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陆晓程
童话,编织、创造了一个诗意温暖的世界,句式简单,节奏轻快,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一些知识和道理,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童话语言的特点,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去理解、感悟,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在此基础上再迁移运用,引发思辨,在童趣中、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言语的生长。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聚焦“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有滋有味讲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落实语文素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教师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专注力。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用词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重现故事情境,并用简笔画再现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蜘蛛开店》第二课时的教学时,笔者出示了三组词语:
在指名认读正音后,笔者让学生说说读完每行词语分别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第一行是故事中蜘蛛卖的商品,第二行是来购物的顾客,第三行是蜘蛛每次卖东西后的结果。通过对三组词语的学习,学生既能复习巩固课文中词语,又能够在总结各组词语特点的过程中培养整合、概括能力。
在读词语的过程中,笔者一边出示词语,带着学生读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一边勾勒出故事的情境,入情入境,再次直观地带领学生回到童话故事中。(如图1)
图1
当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向前一步推进:用几个词语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具体的故事情境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词,很容易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回顾中再次走进故事,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激发学习童话故事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习得,头脑中一定要有画面感,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讲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能直接帮助学生感性地把握童话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赢得情感的共鸣,避免烦琐的分析冲淡童话的味道。
《蜘蛛开店》这则故事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在看着蜘蛛网图时,就能概括出故事讲了什么。要在简单处做文章,就是不简单。笔者在学生概括故事后,引述道:“童话故事的内容并不难,我们一读就懂,一个好的童话故事是可以讲出韵味的。我们班肯定有很多“故事大王”,来分享分享你们讲故事的小诀窍吧。”
讲故事,每个人都有经验,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旧知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诀窍,笔者也顺势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了总结:
内容完整,声音响亮。这就可以得一颗星。
讲得生动,有表情动作。达到这一点可以得两颗星。
用自己的话说,加入适当的想象。这点最厉害,达到就能得三颗星。
这些诀窍其实就是讲故事的评价,学生能依据这种三星标准,努力达到自己最佳的讲述水平。在共同归纳出三星诀窍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上这个诀窍比赛讲蜘蛛开店的原因,结合“每天蹲在网上”“好寂寞、好无聊”等关键词的理解,讲出蜘蛛因孤独寂寞才想开店的原因。在比赛讲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活学生继续讲下去的愿望,如此,言语习得就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悄然生长。
讲述口罩编织店的故事是教学讲故事的重点,课上,笔者以“卖口罩”的故事为例,请学生把自己当作蜘蛛老板,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直观的表情符号的方法,体会蜘蛛老板的心情,从而全身心参与故事讲述中。
学生通过直观的表情图(见图2)就能体会到蜘蛛老板不同的心情:顾客来时的高兴、兴奋,当看到是一只大嘴巴的河马时又是那么惊讶,想到河马嘴巴那么大,要编织那么大的口罩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时的忧愁,到最后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累到泪流满面。
图2
学生被表情包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已经深刻感受到了蜘蛛老板的心路历程。在后面两次自己练习讲“卖围巾”“卖袜子”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故事内容,并在一次次的讲述中将对故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言语反复、结构反复的言语规律的感知融为一体,发挥了教学复合性的功能。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整”的意识,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从低年级培养,要让学生有整体意识,学会阅读,领会“整篇”的概念。
在“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片段的故事讲述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挑战完整地讲述故事。在完整地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写这三次开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串联处”。比如:三次开店,蜘蛛老板都觉得很简单,三次都是“××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三次都会提到编织的时间,三次结果都写出了蜘蛛老板完成得很不容易。
通过这样的“串联”,学生就会去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从而发现三次卖东西,作者其实都只用了一种言语表达方式:
蜘蛛决定______,因为______。
第二天,蜘蛛______,上面写着:“______。”
顾客来了,______。蜘蛛______。
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就能感受到“三次型”童话故事的特点,从而感知这样的形式就是重复叙述。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能感受到文本结构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美”,更能让学生将“长”文章变“短”,为复述和交流起到提示的作用。
在讲完故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蜘蛛老板三次卖东西,为什么都不顺利?学生会关注客人,因为每次来买东西的顾客实在是太特殊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呼之欲出:任何事都不简单,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课堂并没有在这里就戛然而止,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偷偷告诉你们,其实这些特殊的顾客是鲁冰叔叔故意这么编的,所以故事读起来才这样有趣。看,卖口罩遇到了——河马,卖围巾遇到了——长颈鹿,卖袜子遇到了——蜈蚣。这个故事中蜘蛛的三次开店经历,都是鲁冰叔叔精心安排的,口罩的小对应的是河马嘴巴的大,围巾的小对应的是长颈鹿脖子的长,袜子的小对应的是蜈蚣脚的多。”这样的故事让人读来觉得有趣有味,学生在这样的提升中,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设计的有趣,初步感受到童话故事有趣的奥秘。
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思维,提升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这一方天地,而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教材,用教材来教。在教材后面的练习中,有续编故事的要求,无可厚非,一般的童话故事结束后,都是以续编故事作为练习的。可是细读这篇童话,在体会“小”对“大”,“小”对“长”,“小”对“多”的辩证关系后,我们还能想出什么呢?“小”再对什么才合适呢?顾客是谁才合适?蜘蛛又该编织什么呢?
于是,笔者在课堂尾声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如果你再续编下去,能不能比作者更有创意?你觉得这个童话故事适合续编吗?
在这样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不能“唯书”,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立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客观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童话类故事,教师就要和学生一样,用童心去看世界,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在教学中转换教学方式,变内容讲解为具体情境下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讲一讲、辩一辩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童话的趣味,领悟幻想的神奇,品味童话的魅力,从而获得深度的言语体验,形成以言语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