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2023-11-24 05:26王智生
名师在线 2023年28期
关键词:生活化理论教材

文/王智生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知识。然而,生活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教师要挖掘教材资源,并将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结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找到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陌生知识时容易出现较多的困难,如果教师采取讲授式教学,将语文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之相对的,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排除学习困难,从而实现高效学习。此外,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产生较强的好奇心,进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探索语文世界。而这种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状态,恰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

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感人的事物,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忆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时刻,使学生感受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结合生活元素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形成感恩父母、体谅父母的优秀品质。又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教师为学生呈现爱护自然、保护生命的生活场景,实现生活元素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此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涉及同学友情、师生情、爱国情,将这些内容与生活化教学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以后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尝试用语言描述生活事物,展现生活之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一)教师缺乏理论研究,无法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许多语文教师能够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但是对生活化教学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导致生活化教学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的情况。例如,学习主体理论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指导理论,意在凸显学生在生活化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不了解这一理论,导致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主导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加入了许多生活化元素,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未能做好理论研究,未能准确、深入把握生活化教学背后的教育理论,自然就无法发挥生活化教学应有的作用。此外,生活化教学及背后的教育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教师未能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就无法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二)教材开发不足,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足

生活化教学并非不加限制地拓展教学外延,而是要求教师立足于语文教材,渗透生活元素、生活现象,通过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因此,生活化教学应是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无法做好对教材的充分开发,那么就容易导致生活化教学不能有序开展。

语文教材选文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发展需求。其中许多文章用词精妙、修辞得当,情感深厚、韵味悠长,富有人文内涵,凸显时代特征。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时能够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探寻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难发现,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编排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深思熟虑的,但在生活化教学期间,少部分教师会主动思考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去开发语文教材,大多数教师并未全面把握语文教材,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无法理解教材编者的编纂用意。此外,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材开发水平会受到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及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认知角度错误或者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那么也会导致“误读”教材。

(三)忽视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

当前的生活化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存在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的情况,导致生活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不符。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化、授课活动机械化,忽视了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期间展现出来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必然要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在课堂导入时必然要播放教学小视频。然而,创设生活情境、做好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模式化、刻板化的生活化教学导致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表演”。

(四)课堂过度开放,文本解读过程减少

生活化教学需要打破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边界,使语文知识与广阔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合。但如果语文课堂过度开放,就容易使课堂教学期间出现过多的生活化内容,导致文本解读过程相对不足,生活化语文课堂上出现“主客颠倒”的情况[1]。

例如,在讲解《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教师针对第一段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连续展示了许多水果,有蜜桃、梨子、蜜瓜、杏子等,通过水果让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教师没有把控好进度,展示这些水果图片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活动过于仓促,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在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学生纷纷起立回答,有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学生回答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师在后半段的教学活动中略显仓促,弱化了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因此,过度开放的生活化教学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可能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推动生活化教学有序开展

生活化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不能利用这些教育理论指导生活化教学,就无法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了解这一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理论,进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应有的价值。具体而言,生活化教学的指导理论主要包括学习主体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语文生活观、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等。

学习主体理论强调学生在生活化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教学活动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学习主体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活动应当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性,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知识,通过生活化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在发达的认知能力下能够更快理解知识。语文生活观是我国学者李镇西提出的一套理论,他提倡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既要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也要让语文知识具有生活性。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强调,学生要通过生活现象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善于借助生活主题进行创造,如开展生活化写作训练,写日记、周记等[2]。

教师应在上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实现能力、思维和情感的多元发展,更加关注学生是否通过生活化课堂掌握语文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将课堂教学重点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二)挖掘教材内的生活元素,引入课外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外延,实现教材内容和生活教学的有效结合[3]。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容,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前提。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为《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和《父亲、树林和鸟》,文章的主旨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自然界中的生命,了解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珍贵礼物,使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在明确这一意图以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收集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动物叫声,以及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如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图片和视频。教师将这些内容整合以后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能强化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容易脱离学生需求,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做到深入把握学生的需求,并研究教学内容,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4]。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与生活中的动物具有密切联系,而且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我的动物朋友”。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有关动物的故事。例如,有的学生分享路边卖菜阿婆与大黄狗的故事:不论刮风下雨,大黄狗一直陪着卖菜阿婆出摊,这体现了狗的忠诚。故事创设出人与动物相互陪伴的生活化情境,更突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相较于原有的讲授教学,故事分享的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课本中的《猫》《母鸡》和《白鹅》三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三种动物的特点,而教师也可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动物体现的特点,如狗的忠诚、公鸡的威武、兔子的机灵等,进一步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不难发现,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的表达需求和语言能力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故事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四)坚持适度原则开展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准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手段,根本在于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生活化内容不能过多,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可,切忌掺入过多生活化内容而挤占正常的授课时间。例如,在六年级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的视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经历。一般情况下,让三名学生分享经历即可,人数过多势必要挤占正常的授课时间。在生活化视频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做到生活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平衡。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进一步思考,教师也可以插入几个生活化问题。例如,在课堂开始环节,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春节经历。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自己所过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经过交流以后发现时代与地域因素导致自己体验的春节和老舍笔下的春节有明显差异,也会因为这种差异而对本课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情感认知并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然而,当前的生活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教师接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主动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并适当引入课外生活化内容,随后则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期间适度融入生活内容。

猜你喜欢
生活化理论教材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