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依婷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为革命奋斗的十多年里,为西北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西北人民的解放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毛泽东先后三次为他题词,在中共党史上绝无仅有。这也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对谢子长一生卓越贡献和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缅怀先烈革命业绩,对把握现实,开启未来征程有重要意义。
1946 年2 月子长陵建成后,中共西北中央局敬献了挽联:“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这是对谢子长革命业绩的完整概括。谢子长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在寻找拯救人民的征途中,他找到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在革命实践中领导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并且唯一保存下来的根据地,既是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更是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新社会,首先必须掌握改造旧社会的革命武装,这个问题是每一个立志改变旧社会的革命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谢子长在艰苦探索中逐渐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革命实践中,谢子长通过创办民团,影响和策动旧军队士兵,发展中共党的组织,建立中共党的武装力量。
大革命前,经过长期艰苦探索,谢子长终于找到共产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也在斗争实践中较早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青年时期的谢子长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目睹当时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现状后,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迫切想要以教育解民于倒悬。1920年,谢子长中学未毕业便毅然回到家乡安定办教育,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希望通过培养人才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劳苦大众深受军阀、官僚和地主的多重压迫,“教育救国”的道路根本行不通。于是谢子长便投笔从戎,前往山西学习军事,投考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1923 年6 月,学兵团毕业后,谢子长前往北京,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十分赞同《共进》发刊词的主张,即“自己起来,直接行动,做所能做、所应做的事情”。1924 年春,谢子长返乡后在安定县创办民团并担任团总,依靠着民团掌握的武装力量,剿灭土匪,惩办土豪劣绅,禁止军队任意拉差,帮助穷苦老百姓,在实践中,谢子长逐渐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力量。此时,在魏野畴、李子洲的影响下,谢子长对马列主义有了初步认识,并于1925 年冬再次奔赴北京,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共产主义道路。
大革命时期,谢子长主要通过打入军阀和地方民团内部,宣传、影响和策动士兵,以建立共产党掌握的革命武装。1925年年底,在党的指示下,谢子长回到家乡安定县开展工作,恰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凭借县民团团总的合法身份,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开展工作,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法,影响、改造这支旧军队,使之不断倾向革命。谢子长及当时陕北的共产党员通过订阅《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唱革命歌曲以及邀请共产党员到部队演讲和宣传等方法对士兵进行经常的反帝反封建教育和宣传。谢子长以身作则,不仅关心爱护士兵,在官兵中倡导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在连队中组建士兵自治会,让士兵看到了共产党员与旧军阀的不同之处,部队风气大为改善,队伍中被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吸引的士兵越来越多。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党在石谦团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至1927 年春已经有100 多名部队官兵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象九、谢子长等人的不断努力下,陕北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
干革命要有枪杆子,对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更为重要。但是,一个刚经历过严重挫折和损失的政党怎样才能发展武装力量?这是摆在中共面前的重要问题。积极开展兵运工作,是中共在这一时期发展武装力量的重要方式。“兵运”是指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打入国民党军阀、地方民团内部,向士兵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策动士兵起义为我所用;打入地方绿林武装中,教育、改造、收编土匪武装;吸收思想积极的广大贫苦人民参加革命武装的活动。兵运工作是谢子长建立、发展和壮大陕甘革命力量的重要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陕北革命也面临严重危机。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明确了组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暴动的方针后,谢子长积极响应,并于10 月12 日参与领导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8 年5 月,谢子长与唐澍、刘志丹等又领导了渭华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陕西的统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在白色恐怖下,中共应采取什么样的斗争策略,来建立、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早在1928年2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的决定》中指出:“现时我党的策略应是……组织革命兵士,鼓动兵变,务普遍进行”。其后在中共六大通过的《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和党的多个文件中都明确指出,兵运工作是当前党的策略方针。1929 年2 月,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张家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大和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指出当前党的重要工作是“积极开展兵运工作,派党员到白军中争取武装力量”。谢子长就是陕北特委派往白军中“争取武装力量”的典范。
