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进展、热点与趋势

2023-11-23 19:22包国强 孙亦真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企业形象企业社会责任一带一路

包国强 孙亦真

【内容摘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自倡议提出以来,中资企业积极响应,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并获得了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同时仍存在诸多疑虑和误解。本文通过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CiteSpace;“一带一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形象;形象构建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周年。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立足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国际社会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推动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这无疑为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开拓市场、开展对外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近年来,中资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在自身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着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2019年“一带一路”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明确提出企业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实现合作共赢。为了能够获得更多东道国的支持,进一步融入当地市场,作为“外来者”的中资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构建起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是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在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的文献大多数还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即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讨论,而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深度分析。本文旨在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就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深度挖掘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作为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检索。“主题”选择“一带一路”AND“社会责任”OR“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时间范围”选择2013年以后,即“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后。同时为了更突出所选取文章的规范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在“来源类别”选择了“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通过手动筛选,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共得到756篇相关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了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工具,该工具可以实现关键词抽取,共被引分析、贡献分析等功能①,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知网中2013年至今收录的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本文将经过手动筛选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利用CiteSpace的数据转换工具将其转换成可处理的文献数据格式。随后将处理完成的数据导入CiteSpace 6.1.R3,设置Time Slicing(时间跨度)为2013—2023年,Years Per Slice(时间分区)为一年,Node Types分别选择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Keyword(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余均为默认设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结果,首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的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详见图1)。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其发展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由图1可见,作为国际化合作领域的一大热点,2014—2017年,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快速上升。2015年《推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都推动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而2019年之后,或许受到全球新冠疫情暴发的冲击,相关发文量逐步回落,但每年的文献量依旧能够达到百余篇,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依旧是学术研究研讨的一大热点。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中资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国家和政府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高度重视,为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数据分析

1.关键词分析

借助CiteSpace工具,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高频词图谱(详见图2)。CiteSpace会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呈现出大小和粗细不一的节点和线条,频次越高,节点越大,连线越粗。

根据图2,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社会责任”两个关键词的节点最为醒目,说明相关研究集中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探讨,是研究的基础要素和关键支撑。此外“一带一路”、中资企业、企业形象、国家形象以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之间的连线较粗,反映出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更多的关联性,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2年1—8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占同期总额的18.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380份,新签合同额4379.8亿人民币。中资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政策落实的主体,如今已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排头兵”,许多沿线国家民众在现实中接触的第一批中国人,就是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工作人员。在以往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李阳②曾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若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予以充分认识,不仅会有损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会有损国家形象。陈黎③认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不仅对自身的发展和声誉造成影响,更是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侧面印证。孔建勋④认为,海外中资企业作为非政府行为体,在追求经济效益、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肩负起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利益的伟大使命。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实质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不单单是为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考虑,对于中国树立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家形象的维护与提升。

2.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⑤利用CiteSpace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研究的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详见图3)。

相关领域的作者数量众多,合作少,关联不强,多为独立研究,其中刘敏、刘清杰,廉晓洁、林鸿彦,冯晓莉、米金升等人之间的连线较粗,说明这些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研究矩阵。

此外,根据CiteSpace作者发文量数据,导出前7位核心作者(详见表1)。

在检索这些作者的文献后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仅限于“一带一路”或“企业社会责任”二者其一,如阳镇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颇有研究,曾发表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数智化时代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与创新等相关论文,而并未涉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而刘敏则致力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曾构建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但目前未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进行相关研究。最早将“一带一路”背景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结合的是吕儒红和王贺猛⑥于2015年发表的“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发展中东道国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探讨,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重要性,并结合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社会责任实践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许永权、景丽娜分别于2014年、2016年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的公共外交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前者认为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履行是公共外交的有益探索,后者认为企业公共外交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高级形式。⑦近年来,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到“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构建问题。舒欢⑧认为鉴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情国民、文化习俗、政治架构、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中资企业必须因地制宜开展形象体系建设。李涛⑨通过对柬埔寨55家中资企业和811位柬籍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中资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以及形象构建等方面成效不佳,存在当地人民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3.机构分析

一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分布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也能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利用CiteSpace导出发文量排名前11的研究机构数据(详见下页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相关研究中,发文量最多的集中在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之类的机构。此外,新闻与传播类机构、国际关系研究类机构也为该研究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项交叉学科的科研,需要研究者广泛参考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CiteSpace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涉及的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弱,各核心机构或者内部之间缺乏合作,不利于实现良性的资源共享。

4. 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指的是被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献,一般认为被引频次越高的论文学术价值越高。通过高被引文献分析可以了解到该学科研究核心人物分布、引用文献规律等(详见表3)。⑩

