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胡根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同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任务群概念,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积累阅读经验,丰富精神世界。我们对上述两个任务群进行整合,从学生的语文生活中寻找突破口,通过博物馆教育,把学生的阅读与生活融合起来,强化阅读的生活意义。
根据国际上普遍的划分方式,我国的博物馆大致分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四种类型。[1]《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生物学名著,是八年级学生的必读书。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跨界”特质。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向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是一部人文色彩浓厚的科普著作。法布尔穷尽毕生的精力去观察和研究这些天地间的“小精灵”,并将整个生命献给了“那片满是荒石杂草的园子”。
二是容易激发读者探究兴趣。学生在真实立体的场馆情境中,结合自然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的场馆资源,以“策展人”的身份开展《昆虫记》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解答“如何策划2022 荒石园昆虫展”这一驱动问题来进行合作探究。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具有开展项目学习的可能。在阅读《昆虫记》和策展时,学生经历激趣入项、了解策展、策划展览、撰写方案、招标出项等过程,可以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审美表达等大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中,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2]由此出发,我们首先确定博物馆视野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继而制定相关评价量规,确立展览主题、内容、形式、附加产品的评价标准,以及项目进展和合作探究等过程性评价,用真实任务和评价驱动学生学习,最后形成可以公开的项目成果。
博物馆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体验,赋予其策展人的身份。博物馆学将策展定义为“在一种特定主题下以展品为媒介的物人关系的全面系统的建构”[2]。策展是展览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是决定一个展览能否成功的关键。策展人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职业,是沟通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而策展人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恰好与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的可迁移的终身学习素养相吻合。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和策展人角色,我们梳理并形成了《昆虫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的策展路线图(见图1)。
图1 策展路线图
本项目通过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的融合,具体落实学科目标,提升学生“审美创见”“科学实践”“调查研究”等高阶认知,并使其构建审美表达、生命观念、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大概念,最终形成可迁移的跨学科素养。
该项目的问题框架见图2。
图2 项目问题框架
表1 项目评价量规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入项活动与激趣、知识建构与探究、成果修订与完善、反思复盘与迁移。
目标:创设情境,激趣入项
活动:见表2
表2
我们通过归纳概括将驱动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这三个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帮助学生拆解并解决驱动问题。
【子问题1】策展人如何成功策划展览?
目标:了解策展流程,提炼策展元素
活动1:走进展馆,完成任务单(见图3)
图3 观展任务单
学习型支架:“沪教版”《艺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艺术场馆”(开场、导览手册)。
资源型支架:云参观昆虫展——“小昆虫大世界”“拯救地球的昆虫”“体验自然展”“会飞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等。
活动2:讨论任务单,学习策展流程
学习型支架:“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己办展览”。
活动3:合作探究,提炼策展元素(见图4)
图4 策展设计框架
【子问题2】如何策划“2022 荒石园昆虫展”?
目标:基于策展流程和要素,策划“2022 荒石园昆虫展”
活动1:“2022 荒石园昆虫展”的展览主题是什么?
步骤1: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完成阅读评价任务单。(见表3)
表3 评价任务单
步骤2:小组交流阅读体验,讨论展览主题
引导问题:你认为法布尔想通过《昆虫记》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理念?在2022 年,你认为这种理念有何意义?
活动2:策划荒石园昆虫展的展区内容
步骤1:头脑风暴,讨论展区内容。
步骤2:使用学习型支架,如自然笔记教学(《生物》)、视频录制(《信息技术》)、探究报告填写(《科学》)等。
活动3:策划荒石园昆虫展的陈列方式
学习支架:“人教版”《艺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艺术设计”—“校园展览会”—展台设计和展板设计。
在本阶段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展具、材料等设计要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将展品相互关联,陈列展出,以讲故事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相应支架。
活动4:设计展览的附加品
步骤1:制作导览手册。
支架:“沪教版”《艺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步骤2:撰写导览词。
【子问题3】如何撰写“2022 荒石园昆虫展”的设计方案?
