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式“1+X”语文主题阅读践行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的思考

2023-11-24 07:10:53
教师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说明文价值文本

何 梅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南京 215100)

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学生被迫性和机械式的学习任务减少了,拥有相对独立和自主的空间了。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双减”政策带来的契机,在积极落实“自主·合作”的理念下,推动“1+X”主题阅读。“1+X”主题阅读超越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单篇阅读”,是一种层次性、结构性、整体性的群文阅读。“1+X”主题阅读,就是通过一篇文章带动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带动一类文章的阅读。在笔者看来,所谓“1”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该篇课文所蕴含的议题,如表达、形式、体裁、内容、主题等;所谓“X”,则是以教材为基础生发的带有课程与教学性质的篇目、读物。

一、明确价值点,彰显“1”在“双减”政策下的辐射效应

“1+X”主题阅读是指确定一篇示范引领的主体文章,拓展一系列与其相关的类文本阅读资源,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资源,在统整联系、类群对比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找准相关的议题等,只有把握好“1”、彰显出“1”的意蕴,才能据此更好地进行“X”的拓展、延伸,才能丰富学生的主题阅读。

首先,从文体表达入手。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即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的编排方式,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融为一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这为“1+X”语文主题阅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语文“1+X”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群文的特质,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开展深度研究。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的教学价值点也非常丰富。践行“1+X”主题阅读的理念,确定体系中的“1”就可以从文体表达的特点和规律入手。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为例,编者选的三首诗都是典型的咏物诗。虽然六年级学生早已掌握了阅读古典诗词的相关策略、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但对咏物诗并没有正式接触。为了凸显学生自主的阅读状态,教师就需要紧扣咏物诗“借物抒怀”的特点,借助生活中的事物,透视诗人的人生志向和内在情怀。由此,确定“1+X”主题阅读中的“1”,就为学生自主、合作式的阅读提供了支撑。

其次,从主题内涵入手。对主题的感知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篇课文之中,就无法形成深入、立体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彰显主体文本的辐射,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拓展相关资源,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编者编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展现了母亲的慈祥与伟大,教师可以相机展示关于母爱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以建构立体化的资源,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最后,从作者风格入手。“1+X”主题阅读中“主题”的价值,就在于拓展的阅读内容具有共性特征,其中紧扣作者的表达特点,确立“1”的价值,最终在一篇带一类的状态下,推动学生言语品质的不断发展。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白鹅》为例,这篇课文出自丰子恺先生之手,整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鲜活而直观地勾勒出白鹅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幽默语言的魅力,教师以此作为突破点,拓展丰子恺先生其他的散文作品,在聚合力量的推动下,助力学生言语品质的不断发展。精准确立“1+X”主题阅读中的“1”,能够清晰地定位主题阅读的价值点,为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的自主、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二、明确扩展点,彰显“X”在“双减”政策下的聚合效能

综观“1+X”主题阅读的模式,“1”是主体价值,明确了阅读的着力方向,“X”是扩展效应,是在主体价值确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彰显主体价值的辐射效应而拓展的类文本资源,旨在形成文本类群的聚合效能。在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1+X”模式并不是多篇文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整合。依据“1”的内容,要让“X”的选择更具有结构性、适切性。那么,收集、选择“1+X”主题阅读中的“X”,对主题阅读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首先,选择与主体价值相似的文本资源。在“1+X”主题阅读中,“1”和“X”往往是属性相同的,具有共通、共同的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文本进行链接、整合,从而将“1+X”主题阅读中的群文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之所以积极倡导主题阅读,其核心目标就是规避阅读文本的零散状态。从阅读规律来看,阅读相同总量的文本,如果这些文本之间存在着共性特征,更有助于学生利用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裹挟式、链接式的状态,形成深度的阅读体悟。上面提到,教师所确定的主体价值点,无论是文体表达方式,还是文本的主题内涵,抑或是作者的表达风格等,“X”文本的选择都从相似性角度出发。以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文为例,笔者从民间故事的特征入手,为学生拓展了《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故事。由此,学生展开类群化的文本阅读,从民间故事的特点出发,形成了常态化阅读所无法发现的收获。比如,民间故事大都是口耳相传,语言风格浅显易懂;民间故事都以普通百姓的爱情故事为载体,体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民间故事中都有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旨在表达人们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由此不难看出,“X”的选择与确定,是提升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重要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相似性文本的内在力量,为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的聚合发展助力。