由表3可见,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和反应性社会责任的视角》一文。作者在文中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划分为战略性和反应性,并提出外部环境和内部价值链都能够直接促進中央企业对这两类社会责任的履行。该文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教授祝继高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9期的文章,被引共计59次。祝继高教授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著名学者,研究成果曾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王琦的《“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英语新闻自建语料库的调查,揭示了中国企业虽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企业公民职责,但媒体报道不多,公众形象不突出的困境,引起了学术界的反思:“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不仅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要关注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并加以传播,提升公众对中资企业的认知。

纵观这10篇高被引频次的文献,目前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管理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进行探讨。前者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获得政府税收扶持、改善投资环境等;而后者则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社会效益,《“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与开展公共外交的思考》《“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正面形象的舆论营造研究》等文都认为中资企业的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缩影,构建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有助于塑造中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西方国家更早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贡献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因此大多数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阐述都借鉴了大量的国外的文献。而“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深深打下了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烙印。因此,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既有西方成熟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属性。

三、现有研究热点归纳与述评

(一)现有研究热点归纳

关键词通常概括了文献的主要内容,是学术研究中核心思想的提炼。关键词的频次以及种类的分布能够间接反映当下研究热点的总体概况。通过前文对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目前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主要研究热点如下。

1.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内涵

对于概念内涵的辨析与讨论是研究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张爱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就是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塑造的企业形象。黄苏萍则强调社会责任形象本质上就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向消费者呈现的企业形象。郑建峰在卡罗尔提出的CSR四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认为企业在进行形象塑造时,应从企业经济形象、企业法律形象、企业道德形象和企业慈善形象四个方面着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学者们都意识到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关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国家形象,开始致力于结合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国情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现状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资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关注到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威胁论”“中国马歇尔计划”“新殖民主义”等负面评价日益增多。张胜楠提出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商誉形象受损,损害中国形象。王琦指出国际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动态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而对企业未来行为的预测较为保守, 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或信心有待加强。尽管“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但目前来看,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社会责任形象构建还没有步入正轨,亟须更深入的研究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实践。

3.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

正确判断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是进行后续具体实践的重要参考和前提。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认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因素、制度因素和媒体因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正如邬盛根所言,企业形象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企业内部规则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是建构良好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内在动力。从制度因素来看,于现泽、孔建勋等人基于“制度距离”理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制度对于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从媒体因素来看,张蒽认为目前中资企业采用的“硬传播”方式,即新闻发布、广告宣传、政府喊话等不利于中资企业的海外传播,无法构建理想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综上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受到企业、政府、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影响,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企业公共外交及国家形象

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公共外交的性质与特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资企业既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孙海燕、许永权等学者一致认为国家公共外交层面统筹规划的缺乏,导致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效果不佳,并提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突出中国特色,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公共外交新思路,开拓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之路。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对于企业公共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中资企业目前对于形象构建的意识尚不深入,海外市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缺乏综合性、体系性,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构建,更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形成了障碍。

5.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具体实践

随着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概念与内涵的探讨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具体实践。企业构建社会责任形象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践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因此,学者从民生保障、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营手法等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另外,不少学者均强调了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范典认为通过第三方媒体的舆论宣传不仅能够避免受众对企业的伪善感知,还能防止企业过多投入广告领域而违背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初衷。周进、严晓青等人提出加强与东道国媒体的合作,对构建企业自身形象以及企业母国形象都有深远影响。

(二)现有研究热点述评

结合上述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现有研究热点的归纳可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参考,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如下:

1.研究规模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逐步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但研究力量尚不集中,研究规模还比较有限。就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来说,尚未出现足以指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社会责任形象的标志性成果,也未就发展方向、研究思路、实践措施等关键因素提出具有高度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2.研究实用性不够突出

总体而言,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然以理论为主,虽有提出实践的相关建议,但同质化严重,实用性不强,具体结论尚未受到海外中资企业的普遍重视,也未充分应用到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其社会责任形象的实践中。同时,“一带一路”具有强烈的中国属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现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中国的实际国情,研究实用性尚待加强。

3.研究方法多样性与系统化不足

现有研究多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样性和系统性,也没有进行连续、重复的检验性研究,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的调查范围、取样标准等方面加强规范。

4.研究视角尚需拓宽

“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是一项交叉学科研究,涉及的學科领域非常广泛,而现有文献大多从管理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未来学者还可以结合外交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领域,拓宽研究视角,展开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分析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以来,学术界持续关注着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一)结论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多领域、跨学科的特点

根据该领域研究发文量排名较前的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从经济学视域下开展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投资效率、税收扶持等方面。从管理学视域下开展研究,主要是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从传播学视域下开展研究,则是更多关注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中的作用。因此,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碰撞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其研究成果也推动了各学科领域的进步。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还未全面深入,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多是基于西方理论基础

