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小学音乐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使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欣赏教学为例,从“三韵”理念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提出完善“三韵”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对策建议,即细化“三韵”理念、具象化“三韵”教学、敢于实践“三韵”教学理念,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三韵”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8-0076-03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是“三韵”——声韵、意韵、情韵。在课堂上践行“三韵”教学理念,是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音乐课程与“三韵”理念概述
(一)小学音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要求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其中,通过欣赏,学生可以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1]。
(二)“三韵”理念
声韵、意韵、情韵,三者都有一个“韵”。在音乐课上,教师可合理运用“三韵”的要素,引导学生以音响的声韵和情境表达的意韵进行思想感情的情韵表现和交流。在“三韵”理念背景下,音乐课堂结构的优化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从审美的角度优化审美结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知识的角度优化知识的讲授过程,符合认识规律,使学生掌握起来更顺利;从教法的角度优化课堂教学,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从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运用熟练掌握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表现某种情绪的创作能力;从时间的角度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2]。
二、“三韵”理念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从相关理论的概述中不难看出,音乐“三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首先,音乐“三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深化的必然趋势。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根本目的。其次,音乐“三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辅助。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逻辑思维贯穿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因此,音乐“三韵”的形成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音乐“三韵”是重要的音乐教育内容[3]。
三、“三韵”理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核心
(一)在声韵上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在《我和我的祖国》音乐欣赏课上,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是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在著名词作家张藜的邀约下完成的。这段旋律是二段体结构,带有圆舞曲风格,第一段落优美婉转,第二段落豪迈抒情。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过程中,歌唱家李谷一运用气声技巧,保持了民族特色和韵味,同时借鉴了西洋唱法的技巧,形成了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现代新民歌演唱风格。紧接着,笔者让学生继续聆听殷秀梅用美声唱法和王菲用通俗唱法来演唱的同一首歌,通过欣赏和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相同的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来演唱,则演唱的风格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欣賞不同演唱方法的环节是一个情感融入的过程。在欣赏过程中,笔者还尝试在背景音乐钢琴曲中加入新的乐器元素,如吉他、贝斯等,在欣赏上将美声音色转变为流行乐欣赏形式等。欣赏《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演绎风格,目的并不是与原唱产生对比,而是通过欣赏将老歌的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才是现代歌曲欣赏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在意韵上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共情
在歌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歌曲欣赏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基本要求之上,欣赏者还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如此才能“以情动人”。在《我和我的祖国》这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能从歌词的意境中体现出来。那么,欣赏者如何换位思考来理解创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进而达到共情的目的?欣赏者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对于年代感、时代感较强的歌曲。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展示作者的出身背景与创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捕捉作者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样能够避免笼统地概括作者的情感;对于欣赏者而言,也会让情感有的放矢,使对整个作品的欣赏具有一定的层次感。《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席卷着神州大地,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天早晨,词作家张藜推开窗户,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由此联想到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想到此情此景,著名词作家张藜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由此可见,欣赏《我和我的祖国》需要欣赏者跟随作者的视角,在歌曲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从而产生自豪感。歌词通过高山的巍峨、大海的壮阔以及炊烟的温暖,让欣赏者感受到改革初期的社会变化,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咏”之不尽的情感。
(三)在情韵上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广泛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承和传播“三韵”理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课题。经典歌曲不仅是音乐经典,更是文化经典、思想经典和精神财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作者生长在海边,大海赋予了他像大海一样宽阔的情怀,也赋予他大海般深广而綿长的旋律。他深谙大海的潮起潮落,他深爱大海的碧浪轻波,他深知是祖国培养了他、造就了他,这份承载和包容让他不由地将大海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歌词就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三韵”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细化“三韵”理念
“三韵”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三韵”理念的相对抽象,让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三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了贯彻理念上的诸多问题。为此,综合来看,教师需要具象化“三韵”教学理念,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要细化“三韵”理念,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将声韵、意韵、情韵这三个部分,按照合理的占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并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能与教学活动出现脱离的情况,如果教学设计过于理想化,教学过程无法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那么也无法收获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音乐这一学科来说,由于在学科重要程度上的偏见,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加难以优化[4]。其次,细化“三韵”理念,还需要对声韵、意韵、情韵的具体培养方法进行规划。例如,在欣赏《我和我的祖国》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整个作品进行“三韵”的细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从“三韵”层面了解歌词和作曲。例如,教师可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媒介、道具等来针对性地辅助学生对声、意、情三个层面的掌握,实现声音、意象、情感三个层面的叠加教育。
为此,建立一定的“三韵”教学试点能够让“三韵”教学的思路得到更科学的普及。在试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三韵”教学的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并对记录教育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一定的教学效果来论证教学思路的正确与否,这样更有利于总结出“三韵”教学更有价值的教育思路,同时也能在普及的过程中找到更好的实践方法。在常规的歌唱学习中,歌曲欣赏并不被师生重视。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歌曲欣赏教学的形式,实现歌曲欣赏在歌曲学唱过程中的落实。
(二)具象化“三韵”教学
目前,“三韵”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落实困难的情况,所以具象化“三韵”教学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将“三韵”理念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能够培养小学生声韵、意韵、情韵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提取和分类,让“三韵”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找到融合和切入的关键点。例如,在红歌的学习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更要对红歌背后的情感有所感知,并将情感运用到歌曲的欣赏过程中,让情韵发挥出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5]。
将歌曲欣赏教学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形式,不仅能够真实地还原,还能融入新时代的元素,让红色经典歌曲改变传统、刻板的印象,赋予新时代的元素,学生也会因此而喜欢上歌曲欣赏。例如,在《我和我的祖国》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这首歌曲的创作历程、背后的故事等,这样能够从感知层面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歌曲欣赏的教学往往存在情感上的共鸣难以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进行更多的创新,特别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记忆,使歌曲欣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践行“三韵”教学理念
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构筑有效课堂的支柱,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三韵”要素,挖掘教材“三韵”,设计“三韵”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声韵”,达“意韵”,舞“情韵”,沉浸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音乐,升华情感,进而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及时反思改进,总结有效实施“三韵”教学的实践经验,优化“三韵”教学,构建高效课堂[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三韵”理念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和应用,这样一方面能够发挥“三韵”理念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完善,使小学音乐教学成为助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三韵”教学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从细化“三韵”理念、具象化“三韵”理念教学、敢于实践“三韵”这三个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说明了小学音乐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赵学强.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9):176-178.
林秀芳.“三韵”视野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法再探[J].新教师,2021(5):84-85.
陈春晖.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三韵”教学[J].小学时代,2020(13):88,90.
李芳.基于“三韵”的音乐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3):41-42
林秀芳.“三韵”教学促升音乐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8(7):153-155.
作者简介:陈捷(1977.4-),女,福建福州人,任教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学,一级教师,专科学历,福州市晋安区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