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写作法”在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11-24 07:10:53徐晓君
教师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语言文字过程

徐晓君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华云学校,江西萍乡 33724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虽然隐去了单独的写作教学板块,但是将其整合到“表达与交流”这个更高维度的教学板块之中,这实际上是把写作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其中,“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毋庸置疑,无论是“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还是“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0 世纪70 年代,以贾特·艾米格(Janet Emig)为代表倡导的过程写作法(Writing Processes),在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与我国传统的以写作结果为重点的写作教学相比,过程写作法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上,优势较为明显。从语文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新课标也积极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以“过程写作法”为依据,将常见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写作法”移植到语文写作教学中,从写作过程的具体化指导入手,实现写作教学的程序化,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之路是完全可行的。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写作能力令人担忧。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写作教学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日常写作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只是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过程指导几乎是空白。加之观念陈旧,也很少有教师能做到把写作教学的课堂外延化,以致学生不能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更谈不上在体会语言文字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其运用规律。虽然在课改大潮中也涌现了一些较好的写作教学理论和课堂模式,但多半不具普遍性,在实践中往往水土不服,因教师、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原因,收效不佳。此外,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写作结果上,从不注重写作教学背后的思维训练。显然,这种状态是不能指望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在三年的初中阶段得到较大提升的。一句话,停留在表面的写作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基本无效。

对学生而言,写作课堂时间有限,一方面,教师不能给予他们一些具体可行的写作策略及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没能掌握较好的方法以整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两相作用,让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靠背范文或套作来“提高”所谓的写作水平,写出来的作文难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运用“过程写作法”进行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基础就是素材的储备。“过程写作法”重点关注学生搜集、整理写作素材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学生缺乏搜集、整理写作素材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从这个基础着手,教给学生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形成搜集、整理素材的能力。

首先,依托生活实践,搭建从生活到素材的桥梁,教会学生深挖写作素材的方法与技能。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写作主题——“一个最熟悉的人”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应该写谁?写关于他(她)的哪些内容?具体操作上,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并罗列出要点,独立完成一份简单的“创作版图”,然后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组织互助小组,通过小组内“创作版图”的“拼图”游戏,互相补充,拓宽思路,进一步扩充“创作版图”,最后辅以教师的讲解和梳理,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新、小、深”三个字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散思维,完善个人“创作版图”。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走稳第一步的基础上,走好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做加法”,让学生逐步掌握深挖生活中蕴藏的写作素材的具体方法。

其次,结合乡土资源,打造开放的写作课堂,依托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挖掘写作素材的能力。新课标强调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结合乡土资源,布置具体的驱动任务,打造开放的写作课堂,通过开展写作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形成有意识搜集素材的能力。比如笔者把“研学旅行”主题写作课堂设在本地“花涧里”研学旅行基地或武功山地质博物馆,通过教师讲解加视频放映的方式,让写作教学在旅行之中悄然发生;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写作课堂设在周歧将军故居、万龙山烈士陵园,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拓展;把“美丽家乡”主题写作课堂放到武功山的田间地头,与学校的劳动课、实践课相融合……开放的写作课堂以具体任务为驱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他们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视、听、闻、触、思”获得自己需要的感性和理性素材,从而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开放的写作课堂还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有目的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最后,从最平凡普通的东西入手,挖掘看似平凡普通的事物中不平凡的素材。面对寻常对象,如一张A4纸、一块黑板、一片树叶等,教师都应引导学生通过诸如头脑风暴的方式,挖掘其中不同寻常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明白,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素材的积累就不是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体,教会学生根据文体的不同,搜集、整理所需的写作素材。

这样,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练习,提升学生创建个人“创作版图”的能力,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提笔“无话可说”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整理写作素材的能力

积累写作素材,创建个人“创作版图”,是保证写作的基础,但写作并不是素材的堆砌,所以培养学生整理写作素材的能力也很重要。

不管是哪一类文章,不管是什么主题,每个孩子的想法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在写作时的素材选择也是不同的。可实际上,不管写什么,不管是谁写,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因此,在学生创建个人“创作版图”的基础上,还应教会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写作目的,选择合适的素材。

首先,从课文入手,教会学生有效梳理并确定写作素材。以七年级上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反其道而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有很多可写的事情,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两三件事来写呢?你认为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地方?其次,通过指导小组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叶先生,选取的事例是与作者相关并鲜为人知的,并且都是为“待人厚,律己严”这个中心服务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建的“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创作版图”,对素材进行整理:你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根据这个写作目的,你认为哪些素材是合适的,为什么?其他的素材为什么不行?在具体的过程指导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个别谈话、组内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做减法”,逐步缩小写作素材的选择范围,最终确定最合适、最有趣、最具体的素材。

这样,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有效梳理、确定写作素材的能力,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驾驭写作素材的能力

确定了写作目的,也整理出了合适的素材,是不是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怎么写”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说,在具体写作时,还要在选定的写作素材的基础上驾驭素材,使之与写作目的相契合。否则,写作还是会变成素材的无效堆砌。

1.调整现有写作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驾驭写作素材的能力。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编排是成体系的,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但是,有些习作内容与单元强相关,却与农村初中的写作教学现状不太切合,农村初中学生普遍达不到此类写作教学的要求。比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写消息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写演讲稿,仅仅通过一个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就让学生写一些体裁比较特殊、要求比较高的习作,对学生来讲,确实有困难。所以,在进行写作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现有的内容编排进行适当调整,从最贴合学生学情的角度入手,合理安排写作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驾驭写作素材的能力很有必要。

2.读写互促,注重写作的思维训练,实现写作过程的程序化。语文教学中,读写是不分家的。将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在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是实现写作过程程序化的必经之路。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写作教学的范例,充分发挥教材范例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获得一定的写作知识与技能,然后在写作实践中进行强化和检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训练思维,有助于实现写作过程的程序化。比如用《秋天的怀念》教会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描写,把事情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染力;用《散步》教会学生叙事时加上一些必要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渲染氛围;以《驿路梨花》为例教会学生在写作时利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使文章起伏有变化……在写作“每课一得”的基础上,教师要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做乘法”的方式,尝试在一篇习作中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这样,假以时日,“怎么写”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质量,还关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利用“过程写作法”实施写作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和驾驭写作素材的能力,是改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现状的可行方案。运用“过程写作法”实施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统合的学习主题和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从静态写作知识的学习变成动态写作技能的掌握,从而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过程写作法语言文字过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运用过程写作法提高英语写作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 18:59:50
浅谈“英语过程写作法”的必要性和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过程写作法下的大学英语博客写作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