目前,根据国内该领域研究机构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主要活跃在北京、武汉、湖南、上海等地区,其他区域还缺乏对该领域的研究。同时,国内已有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跨学科之间也缺乏交流,不利于学术资源的共享,研究视角也受到局限。在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还是更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问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只是一笔带过,泛泛而谈,由此可见在我国“少说多做”的传统行事风格的影响下,我们还没有全面深入地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重要性与学术价值。而由于西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起步更早,取得了成熟的理论成果,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借鉴了西方的理论,例如杨玲丽(2020)和黄岩、周宜君(2021)就是在社会嵌入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中资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时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于现泽(2021)从“制度距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制度距离对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此国内现有研究内容受西方理论成果的影响较大,缺乏其他具有说服力的研究依据。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在未来还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具备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并且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参与下能够提供多维视角和研究思路。当前,“一带一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柱,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将其纳入了企业公共外交的研究领域。李志勇(2012)就曾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与拓展必须在继续做好国家公关宏大宣传的同时,加强企业公共外交的微观塑造。”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会有更多青年学者投身该领域的研究,加上研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更大的拓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不断上升的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作为国家形象的缩影,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就具有强大的现实需求,可以助推该领域的研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进入高速发展期。

(二)未来展望

1.统筹整合科研力量,共同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的学科力量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深入探讨。首先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一流科研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起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共享最新的学术资源,形成强强联手的科研矩阵。推动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领域从不同视角,各个层面开展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学术研究。其次要结合 “企业形象”“国家形象”“公共外交”等多个热点话题及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专业性进行知识生产与供给,提升该领域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共同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的学科力量。

2.厘清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概念,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学理与机制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构建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企业社会责任来概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仅仅是企业自身的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则需要整合企业、媒体、政府等多方力量才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之间有不同的研究问题,存在明确的研究界限。

在以往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重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而没有真正厘清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概念,很难瞄准研究方向,聚焦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要在已有积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厘清重要概念,树立学科意识,明确学科的研究边界,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检验,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学理与机制研究,力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要着眼于中国国情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推进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中国属性和文化烙印,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实际国情息息相关。如今中国日益发展壮大,正不断走进国际舞台的中央,然而在与世界越来越频繁的互动交流中,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仍处于劣势,“一带一路”的建设引发了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中国马歇尔计划”的强烈批判,亟须更多渠道改善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

“一带一路”的建设加速推动了中资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同时也创造了构建与传播中国形象的良好契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排头兵”,中资企业肩负着中国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的重任,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助于世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中国文化,深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因此,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應立足中国时下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对外交流的实践经验,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创新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和对策,切勿盲目照搬西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模式和框架而形成思维定式。

4.深化基于国家形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全球话语研究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是人类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的创新实践,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注入新动力。海外中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肩负起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利益的伟大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打造中国软实力,展示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形象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企业的重要任务。

在信息化时代,对外传播不只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有力工具,也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传媒作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了日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海外中资企业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名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企业声音,将真实立体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展现在世界舞台,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

“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中资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推动东道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因素,更是打造中国企业品牌、构建“美丽海外中国”的重要措施。如今,国际可持续发展事业和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步入新的阶段,未来亟须更多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研究,鼓励更多“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为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以及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①黄柯源、张浩军:《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跨境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探析——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教育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②李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陈黎:《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问题研究风险防范与国家形象塑造》,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孔建勋、沈圆圆:《“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南亚中资企业推进民心相通的实证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⑤孔志国:《国内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⑥吕儒红、王贺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发展中东道国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探讨》,《对外经贸》2015年第12期。

⑦景丽娜:《浅谈基于“一带一路”的企业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3期。

⑧舒欢、叶南客:《中国海外重大工程建设品牌形象维护机理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⑨李涛:《海外中资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研究 ——基于“柬埔寨中资企业营商环境与劳动力素质调查”分析》,《思想战线》2022年第4期。

⑩苗松、袁润:《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2000-2010)》,《情报科学》2014年第1期。

张爱卿、吕昆鹏、钱振波:《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黄苏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郑建峰:《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张胜楠:《“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年第12期。

王琦:《“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9年第3期。

邬盛根、李迎曦:《当下我国企业形象建构的缺失与重构——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视角的考察》,《廣告大观(理论版)》2014年第2期。

张蒽:《提升中资企业海外软传播能力的思考》,《开放导报》2019年第1期。

许永权、王勋:《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与开展公共外交的思考》,《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4期。

李志永:《企业公共外交的价值、路径与限度——有关中国进一步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

(作者包国强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博士生导师;孙亦真系上海大学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谢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与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319)、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1BXW0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企业形象企业社会责任一带一路
企业形象策划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维护企业形象 反击国外“专利流氓”
《企业形象识别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与产业实战对接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