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3-11-22 08:36丁芳盛张家红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艺术

丁芳盛 张家红 任 绯

(浙江海洋大学 师范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2]

为积极响应国家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遍推开。对江西省363 所中小学的823 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70.2%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也有研究指出,全国范围内30.1%的受访学校以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主,辅以专题讲座、心理社团活动等[4];但专职心理教师少,多数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专业水平不高[5];中小学心理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内驱力和课程系统性均不足,[6]也存在教育学科化、过程医学化、目标功利化的“内卷”倾向,[7]且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现有理论和一线教学已发现,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发挥课程育人育心的功能。[9-12]鉴于此,笔者将结合新课标背景,剖析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适配性和必要性,并对系统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行为作出深入思考。

一、新课标课程理念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主要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比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内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将“健康教育”列为独立的课程内容,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跨学习主题学习”其他四个主题并列,见图1。[13]教育目标分为数个独立模块,均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并依据核心素养达成度,通过4 个水平目标细化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从而发挥心理课程以心育人的独特功能。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

(一)坚持健康第一,重视整体设计

与之前版本相比,新课标的健康教育内容丰富、系统,建构清晰,突出“健康第一”,具体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心理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其领域分别突出三个核心要点: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进而培育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青春期心理和性健康则被归属在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领域。心理教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强调融合运用

从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出发,新课标明确指出以“知识与技能为本”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实操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综合性学习评价

新课标突出强调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明确指出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方式,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学会用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保证学生获得“学”“练”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适配性和必要性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界定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也被称为创造性心理治疗,即借助可视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舞蹈、戏剧、手工制作等,以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个体内心的感受及经验,帮助来访者整合外界刺激、接纳自我,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14-15]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将其定义为一种整合心理健康和人类服务的专业,通过融合积极的艺术创作过程、应用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关系来丰富个体、家庭和社会生活。[16]其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能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心理发展和潜意识,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实现疗愈的效果。当前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心理、创伤等领域,不仅适用于心理障碍诊治,也适用于发育迟缓、学习困难、潜能激发、自我成长等研究。如舞动治疗、美术治疗和戏剧治疗等在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操作技术,音乐治疗主要运用于语言和听力缺陷的诊断和治疗。[17-18]当前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欧美、日韩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19]其对我国中小学心理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丰富心理教育教学模式、途径和手段。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能快速地与现有中小学心理课程设置相结合,以艺术形式促进学生参与、表达和多元化思考,引导学生调适情绪、重构经验、解决问题等,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生命价值观。

2.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品的象征意义实现自我表达。他们借助故事叙述或对作品自由联想式的解析等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使身心得到重塑和整合。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人格完善、情绪调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即便不加以专业的心理分析,中小学生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朋辈互助,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3.重塑学生合理认知和行为。表达性艺术治疗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创作过程给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改变认知和信念来调节“自动化思维”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教授学生应用结构化行为塑造技术来应对困境,矫正自身的问题行为,帮助中小学生获得新的社会技能,实现自我管理,培养勇气、信任、希望的积极心理品质。

4.鼓励学生表达自我。中小学生通过多种表达形式抒发被压抑的内隐情绪,可实现对过去经验的重新整合和再诉说。表达性创作以人为本,通过创设一个安全情境,有效缓解学生的防御机制,实现身心平衡,统合内在冲突。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高度适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缘自非言语沟通的特质。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能有效减少中小学生因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带来的压力,提高沟通的动机。其通过运用心象法,以符号化、象征性、开放化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将潜意识里的内容表达出来,促进感官经验与认知思维的整合,帮助中小学生辨识自身困扰,探索核心问题。该治疗技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面性,认知能力不高的学生也同样适用。

2.缘自重情感表达、轻审美体验的特质。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能引导中小学生用一种合理的艺术形式表达情绪,以安全的途径释放内心破坏性能量。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遭遇挫折,经由艺术创造过程处理消极情绪,能有效应对挫败和失控,有利于他们学会用外界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缘自高安全、低防御的特质。心理疗愈的力量蕴含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当事人在创作中内心是轻松的,不受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可在安全、受保护的氛围下自由呈现心理,能有效减少防御和阻抗,降低中小学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有利于教师收集真实信息,建立双方的良好关系,并且稳固下来。