此后两年多时间,谢子长在陕北、陕甘边等地区积极开展兵运工作,推动了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展和壮大。起初,谢子长前往宜川附近做“山大王”梁占魁工作。谢子长到梁部不久,梁占魁因与冯玉祥部战斗失败,损失惨重,又带领残部上山,争取工作受挫。之后,在党的指示下,谢子长来到宁夏苏雨生骑兵第四师开展兵运工作。在部队中,谢子长一改旧式军官随意打骂、侮辱士兵的陋习,而是尊重、爱护士兵,与士兵交朋友,从而将他们吸引和团结到共产党组织的周围。这一时期,谢子长等在苏雨生部吸收了一批党团员并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他还创建了学兵队,组织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学兵队学习,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军政素质和政治觉悟,为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随着苏雨生和马鸿逵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为了保存由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谢子长提出要在军阀混战中保存革命武装,在苏马混战之前及时将部队撤出,从而基本保住了这支武装力量。与此同时,谢子长还大力争取陕北地方武装参加革命,并与刘志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带争取民团、哥老会等武装,取得了一定成果,传播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影响力。
“三道川事件”后,兵运工作遭受了重大损失。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谢子长逐渐认识到,现成的、旧式的武装生不出革命的军队,利用军阀只是暂时的,准备好了条件就要单独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军队。他说:“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要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用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武器武装工农,建立和逐步壮大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工农红军……只有这样的部队才是人民自己的部队,和人民血肉相连,永远不被敌人打垮。”谢子长通过领导兵运工作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对陕甘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在革命实践中,谢子长不断思考革命的道路问题,逐步认识到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独立建军,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二是军事运动必须要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这是武装斗争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这两个问题,谢子长坚定指出:打出红旗,独立建军,走井冈山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1 年10 月,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到南梁传达省委关于整顿部队、打出红旗,建立正式工农红军的指示。面对当时队委会里对于是否打出红旗的不同意见,谢子长通过分析西北形势、打出红旗的有利条件,不断说服不愿意打出红旗的同志。1931 年12 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独立建军的指示,谢子长积极贯彻执行,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 月,谢子长组织反帝同盟军在三嘉塬举行改编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担任总指挥。陕甘游击队是以中央红军为榜样,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指导而建立的新型人民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成立的第一支正规红军队伍,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立即投入到建立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取得了多次胜利,队伍不断壮大,革命不断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游击队学习和借鉴井冈山经验,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发展农民运动。1932 年在陕甘游击队的领导下,在寺村原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曾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在谈到这一时期陕甘边革命斗争情况时指出:“1932 年,革命运动持续高涨,3 月间新正一区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地方赤卫队和少先队,在五倾原一带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给人民。”虽然由于敌人多次“围剿”,根据地并不稳定,但寺村原作为陕甘边第一个根据地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是陕甘地区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尝试,为后来根据地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
在谢子长领导下,陕甘地区的革命武装建设有了重大发展。1932 年12 月,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但是,谢子长这位对红26 军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却受到无端指责和严厉批判。中共陕西省委代表杜衡公开批判谢子长的所谓“错误”,将谢子长调离红26 军,派往上海临时中央“受训”。红26 军在杜衡“左”的领导下屡遭挫折,损失惨重。
