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策略

2023-11-24 05:26林婉婷
名师在线 2023年28期
关键词:物品劳动意识

文/林婉婷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反映在其自我服务技能,具体培养目标是让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并学会“自我服务”,逐渐摆脱对家长、教师及长辈的依赖心理,发展独立意识,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班务劳动或生活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动手锻炼契机,让幼儿在实践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将劳动教育与自理能力的教育目标融合,能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形成良好的生活品德,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一)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目标下的重要教育工作。劳动教育以“劳”育人,通过生活、学习中的多个环节,让受教育者在劳动中获取全新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幼儿园教育中展开劳动教育,能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幼儿未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1]。

(二)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考查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要求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能通过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并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效强化幼儿适应能力、操作技巧及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与其他学段不同,以培养幼儿生活技能为主,也可以说,发展幼儿自理能力是幼儿及幼儿教师的重点学习与工作内容。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适应未来小学生活

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对大班幼儿自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能让幼儿掌握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会自己收拾文具,整理图书、衣物、书包,维护班级环境和个人卫生等,更快地适应小学氛围,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独立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

自理意识的培养能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小学生活中,幼儿始终处在“集体生活”中,少不了与周围人物、事物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照顾自己,认识到在集体生活中维护个人卫生与公共环境是大家的共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

(三)有利于幼儿掌握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渗透过程中,幼儿会面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情况,这需要幼儿随机应变,在遇到问题时自主解决,以达成活动目标。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取全新的情感体验,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全新的生活经验与技能,这既能强化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能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三、劳动教育中促进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大胆放手,相信幼儿,丰富幼儿技能

在当前的大班幼儿劳动教育工作中,部分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仍对幼儿抱有“迟疑”的态度。如在一些班务工作和生活环节中,教师认为幼儿能力有限,常常同幼儿一起完成简单的劳动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感觉幼儿的动作较慢,会直接帮助幼儿完成工作。这就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在劳动教育中幼儿动手操作的权利常常“被剥夺”,自理能力发展较慢。对此,教师应当调整自身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学会“放手”,相信幼儿,让幼儿在班务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大胆尝试,掌握丰富的生活技能[2]。

以社会领域活动“物品归类整理好”为例,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儿有“乱拿乱放”的坏习惯。针对幼儿这一情况,教师构建了本次活动,以期通过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树立“物品要摆放整齐”的意识。在活动初期,教师为幼儿展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干净整洁”的班级,一张是“凌乱摆放”的班级。在出示图片后,教师询问幼儿:“这两张照片都是我们的班级,哪一个看起来更舒服?你喜欢哪个班级呢?”教师利用图片让幼儿展开观察,通过讨论,让幼儿初步了解“整齐摆放物品”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带领幼儿阅读了绘本故事《家里为什么会出现蚂蚁》,通过故事中的趣味情节让幼儿认识到“不注重卫生,没有整理物品,小虫子们就来家里‘做客’”,深刻了解到“乱放物品”的坏处。在绘本故事讲解完后,教师便可延伸到生活情境中,带领幼儿仔细观察自己在幼儿园中的小柜子,并引导幼儿整理柜子中的衣物、备品,将“道理讲解”与“实践活动”融合,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有效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凸显劳动教育的功能。

(二)引导感知,促进成长,强化幼儿技能

在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中,教师发现幼儿身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情,常常否定自己的能力。如在班级劳动工作中,幼儿常常“不知道”自己可以完成一些任务;而在教师的鼓励和大胆尝试下,幼儿才发现自己可以完美胜任。针对幼儿的这一情况,教师可调整劳动教育方式,结合实际生活与谈话的教育方式,让幼儿感知“自我成长”,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有效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

以社会领域活动“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为例,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完成许多简单的工作任务。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为幼儿播放了“小班弟弟妹妹”的日常生活。如在教师的帮助下穿衣服,在教师的引导下收拾玩具箱,在盥洗环节需要教师的监督,在用餐结束后不会清洗盘子……在幼儿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意识到哪些事情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在幼儿观看视频后,教师便可结合班级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延伸,提出更多问题:“大家在建构区可以做哪些工作呢?美工区呢?图书区呢?户外游戏区呢?”教师将幼儿的生活环境与课程活动进行整合,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意识到“身边的劳动”,通过师幼共同探讨的方式,强化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幼儿知道“可以做的工作”,感知到自己的成长变化,通过对比与领域学习进一步强化自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的水平[3]。

(三)创设活动,劳育渗透,推进幼儿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与操作中发展起来的。领域活动是幼儿获取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围绕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劳育知识的渗透,进一步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具备较强的自理意识,但是在学习与活动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成长空间较大。以物品归纳工作为例,幼儿能建立起“回归原位”的意识,但是对功能、用途的分类意识薄弱。基于幼儿这一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数学活动“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创设了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是能让幼儿按用途进行物品分类,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准备工作中,教师准备了“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在活动开始初期,教师将实物进行混合并放在同一个篮子中,引导幼儿根据物品的特点将实物放在不同的分类盒中,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在幼儿初步分类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活动经验,并讲解每一个物品的用途及合理的归类方式,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师幼探讨结束后,教师再次出示一些物品,引导幼儿围绕已有经验展开讲述与分析,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这种教育方式完美契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让幼儿掌握更多丰富且有效的劳动经验。在日后的生活中,幼儿也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自理水平。

(四)转变观念,家园协同,共同发展

在培养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还要利用家庭教育的功能,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

1.家园协同达共识

首先,在发展大班幼儿自理能力时,家庭和幼儿园要达成“教育共识”。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教师会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强化幼儿的动手实践技能。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使用代为或包办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幼儿动手实践的技能。基于此,教师要加强与家庭间的沟通,通过线上与线下两条渠道,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线下沟通中,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培养方向,在会议上向家长介绍培养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还可结合幼小衔接的教育背景,让家长产生更清晰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状态,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成长情况。在线上沟通中,教师可与家长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教育经验,共同制订培养方向与教育目标,确保双方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4]。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与小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面对活动及工作,有较强的条理性及规划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引导幼儿自主更换衣物,整理玩具、图书、背包,整理并归纳自己房间的物品;在上学前让幼儿检查自己的背包等。这些简单的劳动都可让大班幼儿自主完成,让幼儿在实践与劳动中获取经验与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家长也需要做到“教育放手”。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此,家长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实践与操作中逐渐实现能力的提升,逐渐提升自理能力,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为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3.家务劳动一起做

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利用好各项劳动工作,使幼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平日的家务劳动中,一些家长常常以幼儿年龄小为由拒绝幼儿的劳动请求,剥夺幼儿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家园协同背景下,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与观念,学会与幼儿“一起劳动”,如:幼儿扫地,家长拖地;家长收垃圾,幼儿扔垃圾;家长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家长引导幼儿在餐前擦桌子,摆放碗筷;等等。这些日常的家务劳动,都能有效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在劳动的过程中,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这既保证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又能实现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5]。

四、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发展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教师对课程活动深度开发,围绕幼儿的发展阶段及年龄特点,整合家庭教育中的资源,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在生活与教育中学会放手。需要注意的是,良好自理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少不了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与引导。在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齐头并进,朝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前进,利用生活中的多个环节强化幼儿能力,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物品劳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称物品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