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中国幅员广阔, 地形地貌复杂且类型众多, 加上历史文化久远深厚,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 明显,故而因地域形成的中国画流派不胜枚举。 现今关于美术历史以及美术流派的研究包括美 术家传记、创作作品分析、叙事表达风格以及 风格形成原因研究等。关于美术历史的研究多 数以画家出生以及游历的地理环境作为特定的 地域背景展开,对于研究画家个体、风格流派 以及绘画的发展进程至关重要。
南京(金陵)久负盛名,除了龙盘虎踞的 钟山、浩浩荡荡的长江、风光旖旎的郊外之外, 这里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代戏曲家孔尚 任就认为:“天下有五大都会, 为士大夫必游地, 曰燕台, 曰金陵, 曰维扬, 曰吴门, 曰武林。” 但凡古時文人士大夫出游,皆以文艺相随,或 作诗, 或作画, 于是便有了“忆金陵诗”与“绘 金陵画”。秦淮的地域文化对“新金陵画派” 的画风形成了充分浸染。
一、“新金陵画派”体现了金陵地域文化的南 北交汇性
中国绘画史上有两个重要画派: “金陵画 派”与“新金陵画派”,两个画派都是金陵山 水画与江南人文传统紧密相连的结果。前者更 强调古代文人的出世情怀, 以“金陵之派重厚” 展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敦厚、宁折不弯;后者则秉承积极投身世间洪流, 敢为天下先的意愿 [1], 从而精准诠释了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 能不变”的创作思想,还有代表画家钱松喦 、 亚明、宋文治、宋玉麟等虽身居要职,却心系 连绵山川、滔滔江湖,为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 鞠躬尽瘁。
南京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又因为与南方 的吴文化、淮扬文化、海派文化发源地非常靠 近,与北方的燕文化、鲁文化、东北文化交流 甚多,所以南京这座城的包容性很强,地域文 化也具有一定的南北交汇性。[2] 南京作为历史 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 南京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园林、民俗及地 方艺术等方面对“新金陵画派”画风的形成产 生了深刻影响。从艺术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新 金陵画派”画风的形成除了地域因素以外,还 反映了文化环境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南京作 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 的传统艺术资源,为“新金陵画派”画家提供 了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资源。他们的创作除了在 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在 创新中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探索本土 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傅抱石是一位善于把自然美变成艺术美的 画家,他提倡户外写生,曾经在 20 世纪 50 年 代、60 年代率领江苏省国画家壮游六省,行程 两万三千里进行考察写生,也曾远赴东北三省,甚至多次出国进行考察。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享 誉全国,而且获得世界认可。不过无论傅抱石 怎样足迹遍布南北东西,观者都能看到画家深 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谊。无论是东北雪原,还是巴山蜀水,无论是黄山云雾,还是雨林风 光,甚至描绘外国建筑,傅抱石的画都带有着 浓浓的江南文化特色。例如,《待细把江山图画》 是傅抱石率队远游归来创作的一幅描绘华山的 作品,华山素以险峻闻名,画家舍弃笔墨描绘 华山险要之处,而是以大气磅礴的“抱石皴” 与深墨晕染作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左侧山峰,气势雄伟奔放。右侧山腰间缥缈的云彩以留白 形式呈现,山脚则是用平缓坡地来衬托华山的 高耸入云与奇峻陡峭的气概。其实江南文化一 直以来都有着大江东去的豪迈与隐忍的非凡血 性,而傅抱石对水以及墨色的极致把控,正是 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在文化史上长期 被看作阴柔美的江南特色,已经被“新金陵画派” 画家们融合多种文化赋予了深沉的气魄与风骨。
二、“新金陵画派”体现了金陵科教文化的崇 文尚德性
“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并没 有放弃传统文化元素,他们将传统文化与西方 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中西结合的艺术 风格。另外在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上,他们也 引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 时代性。“新金陵画派”画家们在技法上继承 发展了写意山水画法,以南京及周边地区特有 的地域景物入画,适当融入当时的世俗生活,以地域性融合江南人文内涵为创作理念。“新 金陵画派”的画家们都重视写生,尤其体现在 山水画作品中,表现为山水画中的现实性与写 实性。长期生活在南京及南京周边地区的画家, 都主张亲近自然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 从中寻求创作素材。