1933 年秋冬,陕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处于低潮,陕北红一支队因迭遭失败不得不“埋枪”隐蔽。在此严重关头,谢子长受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遣,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陕北领导革命。1934 年春,谢子长便恢复了红一支队。在他的艰苦努力下,陕北各地恢复和建立了多支游击队。为了加强对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中共陕北特委决定成立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担任总指挥。8 月28 日,谢子长带伤出席了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县召开的会议,会议决定为了冲破敌人“围剿”,需要组建正规陕北红军独立师。9 月,陕北特委决定组建陕北红军第1、2、3 团,谢子长亲自参加了红1 团成立大会,并向部队授旗。1935 年1 月,在谢子长领导下,陕北红军独立师改编为红27 军84 师。红27 军84师的成立,标志着陕北革命从广泛游击战争进入了创建正规红军的新阶段。随着游击战争的不断发展,陕北红色割据区域不断扩大。从1934 年8 月开始,安定、清涧、神木等9 个县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陕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打退敌人第二次“围剿”,在谢子长支持下,刘志丹率部北上,统一指挥红26 军和红27 军,使陕北、陕甘边根据地统一了领导,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的危急时刻,谢子长等领导创建的“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便凸显出重大战略意义,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1945 年4 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对陕甘根据地历史功绩做了充分肯定:“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正因如此,1983 年中共中央在处理西北革命遗留问题时明确指出:“陕北、陕甘边的党,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领导下,立下了重大的功勋,应当载入光荣的史册。”
谁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群众就拥护他。“谢青天”的美名之所以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是因为谢子长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人民。
旧社会的土豪劣绅和封建军阀经常鱼肉乡里、欺压百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谢子长十分同情老百姓,立志要改变现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经常教育士兵,干革命是为了人民幸福,要始终心系百姓,绝不能欺压百姓。他还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斗争,办农会,立章程,真正让人民翻了身。因此,他深受陕北人民爱戴,正像陕北民谣“人民救星要靠谢青天”唱的那样。“谢青天”之名众口相传,闻名陕甘地区。
谢子长通过整顿军队纪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旧军队中的士兵都带有军阀部队的特点,经常抢占老百姓的财物,百姓苦不堪言。1927 年春,谢子长率部回安定驻防,兴利除弊,强调“我们既是民众的军队,自然以拥护民众利益为前提。”在《敬告安定父老昆弟》的布告中明确指出:“从此你们再不要受军队的无故欺负了,凡是过路的士兵,不能任意拉差;就是办公的军人,都已发给他们旅费,不论吃了你们的饭,买了你们的货物,及其用了你们的草料等事,他们必须按实价给发,不准赊欠登账,亏损可怜的老百姓。”对于违反规定损害百姓的士兵,谢子长更是严惩不贷。清涧起义爆发时,李象九的一个卫兵抢劫了老百姓的财物,谢子长发现后,立即找李象九研究处置办法。他说:“我们做革命事,是替人民谋利益、解除剥削的大事,并不是为当土匪抢人做坏事。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就是老百姓的队伍,这样抢人叼人,能对得起谁?”最终处决了这个卫兵,捍卫了军队的纪律,维护了群众利益。
谢子长通过领导农民运动,打倒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使农民翻了身。谢子长在安定成立农民协会后,领导农民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逮捕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王伯阳,赶走了全县两个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契约、账簿,宣布欠债作废,撤换了混进农协中的地主豪绅。在谢子长的领导下,安定农民运动空前高涨,压迫农民的贪官污吏、恶霸兵丁和高利贷者以及公款杂税胡摊滥收的现象一时销声匿迹,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真正翻了身,群众都称其为“谢青天”。
谢子长心里时时装着群众,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追求,将人民解放作为革命的最终目的,临终前仍痛心自己为老百姓做的事太少了。
谢子长深怀爱民之心,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忘记过老百姓,始终想着为百姓办好事、谋利益。他常常告诫士兵:“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时刻不能忘了老百姓,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爱护他们,给他们办好事,这就是我们革命的目的”。他还经常说:“群众是水,我们是鱼,鱼离开水是活不成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到一处地方,谢子长都要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年景好坏,关心群众的困难问题,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他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日子里,积极推动成立了陕北第一个正式的县苏维埃政府,并说道:“陕北现在是穷,将来革命胜利了,把反动势力都打倒了,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一定会富起来。我们现在先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然后促进根据地内的革命,让人民早点过上好日子。”