4.缘自高度灵活的特质。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形式多样,能创设多种复杂的情境,引导中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丰富、深刻的体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可采用个别实施或团体辅导的形式,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中小学心理教育在理论和实务上均体现出较大的优势,该探索是现有条件下革新心理教育模式的最佳选择之一,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技术本身贴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典型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也不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尤为显著。他们认知功能快速发展,学习能力强,但脑神经功能发育尚不成熟,情绪起伏大,易冲动,过于两极化,自我意识逐渐高涨,既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又想闭锁自己。动荡、冲动、内隐、心境化等都是他们身上常见的心理特点。该技术的目标是以安全、自由、创新的艺术表达为载体,通过作品本身和创作过程不加防御地无意识释放自我,进而实现疗愈的目的。学生在探索、合作、不受约束中发现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在过程中获得高峰体验,有效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和核心素质,实现身心和谐,人格发展。对低龄小学生而言,该技术可以和其他课程一样促进他们的感觉统合,刺激智力发展,提升语言能力。

2.从操作实务上促进心理教育模式的革新。心理课程设计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理念,通常以一个沉浸式教学场景为载体,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融为一体,个人学练、小组学练、集体学练按需组合,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3.从课程教学模式上落实新课标的内容整体设计。新课标构建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0]表达性艺术治疗以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为根本特征,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注重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能较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内容整体设计。

4.呼应艺术课程标准的革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由两科变成五科。其中,一至七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课程设置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八年级、九年级分项开设。[13]加入“新三科”意味着艺术增科和扩容,符合学生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能提升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表现技巧,对学生美育有着重要价值。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应用与艺术课程巧妙呼应和融合,在“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上相得益彰,彰显了跨学科、跨主题的教学理念。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课程理念:强化教师主导意识,科学设计心理课程

1.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工作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围绕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展开富含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元素的教学、实践或体验活动,遵循“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15]xxi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积极的个性,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2.以问题为导向,循序渐进

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不同阶段的心理教育内容。中小学生在这个发展阶段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21]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段(1-2 年级)主要适应校园环境,树立规则意识,发展人际关系;第二学段(3-4 年级)学会学习和初步认识自我,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学段(5-6 年级)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悦纳自己,提高耐挫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主要发展情绪管理和异性交往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提高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此处尤其需要考虑城乡差异,实现因地制宜。

3.真实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师要意识到设计一个情境真实、互动良好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获得深刻体验。心理课程可借助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音乐、绘画、律动、戏剧等因素,实现沉浸式叙事教学,使学生真正投入于核心知识的亲身获取过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探究、总结、反思。该学习过程能有效促进学习迁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育实践:灵活组织课程形式,渗透表达性艺术治疗核心技术

心理课程在常规的程序化、组织化之外,通常以独特的教学形式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吸引学生。结合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可以设计出如下五类主要课程,操作方便、生动活泼,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探求心理课程系列资源的再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掌握相关的心理测评技术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

1.美术表达类心理课程

该类课程以美术创作为主,如涂鸦、描绘、制作拼贴画等。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属于较为成熟的投射技术,学生可随意地使用各种材料和颜色,自由、自发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拼贴画的运用,通过创造性地粘贴纸张、自然物品或其他材料,鼓励个体发散思维,不做限定。该课程除去个别辅导还可以采用团体创作的形式。活动中应充分鼓励成员互动分享,在自我表达中改善社交,丰富自我认知和体验。

2.音乐、舞蹈表达类心理课程

该类课程以音乐、律动或者自由舞动的形式,或音舞融合的形式,促进中小学生认知、情绪的调节和发展。如音乐治疗技术包括让学生尝试听音乐、弹奏乐曲、自编歌词等形式来体验情绪。现代科学证实,听音乐时被激活的主要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一种伴随着放松、生理唤醒水平降低的情绪体验,此时产生的愉悦和美感,会逐渐改变痛苦体验。[22]

3.书写表达类心理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各种形式表达性写作,如诗歌、日记和生命地图(Life Map)等。教师指导中小学生在书写时候回忆或回应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反思中实现自我认同。如遭遇人际交往受挫、重要丧失等都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图画日记、流水日记等来梳理。“生命地图”是指让学生呈现过去经验,畅想未来计划,从而设计人生下阶段目标。学生在创设生命地图时,不但有回顾和反省,还能通过和伙伴分享得到启发。学生完成作品或是交流作品,有助于在剖析自我、体验内在冲突中获得成长。