其次,选择与主体价值相反的类群资源。“1+X”主题阅读选择相关的阅读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主题“1”的特质,对文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将阅读文本“X”与主题阅读文本“1”关联起来。从相似到相反,就阅读而言,仍旧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逆向思维,以辨析对比的方式展开“1+X”主题阅读。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既是习作单元,也是典型的说明文单元。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一篇是一般性说明文,一篇是文艺性说明文。教学布封的《松鼠》一文时,教师要抓住其作为一般性说明文以“说明白”为主要目的的特征,同时又凸显其文艺性的特征。在推进“1+X”主题阅读时,教师选择“X”的篇目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拓展补充其他一般性说明文,如传统教材中的《鲸》《新型玻璃》《恐龙》等,旨在通过辨析推动学生对文艺性说明文表达风格的体悟;其次,拓展补充状物类散文,如《白鹭》等,鼓励学生以对比异同的方式,厘清文艺性说明文与状物类散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拥有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资源提供给学生,也可以明确相应的方向,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选择、确定,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1+X”主题阅读,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题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能提升学生主题阅读的质量,优化学生主题阅读的品质,培养学生主题阅读的习惯。

三、明确融合点,彰显“1+X”在双减政策下的组合方式

“1+X”主题阅读建构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组合,如果不能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性,这种模式的构建将始终停留在机械认知的状态下。因此,在明确了“1”的主体价值和“X”的辐射效应之后,教师要精准把握两者之间的融合点,确定适切的组合方式和策略,为学生自主性、合作性阅读提供平台。

首先,一篇一得,融合点不宜过多。一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果从不同的维度出发,会衍生出丰富的资源,但编者将其编入教材之中,只是聚焦于某一种资源。因此,教师要遵循“双减”政策的减负本质,避免主题阅读的繁杂,可以尝试先做减法,提炼出文本内在的价值体验。由于“1+X”主题阅读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主,这种聚焦“一篇一得”的方式,基于学生原生态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范例,更精简了范畴,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其次,交互融通,融合点彼此照应。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对“1+X”模式的认知都具有局限性,常常认为这种模式就是用教材中的“1”,引领和指导学生读好课外的“X”。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1+X”主题阅读即为“X+1”主题阅读”,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展现“1”的范例价值,以更好地组织学生高效阅读“X”;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X”的特质和价值,反哺主体价值的“1”。还以上一板块中的文艺性说明文为例,教师在组织学习了《松鼠》之后,不仅可以将其与状物类散文进行对比,还可以向学生拓展《辞海》中对松鼠的介绍: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 厘米,尾长15—21 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每年产仔2—3次,一般在4月、6月产仔较多。同样都是以“说明白”为目的,但《辞海》中的介绍方式,与《松鼠》一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鲜明对比,对于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提供了借鉴。正因为教师选择了精准的融合点和适切的组合方式,学生能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好处,积极以自主性、开放性的状态学习,让“1+X”主题阅读的价值真正实现。

运用“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以“1”作为主题阅读的出发点,以“X”作为主题阅读的补充、拓展,能构建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范式。实践证明,通过“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相关文本的阅读理解更深刻、更通透了。“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渔”的本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的语文审美体验,涵养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

“1+X”主题阅读模式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对统编版教材的回应,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因而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1+X”主题阅读不是单篇文本的累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比较、阅读的整合、阅读的迁移、阅读的应用。教师要准确把握“1+X”之间的联系,利用彼此之间的资源,促进学生阅读意识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实践证明,“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是经过诸多实践检验的有效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彰显“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要科学设置相关的阅读教学目标,恰当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题阅读活动。“1+X”主题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语文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说明文价值文本
说明文阅读专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一粒米的价值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给”的价值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8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