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林 邱元华 徐青青 李晓清
产后出血主要表现为引导出血,严重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等症状,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此时需要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1-2]。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补充血容量,但大量输注可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影响整体效果[3-4]。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发现对于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不同比例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不仅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还会降低预后效果,因此,合理的输注比例非常重要[5-6]。本研究选取90例产后出血患者,探讨不同比例输注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到本医院诊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甲组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31±3.43)岁;孕周38~42周,平均(40.21±1.46)周;产次1~3次,平均(1.65±0.48)次。乙组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9.24±3.36)岁;孕周37~42周,平均(40.28±1.41)周;产次1~2次,平均(1.50±0.36)次。丙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9.26±3.34)岁;孕周38~43周,平均(40.24±1.61)周;产次1~3次,平均(1.56±0.62)次。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需要大量输血的产妇;凝血功能不存在障碍;无重大传染性疾病;患者知情同意。②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心肝肾功能存在障碍者。
1.3 方法 患者出血后均立刻进行救治,补充血容量,进行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甲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比例为1:0.5,乙组为1:1,丙组为1:2,输血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并告知注意事项,红细胞离开冰箱0.5 h内必须进行输注,于4 h内完成。
1.4 观察指标
1.4.1 凝血功能指标 评价时间:治疗前、治疗10 d后,采用枸橼酸钠对血液标本抗凝,离心处理,使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
1.4.2 血液生化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采用比色法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PT、FIB高于甲组(P<0.05),APTT、TT低于甲组(P<0.05),乙组和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甲组和乙组相比,*P<0.05;甲组和丙组相比,△P<0.05;乙组和丙组相比,#P<0.05
组别nPT(s)APTT(s)FIB(g/L)TT(s)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甲组3012.35±1.2516.22±2.637.279 <0.001 60.24±4.2138.22±2.3025.141 <0.001 1.25±0.361.89±0.257.998 <0.001 16.24±1.2714.66±1.125.111 <0.001乙组3012.31±1.1619.03±2.30*14.289 <0.001 60.23±4.3634.45±2.61*27.788 <0.0011.28±0.652.98±0.57*10.770 <0.001 16.30±1.2312.46±0.83*14.174 <0.001丙组3012.44±1.3218.35±2.14△#12.874 <0.001 60.42±4.3233.32±2.71△#29.106 <0.0011.33±0.542.76±0.64△#9.354 <0.001 16.22±1.3512.32±0.78△#13.701 <0.001 F0.08611.5230.01930.4690.17437.5170.032125.888 P0.918<0.0010.982<0.0010.840<0.0010.969<0.001
2.2 三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Hb、D-二聚体水平高于甲组(P<0.05),PLT低于甲组(P<0.05),乙组和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三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s)
注:甲组和乙组相比,*P<0.05;甲组和丙组相比,△P<0.05;乙组和丙组相比,#P<0.05
组别nHb(g/L)PLT(×109/L)D-二聚体水平(mg/L)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甲组3065.74±3.5468.54±4.222.784 0.007 104.21±6.2494.25±4.257.226 <0.001 3.11±0.623.78±0.524.535 <0.001乙组3065.26±3.2881.45±4.32*16.349 <0.001 104.68±6.1790.24±4.33*10.493 <0.001 3.18±0.575.42±1.02*10.500 <0.001丙组3065.38±3.5978.68±4.25△#13.094 <0.001103.58±6.2291.22±4.27△#8.973 <0.0013.14±0.525.12±1.13△#8.718 <0.001 F0.15576.2360.2377.1460.11326.521 P0.856<0.0010.7900.0010.893<0.001
3.1 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等,且这些原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共同存在、相互影响[7]。临床上治疗产后出血的方法包括输血、促宫缩、子宫切除等,其中输血最为常见,可快速补充患者体内血容量,减少休克等症状发生[8]。但若输血不合理,易引起输血功能障碍,增高死亡风险,降低治疗效果[9]。因此在输血中,红细胞与冷沉淀的比例极其重要。
3.2 红细胞与冷沉淀合理比例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标 本研究乙组患者PT、FIB高于甲组(P<0.05),APTT、TT低于甲组(P<0.05),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当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时,有助于改善产后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产后出血会导致患者体液水平降低,若不能及时补充冷沉淀凝血因子,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当机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减少后,若只为患者补充血浆及红细胞,无法提高凝血因子水平,易引起持续出血,但若改变输注红细胞与冷沉淀的占比,可提高凝血因子水平,促进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凝血功能指标。
3.3 红细胞与冷沉淀合理比例可改善血液生化指标 本研究乙组患者Hb、D-二聚体水平高于甲组(P<0.05),PLT低于甲组(P<0.05),乙组和丙组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当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时,可改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Hb、D-二聚体、PLT是检测产后出血的重要指标,若其水平持续降低,PLT持续升高,表示机体易发生持续性出血[10]。而当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时,可有效预防血液凝血功能障碍发生,从而改善Hb、D-二聚体等血液生化指标。总之,对于产后出血需大量输血患者而言,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时,临床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