谢子长总是心系百姓而忘了自己,因此深受群众爱戴。他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自发地帮助游击队,他住的房子里经常挤满当地群众,而他则与老乡们亲切交谈。养病期间,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十分艰苦,但当他得知一些吃的、穿的都是群众送的并且没有给群众钱时,十分痛心地说:“我怎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呢?我没给劳苦大众办多少事呀!”并且不允许身边的照顾人员接受这些东西,就算收也只能象征性地收一点,只收下老百姓的心意。不论条件多么艰苦,谢子长从不向群众伸手,反而总想着给予群众。在身受重伤转移时,看到老乡一家都没有一床棉被,便把自己唯一的棉被送给老乡。当伤势不断加重时,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老百姓,流着泪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谢子长牺牲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通过不同方式对他进行了纪念,毛泽东更是先后三次亲笔题词,缅怀烈士功业,激励全党和人民群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1935 年春,当陕北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时,它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却在战斗中负伤,不幸英年早逝。
1934 年初,谢子长返回陕北领导革命时,正是陕北革命遭受重创,革命处于低潮之际。谢子长恢复了陕北红一支队,继续游击战争,发动群众,积极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8 月底,在粉碎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围剿”的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幸中弹负伤。负伤后,谢子长坚持同部队一起行动,仍不离开战斗岗位。10 月,伤情持续恶化,身体实在难以支撑,他才不得已离开部队养伤。即使重伤在身,他仍牵挂着革命事业。他写信约刘志丹北上来陕北,讨论陕北、陕甘边两个根据地的统一问题。1935 年1 月,刘志丹来到灯盏湾,看望养伤的谢子长。两人一致同意,要成立一个军事指挥机构,统一指挥红26 军和红27 军两支红军。2 月,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在周家硷召开,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两个苏区的工作,并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推选谢子长为军委主席(一说刘志丹),谢子长因伤重未到职,实际工作由刘志丹负责。谢子长在陕北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以及他对刘志丹的全力支持,对于刘志丹统一领导西北革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周家硷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西北工委、西北军委的成立,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2 月21 日,谢子长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38 岁。鉴于他在陕北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中共西北工委决定暂不发丧,不举行追悼会,绝对保密,行文仍签署谢浩如的职衔名字。直到5 月初,陕甘红军连续取得吴家坪、杨家园子、马家坪三战三捷,形势稳定后,西北工委才公开了谢子长逝世的消息,并决定改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为子长县,以示纪念。统一后的红军主力在刘志丹领导下,相继解放了六座县城,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将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陕甘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的中央领导人在报纸上了解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后,坚持北上,并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35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距谢子长逝世已半年多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一刻也没有忘记他。1938 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骨移藏于他的家乡枣树坪,并修建子长烈士墓以表纪念。1939 年6 月29 日,毛泽东第一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这个题词,对于抗战有着重要意义。1933 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期,谢子长曾经在18 师工作过,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抗日同盟军先后在张北县和沽原等地与日伪军激战,收复了康保、沽原、宝昌、多伦等地,把日伪军完全赶出了察哈尔全境。谢子长参加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名副其实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英雄。毛泽东给谢子长的这个题词,就是要向全国抗日军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领导抗日运动,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共“游而不击”的污蔑,让民众和世界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打退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坚持抗战到底。
1939 年7 月,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了谢子长的侄子谢绍彦和外甥白卓武,亲切询问谢家的家庭情况,并问到:“家里有什么困难没有?”毛泽东高度赞扬了谢子长的功绩,十分感慨地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是了不起呀!”毛泽东随即展纸研墨,一挥而就,写下了“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的题词。这个题词,说明谢子长虽已牺牲,但他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仍然铭刻在老百姓心里,是西北人民的革命领袖和精神领袖。新建的子长墓需要树碑,毛泽东亲自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高度评价谢子长“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始终纪念着他。