4.戏剧创作类心理课程

该类课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扮演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以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木偶等多种形式共同达到叙事目的。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不同场景并处理相关困扰,比如遭遇学习、交友等挫折,逐渐放下各种“不满足”,寻找对未来的希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家庭元素呈现生命故事。当学生愿意深入关注某一事件,他(她)对生活环境的体验会更加清晰和敏感,从而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5.手工制作类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玩偶制作、雕塑(如陶艺)等多种项目。手工制作类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其在活动中体验陪伴,并发掘自我、家庭或团体的价值。以雕塑类课程为例,学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使用不同的材料,如黏土、木、沙等,整合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变成掌握多种媒介素材的主人,在灵活的创作过程中释放压力。

6.“身心共成长”的跨学科主题表达类心理课程

该心理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艺术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该课程不仅能直观地融合艺术的多种形式,更能有效结合道德与法治、劳动、科学、生物学、国防、信息科技等现代教育主题,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情感关怀:激发学生艺术表达动机,促进情感和认知协调发展

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而设置的心理健康课,存在学生对此接受程度不一的现实,直接表现为参与动机高低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青少年艺术呈现能力的发展并非源自生理发育的自然结果,而是受个体经验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艺术表现的天赋和能力,甚至怕受到低评价而选择不参与。其二,艺术创作还受到自身认知的约束,学生习惯于用艺术审美的角度看低自己创作的意义,忽视课程的心理价值。其三,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弱、师生关系疏离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不合作举动。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样是值得研究的重点内容。

1.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表达,加强人文关怀。教师对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言语表达要有清晰的认知,积极提升与学生交互的愿望和能力。心理课程要营造一个宽松不评价、安全自由的空间,给予学生在活动主题和内容上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程得以顺利进行。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引导和提升。老师引导得体,加上独特的个人魅力,适度呈现出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此为教育契机,把与积极心理品质密切联系的情感,如归属感、信任感、安全感等作为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为传统、被动的学校教育增添更多的暖色。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经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优化后的心理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能教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困境的方法,增强抗压能力;能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也有助于提升学校预防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同样也能教会教师怎样更好地关爱学生。

(四)技术保障: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不断提升相关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心理课程不能流于表面形式,也不等同于艺术课。心理教师需要掌握足够的业务能力,进入更为深刻的心理层面,善于解读和处理学生借各种表达性艺术形式投射出来的复杂、矛盾的显性或隐匿情绪。例如妥善处理学生呈现的刺激性暴力图画,需要教师接受正规而充分的专业训练。每位教师都有责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心理课程质量评估结果应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之中。如果遇到复杂情况,教师应及时将求助学生转介给其他更加合适的专业人士。

2.规范心理示范课制度、评估制度和激励制度

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体系建设。教育系统可以组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渗透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课程进行评估,遴选心理课程案例和示范学校,整理出体现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特色心理教学案例库。借助现代网络平台介绍此类特色心理课程的成功经验,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构建全面、开放的心理课程体系,同时推出特定的奖励政策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心理教师的梯队建设

校园生态中教师群体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属于管理层面。管理层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淘汰过于机械式、教条式的旧制度,为一线心理教师营造宽松、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完善具有吸引力的培训和激励制度。第二级属于一线教师层面。这个群体是“一主一辅”两个并行的教师群体,为主的是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核心任务是负责打造精彩的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心理课程,教授心理防护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专职心理老师还负责诊断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为辅的是各科任课教师,他们不以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但需要了解心理课程目标,在课堂对学生兼做品德教育,与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相呼应。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当前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已经开始,加大心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推进校园育人育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均得到重视。下阶段,需要采用更多的研究手段检验该教育行动的实际成效,并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校教育合力以巩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成果。此外,应加强边远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边远渔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普遍较少,甚至没有,专业水平偏低,问题解决能力相对不足。事实上,边缘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往往更为强烈,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如何因地制宜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相应培训,实现城区学校对边远地区学校的帮扶,提高该地区心理教师的待遇等,将是下轮研究的重点,最终实现城乡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艺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