目标:基于展览设计方案模板,撰写《2022荒石园昆虫展设计方案》
步骤:在子问题2 的四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模板(见图5)撰写展览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可根据具体方案进行调整。
图5 展览设计方案模板
师生根据评价量规,以招标会的形式,共同选出最佳方案并布展。以下为得票最高的“昆虫·人·众生”的展览设计方案。
昆虫·人·众生
——2022 荒石园昆虫展设计方案
一、展览时间
2022.10—2022.12
二、主办单位
上海市实验学校南校八年级(2)班
三、展览地点
图书馆
四、展览主题(前言)
法布尔带领我们畅游奇妙的昆虫世界,一起去探寻、去思考。在法布尔眼中,昆虫不是当时科学家用来解剖的冷冰冰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普通民众认为的微不足道的生物群体,而是像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意识、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性情爱好的大自然生灵。在残酷复杂的大自然法则下,昆虫们为个体与族类的生存顽强地斗争着。法布尔尊重这些渺小而伟大的生命,无论遭遇多大的生活困厄,他都穷尽毕生的精力去观察、研究这些天地间的小精灵,他甚至将整个生命献给了“那片满是荒石、杂草的园子”。我们感动于法布尔对自然的热爱、对昆虫研究的执着,他让我们深切体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严谨,也让我们领悟到敬畏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希望将法布尔的精神发扬光大,将昆虫特有的“虫性”展现出来,从而反观、思考“人的本性”,因此策划了这场展示“昆虫·人·众生”的展览。希望大家也能停下匆忙的脚步,低头看一看脚下同样忙忙碌碌的小蚂蚁,看看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同时思考人类作为地球上更具智慧的物种,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其他物种的繁衍,从而为这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
既然昆虫像人类一样,我们就按照人类的组织架构,将展览分为四大展区,分别是“衣食住行篇、家庭生活篇、社会贡献篇和昆虫诗人篇”。
【衣食住行篇】
展区内容:在本展区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圈画或概括介绍昆虫的词语,并对其进行归类,以第一人称完成昆虫“衣食住行”的思维导图。(见图6,其中“衣”指的是外形,“行”指的是行为特征)
图6 昆虫的“衣食住行”
展示形式:根据思维导图,完成昆虫自然笔记。
【家庭生活篇】
展区内容:在本展区我们可以通过研读法布尔的实验探究成果,了解法布尔所揭示的昆虫的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总结其科学探究的经验,以完成探究实验报告(见表4)。
表4 探究实验报告
展示形式: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蜗牛,并通过视频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社会贡献篇】
展区内容:益虫、害虫是我们从人类视角对昆虫的划分,其实每一种昆虫对自然都有着特殊的贡献,比如法布尔在《粪金龟与公共卫生》一章中提到,“这帮掩埋工所做的服务工作对野外的环境卫生十分重大;而我们,这种净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反而对这些小勇士有点鄙夷不屑,还要粗言恶语对待它们”。请你结合昆虫们的工作,帮它们制作“工作证”,并说说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展示形式:制作并美化昆虫“工作证”。
【昆虫诗人篇】
展区内容:法布尔在生活中无论遭遇多大的艰难困苦,都没有放弃自己所钟爱的昆虫研究事业,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不易,忘记了世人的误解与名利的滞后,他乐在其中,他甚至化作了一只昆虫,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请你阅读《法布尔小传》,完成法布尔生平思维导图。
展示形式:设计并完成法布尔生平虫形思维导图。
在策划“2022 荒石园昆虫展”的项目中,学生第一次了解到策展人这种职业,并且策划属于自己的展览,这跟以前只是阅读答题的方式不同,让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一想到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学生就特别有动力。学生首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研读了201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昆虫记》,并且完成了阅读任务单;然后在了解了策展的流程和要素之后,与小组成员合作探讨展览的主题、展区的划分、展品的制作、展览的形式设计以及展览的文创产品设计;最后通过招标会的形式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布展。
对本校八年级学生进行的阅读前测结果显示,有67.8%的学生有兴趣阅读《昆虫记》,其他学生兴趣不是很浓厚,甚至没有阅读兴趣;55.3%的学生表示对科普著作的阅读策略缺乏了解;有99.3%的学生表示参观过博物馆,但不了解策展。基于以上学情调查,我们采用策展的活动方式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具身学习体验中用跨学科的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学习模式,将科普类文本阅读中传统的探究写作目的、说明结构、提取信息、鉴赏语言特色等,转化成任务驱动下的策划展览主题、划分展区、策划展览内容等活动形式,从而打通《昆虫记》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
86.6%的学生能在初始阅读阶段借助在单篇说明文学习中掌握的阅读方法,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梳理各章节主要内容、行文脉络,提炼关于昆虫的基本信息,并且能够区分昆虫知识与作者评价,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与探究阶段,对博物馆缺乏了解的学生往往对策展无从下手。对此,我们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在文本细读中获取灵感。在策划展览主题的活动中,当学生不能领会《昆虫记》这部科学巨著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时,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封面、扉页、附录及封底以获取作家及作品信息,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补充关于法布尔及其《昆虫记》的相关信息和增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法布尔及其《昆虫记》的魅力,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法布尔通过“虫性”所表达的对人类宏大主题的思考,如敬畏生命、感叹人性、关怀人民、批判战争等,让学生站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看待《昆虫记》的现实价值。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单篇科普作品,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但对《昆虫记》整本书阅读中涉及篇目关联、差异的对比性阅读缺少相应策略。对此,我们通过划分展区和筹划展区内容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文本之间的联系,将具有逻辑性的文本结构划分转化成展区划分,将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探讨转化成展区内容筹划,比如对昆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的理解与概括、对法布尔科学探究实验的掌握与应用、对法布尔通过拟人赋予昆虫人类特性的深入解读等等。
在内容策划的过程中,我们融入生物科学、信息科技等跨学科知识及概念,以审美表达的方式将语言思维、生命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大概念串联起来,从而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引向价值取向、审美体验和生命觉悟的层次,在深层次促进学生与生活、与世界建立更为直接的情感关联。这不单单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跨越整合,更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人本主义教育范式,且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使其在具象认知中突破符号认知的局限,从而建立起一个更为完整均衡的知识体系;同时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范畴,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物馆教育既指在博物馆内开展的教育项目或活动,也指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活动。[4]我们只有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的关系,与博物馆共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色的博物馆课程,才能最大化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而且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空间,它所具有的“跨文化性、跨时代性、跨地域性”[5]等特点与跨学科学习的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博物馆教育是跨学科学习的天然宝库。
本课例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始,通过引入博物馆课程资源,初步构建出馆校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本课例找到博物馆资源与语文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基于学生视角,将博物馆要素与学习主题相融合,并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深度联结,以进一步制定目标、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具体的实施过程既遵循学校教育原则,也符合博物馆教育的规律。学校教师、博物馆馆员以及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和评价,形成博物馆课程开发模型(见图7)。
图7 博物馆课程开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