“新金陵画派”发展时期代表画家魏紫熙 就曾创作了大量南京科教文卫题材的作品,比 如《紫金山天文台》《温课》等。《紫金山天 文台》顾名思义描绘的是紫金山天文台上三位 科技工作者在调试仪器设备的情景,魏紫熙将 群山安排在画面的远景,近景强调了工作人员 认真工作的状态,当时紫金山天文台在全国天 文领域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画家绘画时一定 由衷地感到自豪,在画面中充分展现了南京在 全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温课》与《紫金 山天文台》都是画家 20 世纪 60 年代的代表画 作, 《温课》主要描绘的是一群江南妇女在辛 勤劳作的间隙抓紧时间温习夜间扫盲班的课程, 农妇们三三两两席地而坐,看向课本,认真交 流,说明了当时农民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画 家采用 S 构图,近景巧妙地安排扁担及簸箕等 生产工具,中景安排六位主体人物身穿不同色 彩的衣服,姿势各异,两边都参差地安排了两 棵正在开花的果树。如实地交代了人物、场景、 时间等信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家魏 紫熙的创作特色很好地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 的精神,很好地展示了南京的科教文化的崇文 尚德性。 [1]
三、“新金陵画派”蕴含了金陵诗词文化的优 美风雅性
20 世纪初,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频繁,西方倡导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进入中国,开始 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新金陵画派”的 创始人刘海粟、徐悲鸿等都曾经在欧洲留学, 接触学习了当时西方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游学经历为他们在后来东西融合的艺术创作提 供了基础。此外,其他的“新金陵画派”画家 还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了国际艺术的新潮流, 吸取了西方先进的艺术观念和西画技法,这些 都促进了“新金陵画派”画风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新金陵画派”在吸收西画成功经验和保持民 族性的同时,还在深挖古诗词文化的韵味,或 将古诗词直接放到画中,或间接续写后再放入 画中,抑或表现古代文人雅士及相关场景,这 些做法将中国画的诗文入画特色发挥到极致。
方骏是当代“新金陵画派”多元发展时期 的代表画家之一,他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同时 注重在作品中加入题画诗,书画评论家常常把 他的画风归为“新文人画”。如他在作品《绿 杨桥外》中题跋:“年年相送鬓成丝,何求能 教春去迟, 人在江头无意绪, 绿杨桥外立多时。” 方骏画面整体布局很有巧思,秩序中带有灵动,精细处的描绘随意又放松。色彩丰富且多变, 加上与墨色的交相辉映使作品具有完整性。画 面层次分明,空间富有逻辑性,整体感觉画面 兼具装饰性与绘画性。作品的巧思看出作者创 作时的理性,但是题画诗的空灵感又使人感到 画家感性的那一面。
錢松喦晚年所作《枫桥夜泊》,着重表现 了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意。画面上树丛深处的小桥,江水中一轮明月的倒影,乌鸦栖息小舟停 泊,一派安宁恬远的气象。题画诗: “月落乌 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画面是对张继古诗的叙事 性表达,寥寥数笔传达出诗人作品中江南夜晚 褪去白天喧嚣的宁静悠远的氛围。
“新金陵画派”体现的金陵地域文化的南 北交汇性、金陵科教文化的崇文尚德性以及画 派画风蕴含的金陵诗词文化的优美风雅性都生 动体现了秦淮地域文化对画派画风形成的浸染 作用。“新金陵画派”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以南京为地域中心所形成的画派。南京 国民政府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 关,北伐战争成功之后南京成为重要政治中心。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 的措施, 较为重视教育,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外交、教育、行政、司法暂时趋向统一,短暂 达到近代较高水平。南京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 是促成“新金陵画派”形成的重要因素,江南 地域的人文艺术思想对画派画风起到一定的推 动作用。
[1] 出自陶亚萍《从“金陵画派”到“新金陵画派”的 嬗变》,《民族艺术研究》2019 年第 5 期。
[2] 出自赵振宇《试析隋唐绘画创作的地理分布》,《美 术观察》2010 年第 1 期。
[1] 出自陈同基《笔墨当随时代的新金陵画派》, 《大 美术》200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