 2018,(4): 72~74.

[4]朱正德. 从制备硅酸凝胶的实验探究谈“强酸制弱酸”规律[J]. 化学教学, 2013,(5): 49~50.

*山东省滨州市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生本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BZQK20221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用多种装置巧制二氧化碳
用多种装置巧制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优化实验提高效率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