谢子长是西北革命领袖,他为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推动革命的发展。面对革命挫折,他愈挫愈勇,不断进取。1932 年秋照金战斗结束后,面对敌人的反扑,谢子长指挥陕甘游击队向保安、安定一带转移,最终撤退至南梁附近人烟稀少的合水平定川一带,住在破窑洞里,没有粮吃,没有衣穿。针对一些同志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动摇消沉的现象,谢子长经常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他还说:“老子不行交给儿子,儿子不行交给孙子,有志者事竟成。”在既没有医药,又全靠野果野菜充饥的艰难处境下,他总是把粮食、衣物先发给伤病员,平时放哨、查哨、碾米、煮饭、抬伤员、给伤病员洗伤换药,他总是带头去干。正是在他的激励下,陕甘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没有因失败而消沉,反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识大体、顾大局,以革命利益为重。1932 年12 月,面对杜衡的打击,谢子长对自己所遭受的处分泰然处之,但为了使这支辛苦建立的军队不被搞垮,根据地不被丧失,他和杜衡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地斗争,坚持将刘志丹、杨仲远留在部队,最终为革命保存了力量。正如毛泽东为谢子长撰写的传略碑文中所道:“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华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谢子长的革命生涯是十分曲折的,屡遭坎坷,但是他对革命矢志不渝,最终“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
谢子长是西北人民领袖,他一家人为革命付出重大牺牲的事迹广为流传,始终激励着人们。在谢子长的带领下,从1924年至1937 年,谢家先后就有11 人投身革命,9 人参加了共产党。敌人为了缉捕谢子长,镇压革命,曾派一个连驻扎在谢子长的村里,对谢家人进行疯狂屠杀,大加残害。他的二哥谢占元,侄子谢绍安、谢绍斌、谢财娃、谢福玉先后被敌人杀害。如此严峻的考验,丝毫没有动摇谢子长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二哥和同志们虽然有的被白军杀害了,有的被关进监狱,我还活着,咱们家,整个西北还有那么多共产党员。白军杀人越多,恨他们的人就越多,当红军和参加共产党的就越多。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面对家庭付出的重大牺牲,他坚定地说:“革命就是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多杀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谢子长带动整个家庭投身革命道路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个陕北人,鼓舞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
作为西北革命领袖,谢子长受到人民的由衷敬仰,他的事迹广为流传。1946年2 月,在谢子长的公祭仪式上,他的生前战友及各地代表均赶来瓦窑堡致祭,当地群众更是纷纷赶来悼念这位西北人民领袖,“迎灵群众拥满街衢,临街窑顶亦站满人群”。延川、延长等地群众亦来致祭,“陵园前四五垧地全为吊唁者踏平,附近三条街道为之增宽。人众之广为瓦市空前未有。”不仅如此,《解放日报》连续3 天发表了悼念谢子长的文章,缅怀他的革命品质和崇高精神。
“河水日夜向东流,洗不尽人民心中愁。我们怀念谢青天,好比青天没尽头。”1946 年2 月,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逝世11 周年并举行了子长烈士陵墓公祭仪式。公祭活动前后,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领导人朱德、林伯渠等纷纷题词,毛泽东更是第三次亲笔为谢子长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
毛泽东为谢子长的第三次题词总揽现实,意义重大。他一方面指出,“谢子长同志千古”,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发扬谢子长同志败不丧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谢子长在边区具有重要影响力,作为边区的革命领袖和群众领袖,以谢子长的名义,号召边区乃至全国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想要发动内战、坚持反动统治的蒋介石国民党斗争到底。早在1943 年7 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就在为反对内战保卫边区告全边区群众布告中讲到:“革命前还没有闹红的时期,咱们的光景好不惨呀!”但是,“十年前,西北人民的革命领袖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一声号召,几百万农民便起来了,在老刘他们的领导下,像黄河决堤一样,冲走了欺侮咱们的军阀和豪绅地主。”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以及想消灭边区的阴谋,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革命前后人民生活的对比,号召边区百姓同顽固派作斗争,保卫由谢子长等革命领袖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保卫边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1946 年2 月,正是蒋介石频频挑衅、准备发动内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要在人民面前揭穿蒋介石的阴谋,号召人民向谢子长学习,“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据不完全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仅有4 万人口的子长县,就有6000多人参加了革命,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00 多名。整个陕北跟着谢子长闹革命,跟着共产党求解放的老百姓更是前仆后继、数不胜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英雄。谢子长正是中国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为人聪颖,才华横溢,谢子长本可以像许多人一样“学而优则仕”,但他满心装的是拯救破碎山河和百姓悲苦,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以“救民于水火”为“吾辈之己任”,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最终找到共产主义道路并奋斗一生。投身革命,谢子长十分重视武装斗争,清涧、渭华举义旗,兵运工作屡遭挫折,仍败不丧志;受到错误处分,他识大体、顾大局,以革命利益为重,在挫折中积极探索革命道路,最终领导创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名副其实的西北革命领袖。“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并建立了伟大功绩的民族英雄谢子长的革命业绩、革命精神,超越时空,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纪念谢子长,不仅要缅怀英雄的革命业绩,更要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使其成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