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华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能力。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及新课标的实施,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过重的作业减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如何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实现提质增效减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下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作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已经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创新能力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焦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成长。
(一)作业缺少素养立意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觀念注重作业的知识立意,忽视其素养立意。大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就是多做练习,只把作业的价值体现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方面,忽视了作业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作用。2022年版新课标在“学业考试水平”的“命题原则”中指出,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作业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方法,更要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积累解题经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道德,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
(二)作业缺少个性多元的内容
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教材内容,或从配套的教辅材料中选取一些习题,提供给学生练习,但是结合学情自编自创的习题较少。学生完成的作业缺少探究性与实践性,显得繁重无趣,每天在机械、重复的题海练习中,思维得不到训练、个性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作业缺少分层设计的结构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一刀切”的普遍问题,没有考虑到作业能否达到“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训练目标。平时布置的作业经常会出现优秀生做起来易如反掌,没有思维含金量;学困生难如登天,重点知识不达标,难题更不会。这种作业设计背离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作业缺乏实践创新的形式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多来源于书本知识,形式也局限于纸笔测验与练习,将作业融合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查阅资料、校外调查等,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作业缺乏学科融合的意识
现实中的小学数学作业常常缺乏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造成各学科学习变得独立无交集。实际上,小学数学学科和语文、体育、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及核心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作业的有效运用。当前国家倡导的作业减负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关键内容。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为学生减负增效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突破唯一,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不少教师所设计的数学作业,已知条件和问题完全具备,答案也几乎是唯一的,虽然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训练,难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开放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习题:
1.把一根长( )米的绳子,平均剪成( )份,每份占这根绳子的( ),每份是( )米。
2.兴安小学合唱队有60名女生,___________,男生有多少名?(请你用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及能力完成上述两道开放性作业,尤其是第2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作业存在多种结果:
方法一 补充: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列式:60×
=20(名)
方法二 补充: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列式:
60÷=180(名)
方法三 补充: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列式:60×(1+)=80(名)
方法四 补充: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列式:60×(1-)=40(名)
方法五 补充: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列式:60÷(1+)=45(名)
方法六 补充: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列式:60÷(1-)=90(名)
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在习题练习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关注分层,突出作业的层次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应遵循“基础—提升—拓展”的模式,降低习题的坡度,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完成训练。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道题:
1.基础练习。(★)
三年级的学生用一根绳子在操场中央围了一个长7米,宽5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2.提升练习。(★★)
同学们又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中央刚好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请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3.拓展练习。(★★★)
如果他们想在操场上靠墙围出一个长20米、宽2米的长方形,可以吗?试着画图计算并说明理由。
这三道习题设计较好地突出了层次性。针对第1题“基础练习”,学生能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模仿性的思考直接算出结果;第2题“提升练习”通过变式性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第3题“拓展练习”则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实际情境,将数学模型转化为现实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感知围成的长方形必须是用一条长靠墙才可以。这种循序渐进的习题设计模式,符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需求,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三)丰富形式,突出作业的多样性
1.操作类作业。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只有在操作中不断尝试、调整,才能完善认知,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三)”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下面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
图1 从前面观察几何体图
如果一个几何体是用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从前面看和图1一样,它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
这道题对学生来说,仅凭空间想象完成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辅以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由立体到平面、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2.调查类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需要,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比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班级要举办一场生日联欢会,在哪个月份举行比较好?”的生活小调查。组织学生开展全班同学出生日期的调查,在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再根据每个小组汇报的数据进行决策。在调查中,学生亲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掌握统计方法,切身感受到了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
3.整理类作业。
整理类作业主要是对一节、多节或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教师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整理,提高知识体系的条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明确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4.查阅类作业。
人教版教材中都会出现“你知道吗”板块,有介绍数学知识、数学史话、生活常识、文化名人、自然奥秘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部分内容做进一步研究。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后,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关于时间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如果你对其他的时间知识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查,并和同学互相交流你所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地球自转、二十四节气、北京时间等知识,更加详细地认识年、月、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文化价值,加深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四)整合学科,凸显作业的融合性
新课标要求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强各学科之间知识与方法的联系。数学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孤立、封闭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科融合的数学作业。
1.和思品学科融合。
数学作业作为学科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融入其中,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例如,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请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间。
9时22分( ) 18时48分( )
(2)飞船推进舱是它的“动力心脏”,呈圆柱形,底面积约6.15平方米,高約3米,它的体积约( )立方米。
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实力的进步与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实现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思想教育与素养培养的和谐统一。
2.和语文学科融合。
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计以下“成语中的百分数”习题:
半壁江山( )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
十拿九稳( )天方夜谭( )平分秋色( )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成语中的百分数,提高学生对百分数读、写法的掌握程度,并进行语文知识的有效渗透,实现学科融合。
3.和美术学科融合。
教师要找准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关联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尺规作图,用圆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尝试创造数学美,体会数学的学习价值。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和音乐学科融合。
音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天生爱玩好动,喜欢美妙动听的音乐,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置于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歌记忆口诀。再如,在学习“年、月、日”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教师可以将“拳头记忆法: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融合音乐节拍,设计成小歌谣,让学生吟诵,借助生动的音乐节奏,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大小月,在寓教于乐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和体育学科融合。
数学和体育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学科,其实两者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开展数学与体育学科融合主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找寻数学的秘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知识后,教师可以依托体育课的“跳绳”“跑步”“仰卧起坐”等运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体验1分钟能完成多少,或者跳绳200下、跑200米、完成20个仰卧起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又能培养学生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意识。
以上聚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互助学习,凸显作业的合作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互助学习是实现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积极开展小组合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我们的校园”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铺设地毯、布置宣传栏等真实问题,指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后采取分组研究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一起交流从哪几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做到既全面考虑各种情况,又考虑经济实惠、整洁美观等因素。这项作业涵盖了搭配、计算、面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巩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三、结语
在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展技能、形成素养的过程中,作业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推进教学改革与落实“双减”政策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已越发重要。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以领悟作业编写意图为前提,以学情为依托,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育人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